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贮藏技术
茶叶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直到家庭的饮用,都要经过贮藏的过程。茶叶的贮藏要起到保持原有的品质、均衡供应和调节市场的作用。由此可知,茶叶的贮藏是茶叶生产和销售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茶叶贮藏保管的重要性
茶叶的品质,通常是指茶叶的外形和内质2个方面,也就是指色、香、味、形等4大因子。具体地说,茶叶品质是由茶叶中所含有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所决定的。茶叶品质的好坏,取决于内在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组成及其比例是否适当。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保管不当,茶叶的品质常会发生陈化变质,轻者降低饮用价值,重者不堪饮用,失去了茶叶的使用价值,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因此,要使茶叶品质得到保证,首先要弄清楚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再用科学的贮藏保鲜技术来减缓茶叶内这些有效成分的变化。
第二节,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经过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已超过500余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种以上。茶叶化学成分虽然很复杂,但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是有机成分中的水分、灰分、茶多酚、蛋白质和氨基酸、生物碱、芳香物质、糖类和色素等。这些物质都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一、水分
茶鲜叶中水分含量一般为75%~78%,经过加工制成干茶以后,绝大部分的水分都已蒸发散失,干茶的含水量一般为4%~6%。成品茶的含水量越高,贮藏保管过程中就越容易发生茶叶品质的变化。当成品茶含水量超过12%时,茶叶内部各种化学反应不仅可以继续进行,而且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使微生物不断孳生,茶叶就会很快变质或发霉。因此,生产上要求毛茶含水量应掌握在6%以下,经过精制加工后的茶含水量要控制在4%~6%。
二、灰分
茶叶经高温灼烧后残留下来的无机物质统称为灰分。一般占干物质总量的4%~7%。灰分的含量与茶叶品质有密切的关系。灰分含量过多是茶叶品质差或是混入泥沙杂质的缘故。灰分中能溶于水的部分称为水溶性灰分。一般在茶嫩叶中水溶性灰分的含量较高,茶叶品质也越好;相反,鲜叶原料越老,水溶性灰分含量减少,茶叶品质也差。因此,茶叶中水不溶性灰分含量的高低,是区别鲜叶原料老嫩和茶叶品质好坏的标志之一。
三、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
过去茶多酚又称茶鞣质、茶单宁,因其大部分能溶于水,所以又称水溶性鞣质。茶多酚的总含量约占鲜叶干物质的1/3,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茶叶品质的很大部分取决于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比例以及其转化产物的类型,从而获得不同茶叶的品质特征,它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也有重要作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酸等4大类物质所组成。其中儿茶素(即黄烷醇类)含量最多,一般占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70%~80%,它是形成不同茶类的主要物质,具有强烈的收敛性,苦涩味较重。黄酮类物质又称花黄素,多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茶叶中,分别为黄酮和黄酮醇类。花青素又称花色素,具明显的苦味。在高温干旱季节花青素易形成并累积,因此夏茶具有明显的苦涩味,对品质不利。酚酸的含量很少,味苦涩。
四、蛋白质和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由谷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精蛋白所组成,其中以谷蛋白所占比例最大,能溶于水的是白蛋白,它对茶汤的滋味有积极作用。
茶叶中氨基酸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丝氨酸等。其中茶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嫩芽与嫩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氨基酸极易溶解于水,具有鲜爽味,因此它决定着茶汤的品质的鲜爽度。鲜叶在加工过程中,部分蛋白质也能分解成氨基酸,具有花香和鲜味,对茶的滋味、香气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茶品质的香高、味醇与氨基酸含量较多有关系。
五、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3种。以咖啡碱含量最多,一般为3%~4%。其他2种含量很少。茶鲜叶原料越嫩,咖啡碱含量越高,品质越好。
六、芳香物质
茶叶中芳香物质含量低,但种类很多。主要有中低沸点和高沸点2类。中低沸点芳香物质如青叶醇等具有强烈的青草气,存在于鲜叶中,因此杀青不足的绿茶往往具有青草气;而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如苯甲醇、苯乙醇、茉莉酮和芳樟醇等,都具有良好的花香,它们主要是鲜叶经加工后形成的。因此,加工技术是形成茶叶良好香气的关键。
七、糖类
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物质。茶叶中糖类物质有可溶性糖和不溶性糖2类。其中的可溶性糖除了构成茶汤的滋味外,还参与香气的形成,如有的茶叶具有的甜香、焦糖香和板栗香就是在加工过程中糖类的变化及其与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八、色素
