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考》明,陈师
茶考
[明]陈师著
陈师,字思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浸淫书籍,明嘉靖间会试副榜,官至永昌知府。著有《览古评语》、《禅寄笔谈》等。
该书末尾有卫承芳万历二十一年(1593)题跋云:“永昌太守钱唐陈思贞,少有书淫,老而弥笃,……口诵耳闻,目睹足履,有会心慨志处,胪列手存,久而成卷,……晚有兹编,愈出愈奇。”因知此书为陈思贞晚年之作,作于1593年后。刊本仅见茶书全集本(乙本)。
全书分为五节,属随笔性质,内容包括辨真假茶,论茶品,论制茶,藏茶之宜等。其中所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反映了品茶方法的新旧更替。
此以茶书全集本(乙本)为底本,参校以其他资料。
陆龟蒙自云嗜茶,作《品茶》一书,继《茶经》《茶诀》之后。自注云:《茶经》陆季疵撰,即陆羽也。羽字鸿渐,季疵或其别字也。《茶诀》今不传。及览事类赋,多引《茶诀》。此书间有之,未广也。
世以山东蒙阴县山所生石藓谓之蒙茶,士夫亦珍重之,味亦颇佳,殊不知形已非茶,不可煮,又乏香气,《茶经》所不载也。蒙顶茶出四川雅州,即古蒙山郡。其图经云,蒙顶有茶,受阳气之全,故茶芳香。《方舆》、《一统志》“土产”俱载之。《晁氏客话》[1]亦言出自雅州。李德裕丞相人蜀,得蒙饼,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以验其真。文彦博[2]《谢人惠蒙茶》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蔡襄有歌曰,露芽错落一番新。吴中复亦有诗云,我闻蒙顶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今少有者,盖地既远,而蒙山有五峰,其最高曰上清,方产此茶。且时有瑞云影见。虎豹龙蛇居之。人迹罕到。不易取。《茶经》品之于次者。盖东蒙山非此也。
世传烹茶有一横一竖。而细嫩于汤中者,谓之旗枪茶。《座史》[3]谓之始生而嫩者为一枪,浸大而展为一旗,过此则不堪矣。叶清臣著《茶述》[4]曰:粉枪末旗,盖以初生如针而有白毫,故曰粉枪,后大则如旗矣。此与世传之说不同,亦如《塵史》之意,皆在取列也。不知欧阳公[5]《新茶诗》曰:鄙哉谷雨枪与旗。王荆公[6]又曰:新茗斋中试一旗。则似不取也。或者二公以雀舌为旗枪耳。不知雀舌乃茶之下品。今人认作旗枪非是。故沈存中[7]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应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春风一寸长。或二公又有别论。又观东坡诗云: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终未若前诗评品之当也。
予性喜饮酒,而不能多,不过五七行,性终便嗜茶,随地咀其味。且有知予而见贻者,大较天池为上,性香软而色青可爱,与龙井亦不相下。雅州蒙茶不可易致矣,若东瓯之雁山次之,赤城之大盘次之。毗陵之罗楷[8]又次之,味虽可而叶粗,非萌芽伦也。宣城阳坡茶,杜牧称为佳品,恐不能出天池、龙舌[9]之右。古睦茶[10]叶粗而味苦,闽茶香细而性硬。盖茶随处有之,擅名即魁也。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故前人诗云:采时须是雨前品[11],煎处当来肘后方。古人重煎法如此。若贮茶之法,收时用净布,铺熏笼内,置茗于布上,覆笼盖,以微火焙之。火烈则燥,俟极干。晾冷以新磁罐,又以新箬叶剪寸半许,杂茶叶实其中封固。五月八月湿润时,仍如前法烘焙一次,则香色永不变。然此须清斋自料理,非不解事苍头婢子可塞责也。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12]之意。况杂以他果,亦有不相入者。味平淡者差可,如熏梅、咸笋、腌桂、樱桃之类尤不相宜。盖咸能入肾。引茶入肾经消肾,此本草所载,又岂独失茶真味哉。予每至山寺,有解事僧烹茶如吴中,置磁壶二小瓯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
