18种工夫红茶

地区 代表工夫红茶 特点
福建省 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 甜美、清鲜,香气独特
安徽省 祁门红茶 花香、果香,滋味鲜醇
云南省 滇红工夫 浓郁蜜香,滋味厚重
广东省 英德红茶(英红九号) 果香、蜜香,顺滑甘醇
四川省 川红工夫 浓郁果香,甜润醇厚
江西省 宁红工夫 花果香,鲜爽甘醇
湖南省 潇湘红茶 花香甜润,滋味醇厚
浙江省 越红工夫 柔和甘醇,鲜爽顺滑
湖北省 宜红工夫 果香清高,汤色红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红工夫 甜美顺滑,滋味温润

 

明末清初,中国发明红茶制法。工夫红茶,因制工精细,故名工夫。是中国的特产,为传统的外销茶。按产地可分为:苏红工夫(主产区江苏宜兴)、越红工夫(主产区浙江绍兴)、祁红工夫(主产区安徽祁门)、闽红工夫(主产区福建福安)、河红工夫(主产区江西铅山)、宁红工夫(主产区江西修水)、宜红工夫(主产区湖北五峰)、湘红工夫(主产区湖南安化)、粤红工夫(主产区广东高鹤)、川红工夫(主产区四川宜宾)、滇红工夫(主产区云南凤庆)、黔红工夫(主产区贵州湄潭)等地名工夫。按茶树品种可分为:大叶工夫(又称红叶工夫)、小叶工夫(又称黑叶工夫)。历史上还有以南岭山脉一线为南北界的华南工夫与华北工夫之分。

工夫红茶制造分初制和精制。初制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工序。精制主要工艺工序有筛分(毛筛、分筛、撩筛、抖筛、紧门)、轧切、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配、装箱等。

工夫红茶产品分正品茶、副茶、脚茶三类,正品茶分1-7级工夫红茶,还有碎茶、片茶、末茶;副茶,有副片、副末、正花香、付花香;脚茶,有茶梗、茶朴、(可饮用)细末。

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细紧,平伏匀称,色泽乌润,汤色叶底红亮,香气馥郁,滋味甜醇。因产地、茶树品种不同,形成品质特征各异,风味独特的“地名工夫茶”。

建国后,生产的分级红茶、红碎茶,是为了适应国际茶叶市场而开发的新产品。

以下按创制时间为序,简单介绍18种红茶。

 

一. 河红工夫

《铅山县志》载,“明代宣德、正德年间(1426-1521年)铅山又有小种河红、玉绿、特贡、贡毫、贡玉、花香等名茶”。产于江西铅山、上饶、广丰,福建崇安、建阳、建瓯等县。鼎盛时(1757-1842)产区含闽赣2省16县。因集中在铅山县河口镇精制、运销,故称河红。武夷(红)茶是河红的前身,相当于后来的条红毛茶。

 

二. 宁红工夫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创制。是河红后问世最早的工夫红茶。产于江西修水、武宁、铜鼓;湖南平江长寿街等。集中在修水加工,修水古属义宁州,故称宁红(一种说法是其发源于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而得名)。

同治十二年(1873)《义宁州志·卷八》(今江西修水)载:“道光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绿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最高年输出量为30万箱(约15-16万担),生产量逾二十万担,到光绪三十一年产量仍保持在18万担水平,值银千万元以上。

同治十一年(1872)《巴陵县志·巻十一》(巴陵旧县名,今岳阳市及临湘和湖北监利、通城、崇阳一带)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同治十三年(1874)《平江县志·卷二十》载:“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阳,岁不下数十万斤,……今吾平独以兴贩外洋之茶,致妨本境之民食,豈可不思变计乎?况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揀茶,上至长寿(街)下至西乡之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揀茶者不下二万人。” 其后毗连的长沙、浏阳等地也仿制红茶。

