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红茶
一.产品介绍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安化红茶产区位于雪峰山脉北段,海拔600~800米,森林覆盖率76.17%,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日照1376.1小时,漫射光时间长,年均气温16.2℃,年均无霜期280天,年均大于10℃的活动积温5065℃,有效积温2680℃;产区是世界上冰渍岩最集中的地区,以板页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呈红黑色,土层深厚,通透性能好,土质肥沃,pH值4.5~6.5;年均降水1706.1毫米,资水横贯全境,溪河纵横交错,柘溪水库蓄水量35.7亿立方米,优良光、热、水、汽、土资源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安化红茶的独特品质。
三.地域范围
“安化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辖安化县烟溪镇、奎溪镇、平口镇、渠江镇、古楼乡、南金乡、马路镇、柘溪镇、东坪镇、江南镇、小淹镇、滔溪镇、长塘镇、羊角塘镇、大福镇、冷市镇、仙溪镇、梅城镇、清塘铺镇、高明乡、乐安镇、龙塘乡、田庄乡,共23个乡镇391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东经110°43′07″~111°58′51″、北纬27°58′54″~28°38′37″,总保护生产面积2.4万公顷,现年产量2866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4.1 感官品质特征
等级 外形 内质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 特级:外形条索紧细显锋苗,色泽乌润、显金毫、匀净 鲜嫩甜香、高长 红亮、有金圈 醇厚、甘鲜 细嫩显芽、红匀亮;
- 一级:条索紧细有锋苗、色泽乌润、有金毫、较匀齐 有花蜜香、较高长 红亮 醇厚、甘爽 嫩匀有芽、红亮;
- 二级:条索较紧细、色泽乌尚润、带金毫、尚匀齐 带花蜜香、尚高长 红明 醇和、尚爽 较嫩匀、较红亮。
4.2 内在品质指标
项目 水分 % ≤ 总灰分 % ≤ 水浸出物 % ≥ 粗纤维 % ≤ 茶多酚 % ≥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 ≥
含量 6.0 6.5 40.0 13.0 8.5 2.0
4.3 安全要求
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
五.特定生产方式
3.1 产地选择
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地。
3.2 品种选择
选择云台大叶、槠叶齐、碧香早等适制红茶的优良品种。
3.3 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技术
3.3.1 茶园建设与管理
茶园生态建设:
茶苗种植:参照《云台大叶茶栽培技术规程》 DB43/T1297执行。
肥水管理:采取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保土蓄水的能力,覆盖物为茶树修剪枝叶及未结籽的杂草。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幼龄茶园适当浅耕。
树冠管理: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割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保持茶行间20厘米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病虫害防控:利用灯诱、色诱、性诱技术防治灰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毛股沟臀叶甲、茶丽纹象甲等害虫,按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3.3.2采摘
分级采摘:特级,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一级,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二级,一芽二叶为主。
采摘方式:采用人工或机械采摘,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
3.3.3 加工
初加工工序:原料→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精制工序:筛分→拣剔→包装→装箱。
关键环节控制要点
萎凋:采用槽式萎凋和作坊式萎凋,槽式萎凋时鲜叶均匀地摊放在萎凋箱(槽)内,厚度约15~20厘米,槽温控制在25~35℃,鼓风送温,每间隔一小时左右翻槽一次,萎凋至叶片转为暗绿色,手捏叶片揉软,青气消失,萎凋叶含水量60%左右为宜;作坊式萎凋用竹帘或竹盘进行萎凋,萎凋程度与槽式相同。
揉捻:采用初揉轻压→中揉加压→尾揉松压工序,揉捻45~110分钟至条索紧卷。
发酵:温度25~32℃,湿度在95%以上,茶坯摊堆厚度15~20厘米,发酵程度以叶片变成铜红色或猪肝色,香气浓厚,无青气味为宜。
干燥:采用机械干燥,初烘温度110~120℃,复烘温度85~95℃,干燥至含水量7%以下。
3.3.4 储存
仓储温度≤25℃,相对湿度≤75%,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3.5档案记录
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记录包括产地环境、投入品采购及使用、出入库、农事记录、加工记录、产品销售、设备清洗及维修、培训记录等。生产记录档案应保存3年以上。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境域范围内所有的“安化红茶”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安化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其图案,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安化县茶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安化红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