永昌太守钱唐陈思贞,少有书淫,老而弥笃。徙脱郡组,市隐通都,门无杂宾。家无长物,时乎悬磬,亦复晏如。口诵耳闻,目睹足履,有会心慨志处,胪列手存,久而成卷。凡数十种,率脍炙人间,晚有兹编,愈出愈奇,岂中郎帐中所能秘也。万历癸巳玄月,蜀卫承芳题。
[1]《晁氏客话》:北宋晁说之撰。
[2]文彦博:宋介休人,字宽夫。仁宗时第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潞国公。熙宁中为王安石所恶,力引去。元祐初命平章军国重事,后五年复致仕,卒年九十二岁,谥忠烈。
[3]《塵史》:书名。北宋王得臣撰。
[4]《茶述》:当为《述煮泉小品》。
[5]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6]王荆公: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7]沈存中:北宋科学家沈括,存中是其字。著有《梦溪笔谈》。
[8]“毗陵之罗楷”,“毗陵”原误作“陵毗”,即今之常州,“罗楷”应作“罗界”,参见《罗界茶记》。
[9]龙舌:“舌”似为“井”之讹。
[10]睦茶:即睦州(今建德淳安)所产之茶。
[11]雨前品:采自谷雨季节前的茶。雨前茶的自然品质较好。张源《茶录》载:“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
[12]鹧鸪斑:亦作“鹧斑”,宋代建窑烧制的结晶釉产品,因属“油滴”的一种,形如鹧鸪花纹而名。宋陶谷《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祝穆《方舆胜览》:“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
陈师简介及相关著作情况
陈师,字思贞,是钱塘(如今的浙江杭州)人。年少时就沉浸在书籍之中,在明嘉靖年间的会试中获得副榜,官职做到永昌知府。著有《览古评语》《禅寄笔谈》等书籍。
这本书的末尾有卫承芳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所写的题跋,题跋中说:“永昌太守钱塘人陈思贞,年少时就对书籍痴迷,到老了这种喜好越发深厚……凡是口中诵读、耳朵听闻,眼睛看到、亲身经历的,有能让内心有所感悟、感慨的内容,都一一罗列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书卷……到了晚年有了这部著作,内容越来越奇妙。”由此可知这本书是陈思贞晚年的作品,创作时间在1593年之后。刊本只见到《茶书全集》本(乙本)这一种。
全书共分为五节,属于随笔性质,内容包含辨别真假茶、论述茶品、谈论制茶、茶叶贮藏的适宜方法等方面。其中记载着:“杭州的习俗在烹茶时,把细茶放置在茶瓯当中,用沸腾的开水去冲泡,这种方法叫做撮泡。北方来的客人大多对此讥笑,我也不太满意这种做法。一来茶叶的味道不能完全泡出来,二来泡一次就扔掉不用了,既浪费又可惜,实在是失去了古人所讲究的观察水沸时蟹眼、鹧鸪斑状态来烹茶的意趣。”这反映了品茶方法从旧到新的更替变化。
这里是以《茶书全集》本(乙本)作为底本,并参考校对了其他资料。
关于茶相关著述及茶品的论述
陆龟蒙自称喜好饮茶,写了《品茶》这本书,是继《茶经》《茶诀》之后的作品。他自己作注解说:《茶经》是陆季疵撰写的,陆季疵就是陆羽呀。陆羽字鸿渐,季疵或许是他的别字。《茶诀》如今已经失传了。等到阅读《事类赋》时,发现里面多次引用《茶诀》,这本书偶尔还能见到一些内容,但流传并不广泛。
世人把山东蒙阴县山上所生长的石藓称作蒙茶,士大夫们也很珍视它,味道也还算不错,却全然不知它的形态根本就不是茶该有的样子,不能用来煮饮,而且缺乏香气,《茶经》当中也没有记载它。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州,也就是古代的蒙山郡。那里的图经记载,蒙顶的茶,充分吸收了阳气,所以茶叶芳香。《方舆》《一统志》的“土产”部分都有记载它。《晁氏客话》也提到它出自雅州。李德裕丞相进入蜀地时,得到蒙顶茶饼,放在汤瓶之上,过了一会儿就完全化开了,用这个方法来验证它的真假。文彦博在《谢人惠蒙茶》诗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蔡襄有诗歌写道:“露芽错落一番新。”吴中复也写有诗句:“我闻蒙顶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如今这种茶很少见了,大概是产地距离遥远,而且蒙山有五峰,其中最高的叫上清峰,才产这种茶。并且时常有祥瑞的云彩出现,有虎豹龙蛇居住在那里,人迹罕至,不容易采到。《茶经》把它列为次等品,大概是因为山东的蒙山所产并非这种茶呀。