从以上史料看,清·道光年间,幕阜山区及其周边的江西、湖南、湖北毗邻地区,已是红茶产区了。

宁红外形条索紧结,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香气高长,似祁红香型,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1985年修水茶厂特级宁红工夫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三. 宜红工夫

创制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产于鄂西南宜昌、恩施地区,湘西北石门、桑植、慈利诸县。因在湖北宜昌集散,转运汉口,故称宜红工夫。

清道光年间,有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河红帮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转广州出口。清光绪十一年(1885)《鹤峰县志·续修本》载:到鹤峰(容峰土司)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庄号在五里坪精制,由渔洋关运至汉口,洋人称之为“高品”。

1842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立洋行收购红茶,宜红茶转售到西欧。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收茶,由汉口开始单独出口。

宜红工夫,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汤色红亮,味醇厚鲜爽,香气甜纯似祁红;叶底红亮柔软。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是宜红茶的特色品质。

宜红茶主产区在湘鄂西部武陵山地域。这里多崇山峻岭,山林茂密,河流纵横;年均气温13—18℃,年降雨量750-1500毫米,无霜期220-3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部分为微酸性黄红壤土,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宜红茶的发展黄金时期为19世纪后期。1876年宜昌列为通商口岸,宜红出口猛增:1886年,宜红茶出口达15万担左右。1900-1942年,鄂西红茶生产也进入盛期,展品曾在万国博览会获奖。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茶价低落,红茶生产很不景气,宜红茶生产进入低谷。

1951年,国家组建湖北省茶叶公司(鄂西南、湘西北);同年,宜都茶厂成立(精制加工),在石门泥沙设立分厂(1956年改为石门茶厂),在五峰、宜昌设立精制厂。宜红茶面貌日新月异,影响日益广泛。

 

四. 湘红工夫

从红茶发展史看,湖南红茶,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产区的湘西北,安化稍迟。咸丰4年(1854年),广东商人取道湘潭到安化设厂(广庄),采购鲜叶制造红茶,经济效益颇好,因而产区逐渐扩大到新化、桃源、溆浦、沅陵等地。

吴觉农《湖南茶叶史话》:“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以前。”

清·光绪年间,为湖南红茶生产最盛之时,号称百余万担,其中安化红茶因品质优异,畅销国外,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

安化红茶系湖南红茶(湖红)之代表,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平江工夫,香高,但欠匀净。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一带所产香高味浓,历史上属宁红工夫。新化工夫、桃源工夫外形条索紧细,毫较多,锋苗好,但叶张较薄,香气较低。涟源工夫系新发展产区,条索细紧,香味较淡。

 

五. 政和工夫

产于福建政和、松溪,浙江庆元等县。鸦片战争前,政和、松溪开始生产红茶,经崇安转销江西河口。鸦片战争后,商路变迁,才始有政和工夫之名。19世纪中叶产量已达万担以上。也是河红后问世最早的工夫红茶。与福安县之“坦洋工夫”、福鼎县之“白琳工夫”合称闽红三大工夫茶。

政和工夫是主产于福建省政和县的工夫红茶。最初,由江西茶商赵老板(名失传)来政和创制工夫红茶,先在遂应场村(今锦屏村)用高山区小茶制造“仙岩工夫”。当时政和工夫红茶产区是以遂应场为中心,由于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加上加工工艺精细,所产工夫红茶品质特佳,运到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倍高,相传福州茶行每年都要等“仙岩工夫”出产后才开市。由于当时茶商云集,其中尤以“遂应场仙岩工夫”最为出名。清光绪五年(1879),政和县发现大白茶树品种,其后得以大量繁殖。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本地茶商叶之翔等人用政和大白茶树鲜叶制造工夫红茶,即今之“政和工夫”,名声更大,声誉重振。据统计,1933-1936年最高年产量达1万担。

政和工夫按茶树品种分大茶(政和大白茶)、小茶(小叶种)。以政和大白茶鲜叶为原料的政和工夫,为闽红工夫之上品,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多毫,色泽乌润,汤色红浓,香气鮮甜,滋味浓厚,叶厎肥壮尚红。小茶外形条索紧结,香似“祁红”,欠持久,汤稍浅,叶底红匀。

目前,政和县产红茶达1000吨(2万担),近年试制成功的金丝候、黄金龙等高级系列精品红茶得到客户充分肯定,产品远销欧盟、俄罗斯及国内的内蒙古、京、津、沈等地。

 

六. 坦洋工夫

产于福建省福安、寿宁、周宁、霞浦等县。因集中在福安坦洋加工,故称坦洋工夫。创制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1936)的50余年间,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担。

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较肥壮,显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甜香明显,滋味清鲜,醇厚、甜和,汤色红艳,有金圈,叶底红匀软亮。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至同治时期,坦洋茶“遂翕然称诵岛外”,并一度成为英王室饮用的珍品之茶,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坦洋街长1000米,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每逢春秀,坦洋村里“工兮商兮,攘攘熙熙”,“榷税之征输于中夏,商贾之利施及西洋”。民歌云:“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舶清凤桥。”这些都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荣的真实写照。直至1912年坦洋村外销的红茶、绿茶仍有5.06万担和5.26万担。收茶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的民谚是这样形容坦洋的茶叶贸易:“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木桶装茶银,满街叮当响……”

1915年,坦洋仅红茶外销量达7.24万担,坦洋工夫与贵州茅台酒共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从而确立了坦洋工夫世界级名牌的地位。

1992-1995年,坦洋金针、坦洋金猴创制成功,取得福建省名茶奖和农业部博览会金奖;新品种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丹桂和新工艺生产花香型“坦泮工夫”红茶,为“坦洋工夫”增添了新的花色品种,丰富了“坦洋工夫”红茶的家族。

 

七. 白琳工夫

产于福建省福鼎,浙江平阳、泰顺等县。创制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因集中在福鼎县白琳镇加工,故称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的品质特点是外形重实紧结纤秀,锋苗显,色泽乌黑油润,今有大量橙黄白毫,金毫披伏,呈颗粒茸球状;香气带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清鲜甜和而持久,并带有一股果香,滋味醇厚,回味隽永;汤色红艳明亮,有一层很厚的金圈;叶底匀整,艳丽而红亮,白琳工夫曾取名为“橘红”,意即带有橘子般红艳色泽的工夫红茶,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工夫红茶评比中,白琳工夫以外形独秀、香高持久等特点,荣获季军。

白琳工夫发源于福建省著名的太姥仙山山麓的白琳镇,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每逢春夏季节,早晚云雾缭绕;土质为酸性砾质土壤,深厚、松软而肥沃,保水性良好。白琳工夫多采摘红茶适制性非常强的良种——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毫茶的一芽二叶加工而成。曾以优美的外形、馥郁高雅的香气、浓醇隽永的滋味,占领国内外市场。中外茶师美名曰“秀丽皇后”,并以“白琳工夫”和“祁门工夫”相拼配,称雄国际市场。远销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智利、德国、荷兰及东欧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八. 祁红工夫

产区包括安徽的祁门县、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县、黟县等,历史上还包括江西省浮梁县。创制于清光绪初(1875-1876)。历史文献记载:有黟县人余干臣自闽返皖,1975年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创制红茶,1976年又在祁门县闪里制造红茶。1876年祁门县平里人胡云龙在平里镇成功创制红茶。

什么叫祁红?按祁红国家标准的定义是“具有祁门香的工夫红茶”,在制定红茶国家标准时,专家有各自的不同意见,最后用“祁门香”3个字来定义,这也完全符合历史。有一段时间,江西的叫浮红,池州的叫池红,还有什么安徽红茶?上述2省6县应是祁红原产地。根据茶叶专家的调查研究,祁门、东至、石台三县交界的西黄山地域历史上是祁红的核心产区,历口是核心产区的集散地。有人说祁红就是祁门县的红茶,这种说法很浅薄。