世间流传烹茶有所谓“一横一竖”的说法,那种在水中显得细嫩的,被称作旗枪茶。《麈史》中说刚开始生长出来比较嫩的叫做一枪,逐渐长大展开的叫做一旗,超过这个状态的就不行了。叶清臣所著的《茶述》说:“粉枪末旗”,大概是因为刚开始生长出来像针一样而且有白毫,所以叫做粉枪,之后长大些就如同旗了。这和世间流传的说法不一样,不过也和《麈史》所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在选取罗列(不同说法)罢了。不知道欧阳修的《新茶诗》说:“鄙哉谷雨枪与旗。”王安石又说:“新茗斋中试一旗。”看起来好像是不认可这种说法呀。或许这两位先生把雀舌当作旗枪了吧。却不知道雀舌是茶里面的下品,现在的人把它认作旗枪是不对的。所以沈存中写诗说:“谁把嫩香名雀舌,定应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春风一寸长。”或许这两位先生又有别的看法。再看苏东坡的诗:“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终究还是不像前面那些诗的评价那么恰当呀。
个人饮茶喜好及相关烹茶、贮茶方法见解
我生性喜欢饮酒,但是酒量不大,喝不过五七杯,生性终究还是更喜好饮茶,随时随地品味茶的滋味。而且有了解我的人送给我茶,总体来说天池茶是上等的,它的品性香气柔和,色泽青翠可爱,和龙井相比也不相上下。雅州的蒙顶茶不容易得到了,像东瓯的雁荡山茶就稍次一些,赤城的大盘山茶又稍次一些。毗陵的罗岕茶再稍次一些,味道虽然还可以,但是叶片粗糙,不能和那些萌芽状态的嫩叶相比。宣城阳坡茶,杜牧称它是佳品,恐怕也不能超过天池、龙舌茶的品质。古睦茶的叶片粗糙而且味道发苦,闽地的茶香气细腻但品性偏硬。大概茶在各处都有生长,只要能享有名声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了。烹茶的方法,只有苏州、吴地的做法比较得当。把上好的茶叶放进瓷瓶里用小火煎,要斟酌火候,以水沸腾出现几次蟹眼般的气泡作为标准。如果茶汤呈现出淡金黄色,香味清新馥郁,超过这个程度颜色变红就不好了。所以前人写诗说:“采时须是雨前品,煎处当来肘后方。”古人如此看重煎茶的方法。如果是贮藏茶叶的方法,收茶的时候要用干净的布,铺在熏笼里面,把茶叶放在布上,盖上熏笼的盖子,用小火烘焙。火太大就会让茶叶变得干燥过度,等到烘到极其干燥了,晾凉后用新的瓷罐,又用新的箬叶剪成一寸半左右的长度,和茶叶混合着放在罐子里密封好。在五月、八月天气湿润的时候,仍旧按照前面的方法再烘焙一次,这样茶叶的香气和色泽就能永远保持不变了。不过这需要在清净的斋戒环境中自己亲自料理,不是那些不懂事的奴仆婢女随便应付就能做好的事呀。
杭州的习俗在烹茶时,把细茶放置在茶瓯当中,用沸腾的开水去冲泡,这种方法叫做撮泡。北方来的客人大多对此讥笑,我也不太满意这种做法。一来茶叶的味道不能完全泡出来,二来泡一次就扔掉不用了,既浪费又可惜,实在是失去了古人所讲究的观察水沸时蟹眼、鹧鸪斑状态来烹茶的意趣。况且把茶和其他水果混杂在一起,也有不合适搭配的情况。味道平淡的水果还勉强可以,像熏梅、咸笋、腌桂、樱桃之类的就尤其不合适了。因为咸味能进入肾经,会引导茶的特性进入肾经从而消耗肾气,这是《本草》当中所记载的,又哪里仅仅是失去茶原本的真味这么简单呢。我每次到山寺当中,有懂行的僧人烹茶就如同吴地的做法一样,把两个小瓷壶和茶瓯放在桌上,完全不用果品来招待客人,让客人随意品茶。可以说这是懂得品茶滋味而且做法雅致的人呀。
卫承芳题跋
永昌太守钱塘人陈思贞,年少时就对书籍痴迷,到老了这种喜好越发深厚。卸去太守的官职后,在大都市里隐居,家中没有杂乱的宾客,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物,有时候家中一无所有,也依然安然自在。凡是口中诵读、耳朵听闻,眼睛看到、亲身经历的,有能让内心有所感悟、感慨的内容,都一一罗列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书卷。总共几十种,大多都被人们传颂称赞,到了晚年有了这部著作,内容越来越奇妙,难道是像蔡邕(中郎)帐中的那些珍贵书籍一样能藏得住、不被人知晓的吗?万历癸巳年九月,蜀地卫承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