长期在祁红产区基层工作的老茶师说,优质祁红不产于高山,也非河谷沙洲而是透水性好的黄棕壤中山区,土质肥沃程度一般。

祁红为什么“秀”?祁红是中国工夫茶后起之秀,群芳之最,这是世界茶叶专家们早就公认的。祁红工夫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清花果香”是它的韵味,“祁门香”是祁红风韵的称呼。与绿茶的清花香不同,还有水果成熟时散发的甜香。

在祁门县境内,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建国前,旧中国经济落后,茶叶经济更落后,祁红茶区生产条件非常简陋,生产投入,只有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品。茶园无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可施,茶园管理除中耕除草就是“七挖金八挖银”(秋季深耕)。一年采春夏两季茶叶,秋茶留养。

鲜叶采摘后,摊晾在篾簟上进行日光萎凋,经人工揉捻(手揉或脚揉)后,湿坯就卖给了茶号或上门来收购“湿坯”的“螺蛳”。笔者曾戏言,祁红发酵是在螺蛳的肩上进行的。茶号收购“湿坯”,烘干精制成工夫红茶。

据祁门历史文献记载,历史上各茶号均有“烘工之登记”(各茶号烘工均有登记花名册),由此可见,烘茶工人在祁红茶区之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因为“火功”是祁红工艺精华之所在。

祁红以制工精细称著,外形条索细紧,稍弯曲,有锋苗,色泽乌润略带灰光,香气高长,似蜜糖香,苹果香,滋味鮮爽醇甜,叶底鲜红明亮。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祁门红茶荣获特等奨和金牌。新中国成立之初,祁红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80年、1985年,安徽祁门茶厂的中茶牌特级祁红、一级祁红,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全国茶叶产品,仅祁红和杭州茶厂狮峰牌特级西湖龙井,获此项国家产品质量最高奖)。1987年安徽祁门工夫红茶,荣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

建囯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也曾改制工夫红茶,称霍红工夫。1970年代,“红改绿”生产“舒绿”和内销绿茶。

 

九. 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是指我国云南省生产的大叶种工夫茶,该茶在我国10余种工夫茶中品质独特,以外形肥硕、金毫满布、香高味浓称著于世。

滇红产于滇西和滇南两个茶区。滇南有西双版纳、思茅(现普洱)、红河等地区;滇西有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等地区。其中以临沧凤庆县为代表,被誉为“滇红之乡”。

云南是世界茶叶发源之地,然而云南红茶的生产历史仅有70多年。1938年,为了开辟西南茶区,拓展茶叶生产,尤其是红茶生产在世界的地位,中国茶叶公司与富滇新银行合资,于当年12月成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1月,公司派冯绍裘、范和钧、郑鹤春分别去顺宁(今凤庆)和佛海(今勐海)试制工夫红茶,并任命冯绍裘为顺宁茶厂厂长,范和钧为佛海茶厂厂长。

冯绍裘当年试制成功并生产17.4吨工夫红茶,开云南红茶之先河,定名为“滇红”。滇红通过香港富华公司转销英国伦敦,因品质优异,售价每磅高达800便士,为纪念冯绍裘先生的业绩,凤庆茶厂立有云南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的铜像。

云南六山五水构成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这种帚形的山系、水系,使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既可抵挡西北大陆性气候的入侵,又能接受东南方向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温暖季风,随地形产生温度水平垂直的变化,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茶区山峦起伏、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腐殖质丰富,确系得天独厚的宜茶生茶之境。云南省128个县中,有120个县产茶,其中23个重点产茶县海拔高度在1000-2300米,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昼夜温差在10℃以上。这些产区3-11月都可以采茶,采摘期达9个月之久,滇南西双版纳地区几乎终年可采茶叶。

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具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

滇红工夫品质具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差异,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外形肥硕重实、色泽乌润,香高味爽;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质地稍显硬杂,味特浓强;秋茶正处干凉季节,生长转慢,成茶身骨稍轻,嫩度下降。

滇红工夫依产地不同而品质有所差异,其毫色有淡黄、菊黄、金黄之别,香气有浓郁型、花香型之辨,滋味有厚、爽之分。一般滇西凤庆、云县、昌宁等地工夫茶毫色菊黄,香气高长,有时带花香,滋味浓而爽;滇南如勐海、双江、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金黄,香气浓郁,滋味浓厚刺激性强,回味不及滇西工夫的醇爽。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工夫茶毫色较浅,多呈淡黄色,但香高味厚而鲜爽;夏茶的毫色多呈菊黄,滋味浓刺激性强;秋茶的毫色多呈金黄色,香气有时较高,谓之秋香,滋味尚浓不及春茶之鲜爽。

 

十.川红工夫

产于四川省宜宾、高县等地,以宜宾“早白尖”品种所制的产品最具特色,早白尖工夫红茶为川红珍品。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川红工夫红茶为工夫红茶后起之秀。

早白尖茶树为优良品种,分布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宜宾、高县、筠连、珙县等县。所植茶树具有春芽萌发早的特性,比川西早30—40天,采摘期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其川红产品4月即可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之珍品名为“早白尖”。

早白尖工夫红茶,成品条索紧细,毫峰显露,色泽乌润,香气鲜嫩带橘子香,滋味醇爽,汤色红亮均匀。该茶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应市较早的一个茶叶品种。每年4月即可进入国际市场,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点及优良品质,博得国内外茶界的赞誉。1985年在里斯本第二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质量评选会上,峨眉牌早白尖工夫红茶获金质奖章。产品出口独联体及东欧诸国。

 

十一.贵州红茶

从20世纪50年代起,贵州同全国一样就生产条红茶,即工夫红茶。1958年后将工夫红茶改为红碎茶,即“黔红”,直接由上海口岸进入国际市场。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为扩大外销市场,贵州湄潭茶场于1963年将工夫红茶改为红碎茶,在试验基础上,于1964年生产210吨,经广州出口也获得好评,每吨卖价达5638.60元。从此,黔红生产迅速向国营茶场扩散。

到了20世纪70年代,贵州也被列为全国6个红碎茶主产省份之一,再进一步由国营茶场扩张到遵义、湄潭、兴仁等近20个乡村集体茶场。

 

十二.广西红茶

广西红碎茶外形颗粒紧结,身骨重实,争泽乌润,内质香气高锐持久,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鲜爽富有刺激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西红碎茶由于其良好的品质,被列入全国第二套红碎茶标准。

广西红茶的杰出代表是凌云红茶。凌云红茶指的是用凌云白毫茶品种的鲜叶,根据特定的工艺制作而成的红茶。凌云县是凌云白毫茶的原产地,素有“白毫茶之乡”的美誉。凌云白毫茶原是凌云境内的野生茶树,从1963年才开始人工种植,该县境内至今尚有300亩连片的千年古茶树林。1984年凌云白毫茶经全国优良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国家级茶树良种。凌云白毫茶鲜叶内含物丰富,特点是茶多酚含量与其他大叶种相当(35.6%),而氨基酸含量(3.37%)却远高于其他品种。

1988年广西红茶生产及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红茶4353吨,占当年广西茶叶总产量的83.2%。近年来,广西的红茶产量在200-400吨之间,而且大部分是订单生产的特种高档红茶。

凌红金毫和凌红金螺是目前市场认可度高而且有特色的品种,每年仍有一定的出口量。该茶的鲜叶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由于鲜叶嫩度高,所以冲泡时水温宜控制90℃左右,才能充分领略凌云红茶的甘、艳、芳,“甘”即香气馥郁芬芳,“艳”为汤色红艳剔透,“芳”是滋味甘鲜甜醇。

 

十三.海南红茶

海南红茶曾经香飘全世界,茶产业曾经十分辉煌。海南红茶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大力发展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根据国家计划,在海南建立红茶出口货源基地,最早建立了通什、白马岭、岭头3个国营茶场,利用当地野生大叶种和从云南引进的阿萨姆大叶良种来繁殖。至1965年,海南岛共开发新茶园1.5万亩,年产干茶350吨。到1970年,海南岛茶园达1.8万亩,年产干茶1500吨。1980年,全岛拥有茶园4万亩,年产干茶6000吨。1993年海南省拥有大小茶场(厂)50多个,其中国营农垦种茶农场(厂)就有37个,茶园面积达12万亩,年产干茶8000多吨,是海南省茶叶生产的鼎盛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以生产红茶为主。南海茶场生产的C.T.C红茶,五指山、岭头茶场生产的红碎茶和红条茶,96%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1998年,全省茶园面积为7.2万亩,产量为3000吨,到2000年茶园面积进一步下降到5万亩,产量不足2500吨。

 

十四.英德红茶

2005年8月,广东省英德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2006年12月,英德红茶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发给“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

英德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先后发展现代化新式茶园5500余公顷,建立大小茶厂58座(其中年产500吨干茶茶厂5座),加工生产大叶红碎茶(含部分其他茶类)11.573万吨。英德加工生产的大叶红碎茶,八成以上由国家外贸出口。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德的省属国营农场首先从云南省引进“云大”茶种首批试种成功,经几年努力,发展新式茶园200余公顷。1959年,首批红茶产品问世,奠定英德发展茶叶生产的大好前景。据统计,1963-1967年发展新式茶园2500余公顷; 1973-1975年种茶800多公顷;1986-1989年发展双行合理密植茶园2200多公顷。合计发展茶园5500余公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德的茶叶年总产量已经超过2500多吨。

 

十五.越红工夫

越红生产开始于1950年。当时,中国茶业公司决定大规模改制红茶。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成立红茶推广大队,1951年在嵊县、崇仁、南山、三界及新昌遁山改产红茶。同时,从安徽、江西红茶生产老区聘请技术人员数百名前来协助工作,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的应届毕业生近20人参与技术指导。1951年绍兴地区的红茶达到2218.55吨,成为浙江省的主要红茶产区,由于绍兴曾是越国的首都,于是将绍兴地区生产的红茶取名为“越红”。

据资料显示,1951年上海口岸出口红茶6870吨(上海口岸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出口口岸),“越红”的出口量为2600吨,占我国总的红茶出口量的37.85%。

1955年因红茶外销形势转好,绍兴、诸暨两县又改产红茶。是年,绍兴和诸暨两县的红茶产量达到2045吨,占浙江省红茶产量的60%以上。

1978年红毛茶收购量高达10549.1吨, 1980年,浙江省的红茶产量降至5342.95吨,“越红”开始走向下坡。

 

十六.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筒称“九曲红”,又称曲乌龙,产于钱塘江畔、杭州西南郊的周浦。据调查,生产九曲红梅已有百余年历史。生产九曲红梅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占全省茶叶的份额甚少,但因其品质独特,为杭州市的十大名茶之一,故被誉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明末清初,杭州所产红茶颇有名气。徐珂《可言》中说:“杭茶之大别,以色分之,曰红,曰绿。析言之,则红者九:龙井九曲也、龙井红也、红寿也、寿眉也、红袍也、红梅也、建旗也、红茶蕊也、君眉也。”其实在徐珂所说的“红茶九”中有红茶名、白茶名,也有乌龙茶名。据著名学者庄晚芳先生等著《中国名茶》中一书记载,比较科学地推究,九曲乌龙当起源于武夷山的九曲,为工夫红茶的一种。太平天国时期,几经战乱,当时福建和浙江平阳、绍兴、天台等地农民纷纷向浙北迁徙。最先有13户贫苦农民上杭州市郊大坞山修建草舍,劈山种粮,伐林栽茶,以谋生计。这些南来的农民有制红茶的经验,所制红茶由沪杭一带的茶行、茶号以好价收购。附近湖埠、社井一带农民相继效仿采制红茶。此后,大坞山一带茶农对茶叶采摘、制作精益求精,以质取胜,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红茶外形,风味也有改进。后来,产区扩大,产量大增,名声也日渐扩展,并把“九井九曲”、“龙井红”、“红梅”等多种名称统一为九曲红梅。

2009年6月,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七.江苏红茶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红茶的生产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苏红条茶、江苏红碎茶和苏红名茶。20世纪60年代前,苏红的鲜叶原料均采自宜兴小叶群体种,后来引种安徽槠叶种,同属小叶种茶树;20世纪80年代引进栽植的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茶系中叶种,为后来创制苏红名茶提供原料。

苏红条茶

20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生产红茶,江苏被列为“新开辟的红茶区”,产品要求为条形的红毛茶,统一定名为苏红毛茶,这也是“苏红”名称的由来。1962年起,苏红毛茶年产量超过300吨。

从1968年开始,为满足省内常州、苏州、丹阳、宜兴等市场需求,开始苏红毛茶的精制加工,生产条状形的苏红工夫茶,又称苏红条茶。苏红工夫茶生产、收购、调拨按省统一标准样价进行。

苏红工夫条茶从1970年代开始,产量稳步增长,1991年产量超过1000吨,1993年达1250吨,1997年为1400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2.8%,但从那时起,年产量急剧下降,最小时年产量不足百吨。

苏红碎茶

1960年代初,国家鼓励茶场试产红碎茶。1962年,江苏省芙蓉茶场率先试验,1963年被外贸部、农业部、农机部确定为全国红碎茶6个生产试点之一,当年试产20多吨,产品直接交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

从1964年到1991年,红碎茶一直是江苏的主要茶类,红碎茶年产量一直占总产的40%以上,1986年更达到创纪录的3936吨。至1997年,江苏省已经完全停产红碎茶。

苏红名茶

1996年宜兴县岭下茶场为挖掘福鼎大毫茶园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大毫茶鲜叶茶多酚含量高达25.7%,酚氨比值高达7.34,比较适制红茶。选用大毫茶树的单芽、一芽一叶初展鲜叶,研制苏红名茶竹海金茗。

竹海金茗创制成功后,引导各地茶场竞相制作各种苏红名茶。

竹海金茗的品质风格为条索细紧、色泽乌润、金毫披露、汤色橙红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甘醇浓厚、叶底嫩匀黄亮,颇具特色。

 

十八.台湾红茶

台湾红茶在日据时代,曾经以“日东红茶”享誉国际;台湾光复后,日月潭红茶和鹤冈红茶成为台湾红茶的驰名品牌。目前,台湾所栽种适制红茶的树种有阿萨姆种、大叶种、台茶1号台茶7号台茶8号台茶18号、台茶21号及野生山茶树等。

1、阿萨姆红茶

台湾现存的红茶里,历史最悠久的是以印度阿萨姆大叶种为基础培育而成的台茶7号、台茶8号茶种所制成的红茶,一般通称为阿萨姆红茶,目前在南投鱼池乡一带仍有零星种植。阿萨姆红茶的茶型为一般较常见的红茶的切碎型,除了阿萨姆既有的醇厚扎实风味外,还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水果干香。

2、大叶种红茶

大叶种红茶是以台茶7号、8号与18号红茶混调研制而成。大叶种红茶含有大量芽叶,气味浓烈芬芳、甘醇馥郁,独树一帜。分OP与BOP两个等级。

3、红玉(台茶18号)红茶

1999年命名为台茶18号,别称红玉、涵山红茶,台湾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以本地野生种台湾山茶与来自缅甸的大叶种红茶杂交,经过近一甲子选育而成的红茶新品种,具有奇特且深度的香味,除了天然肉桂香气外,还有淡淡薄荷香。曾被日本知名茶叶专家山西贞教授赞誉为具有“台湾香”。

4、台茶1号与台茶8号红茶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育成的台茶1号台茶7号、台茶8号茶树品种,是从很多阿萨姆品种里面选拔出来的一个品种:因为滋味非常的浓稠,香气属于熟果香之一类型,具有与印度阿萨姆红茶香味类似之浓郁甘醇,拥有特殊肉桂香味。

5、台湾山茶红茶

台湾山茶红茶产量非常少,市面上几乎看不到。这一红茶来自于埔里当地早年曾种植台湾山茶的碧庐茶庄。山茶红茶有结球状与条索两种茶型,初闻时带有如玫瑰花般的甜香,入口后则清香爽醇,喉韵甜润。

6、蜜香红茶

蜜香红茶是台湾具有代表性的茶品,颇有东方美人茶优异特色的蜜香红茶。在每年芒种(端午节前后)时候,一种叫做小绿叶蝉的昆虫很多,茶树叶被其叮咬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蜜香。蜜香红茶在制法上和一般红茶略有不同,较近似于乌龙茶制法;揉揉、完全发酵、杀青后,再经过一道静置闷热过程,以强化此茶特有的甜美香气。茶型则为未经切碎的条索状;浓郁的热带水果、蜂蜜、花香,馥郁甜柔,近拟东方美人茶,却又洋溢着红茶所特有的圆润口感!

 

小结:

纵观历史,横察地理。中国红茶发源于闽赣边境的武夷山应是不争的事实。是河口镇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机遇,孕育了中国工夫红茶鼻祖——河红。

工夫红茶文化的传播,茶商、茶工,功不可没。这里仅说三点。

其一,近水楼台,宁红最早。幕阜山区的江西武宁、修水、湖南平江、湖北崇阳等县为宁红茶区。1840年湖北羊楼洞红茶庄达50多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

清·同治《平江县志》载:‘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平江生产红茶在1847年以前,其后毗连的长沙、浏阳等地也仿制红茶。咸丰4年(1854年),广东商人取道湘潭到安化设厂(广庄),采购鲜叶制造红茶,经济效益颇好,因而产区逐渐扩大到新化、桃源、溆浦、沅陵等地。(见《中国红茶经典》P114-115)。浏阳、长沙、安化、……步宜红工夫后尘,创湘红工夫。

其二:清道光年间,有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河红帮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转广州出口。清·光绪十一年(1885)《鹤峰县志·续修本》载:到鹤峰(容峰土司)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庄号在五里坪精制,由渔洋关运至汉口,洋人称之为“高品”。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收茶,由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42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立洋行收购红茶,宜红茶转售到西欧。(见《中国红茶经典》P127)。谚语:“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帮茶师遍中国。”在这里寻找到了注脚。河红茶文化在鄂西湘西开花结果的史实,一清二楚。

其三:至于政和工夫,最早就是河红的边缘产区。鸦片战争后,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更是河红茶文化一脉相传。

祁红工夫、滇红工夫问世更晚,其茶文化传播路径就不用细说了。

建国后,中国工夫红茶自1950年代末,改轧制分级红茶、分级红茶、红碎茶。除安徽祁红外,南方生产红茶的省,都是统一的发展思路。

中国红茶经过400年的发展,走向衰落。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无足轻重的状况,国家也已不缺外汇了。红茶出口持续亏损,没有“免费的午餐” ,企业难以维继。

二是资源条件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国际茶叶市场上畅销的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红碎茶相比,中国红茶,质次价低,一旦产能过剩,中国红茶首当其冲。

三是传统的茶叶消费文化的影响。自古至今,中国人以消费绿茶为主,中国是“绿茶王国” 。而红茶生产、消费的历史仅400年,且主要是出口贸易。在中国,红茶消费尚未普及。

中国红茶生产发展史就是中国红茶对外贸易市。红茶内销市场是一片广阔的处女地,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生产精品红茶(名茶)是目前红茶产品开发的共识。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台湾等省精品红茶尚有发展空间。信阳红、遵义红、婺源红、……近年又橫空出世。但是,红茶内销市场的未来,受消费文化的制约,文化即生活,生活习俗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