茶叶色素包括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黄酮类物质以及其他茶多酚的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不溶解于水,也称脂溶性色素;黄酮类物质、茶青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能溶于水,因此也叫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对干茶和叶底的色泽有很大的影响,而水溶性色素决定着茶汤的汤色。
叶绿素是绿茶中的主要色素,它是形成绿茶干茶色泽的主要因素。茶叶中叶绿素的含量一般为0,3%~0,8%。叶绿素主要是由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所组成,长在树上的鲜叶叶绿素a要比叶绿素b的含量高2~3倍,因此通常是深绿色的;但是幼嫩的叶子叶色较淡,有时会呈黄绿色,这是叶绿素b比叶绿素a含量高的缘故。在绿茶加工过程中,叶绿素将随着加工过程的变化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茶叶的色泽逐渐变深,最终形成了绿茶干茶的色泽。
第三节,茶叶品质变化的原理
茶具有很强的吸湿性、氧化性以及吸收异味的特性,从而导致茶叶在贮藏过程中不断陈化、吸潮、霉变、串味、变质等。茶叶的变质存在内、外2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茶叶本身因素;二是茶叶贮藏的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保持茶叶品质,要从内、外2个方面入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茶叶品质变化的原因
贮运过程中,茶叶品质陈化变质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分的变化
水分是茶叶内各种成分生化反应必需的介质,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
一般成品茶的含水率为4%~6%,在这个含水量之内,茶叶的化学反应缓慢,微生物无法孳生。但当茶叶含水量超过12%时,茶叶内部化学反应会加速进行,微生物开始孳生,茶叶很快就会发生变质或霉变。
(二)茶多酚的氧化
在自然条件下,茶多酚是一种极易氧化的物质。绿茶在贮藏过程中外形色泽会由绿变黄,由润变枯;茶汤色变褐,甚至变红;滋味迟钝,失去茶叶的正常风味。这些都是茶多酚自动氧化的结果。
绿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酶活性的破坏,茶多酚的含量比其他茶类要高,因此在贮藏过程中,绿茶比其他茶类更容易发生品质的下降。
(三)维生素C的氧化
绿茶中的维生素以维生素C含量最多,并且嫩茶的维生素C含量比老茶要多,高级绿茶中的维生素C含量可达0,5%以上。维生素是绿茶品质变化的重要化学指标,绿茶在贮藏过程中,若贮藏不当,或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维生素C会发生氧化反应,使绿茶的外形色泽和汤色褐变。在绿茶中,当维生素C含量的保留率低于贮藏前含量的60%时,绿茶品质下降就明显了。
(四)氨基酸、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变化
在茶叶贮藏的过程中,由于蛋白质能和多酚类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聚合物,使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减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滋味。氨基酸还可与可溶性糖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的聚合物,所以茶叶经一定时间的贮藏后品质的鲜爽度会下降。另外,由于氨基酸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能自动氧化、降解和转化,从而影响成茶的品质。
茶叶中的氨基酸是重要的呈味物质,它决定了茶汤的鲜爽度。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反应,形成不溶性的聚合物,使茶汤汤色变浑,鲜爽度下降;另外氨基酸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能自动氧化、降解和转化,使茶叶失去了鲜爽风味。
(五)色素的变化
在茶叶的贮藏过程中,色素的变化主要是绿茶中的叶绿素。叶绿素及其转化产物是形成绿茶干茶色泽和茶汁汤色的重要成分之一。叶绿素本身就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物质,在光和热的作用下,易产生置换和分解反应,使翠绿色的叶绿素脱镁反应生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而使干茶色泽发生变化。当这种脱镁叶绿素的比例达到70%以上时,茶叶就会出现显著的褐变。
(六)香气成分的变化
香气是茶叶品质成分中种类最多、最复杂的一类物质。茶叶在贮藏过程中,除了茶叶本身的香气成分会不断下降以外,氨基酸及其转化产物、氨基酸与儿茶素的作用也会使茶叶的香气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茶特有的清香会丧失,陈味逐渐被显露。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茶叶原有香气成分丢失和一些陈味物质的产生与增加而引起的。研究认为,构成绿茶香的主要成分是正壬醛、顺-3-己烯己酸酯、吲哚和一些尚未知的成分。这些成分在茶叶的贮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减少。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化合物,而呈现出茶叶的陈味。除此之外,在茶叶的贮藏过程中,β-紫罗酮及5,6-环氧-β-紫罗酮、二氢海葵内酯等胡萝卜素转化衍生而成的成分,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香气不断下降,新茶特有的清香丧失,陈味逐渐显露。
(七)脂类物质变化
茶叶中的脂类物质包括甘油脂、糖类、磷脂和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在空气中会与氧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生成醛类与酮类物质,从而产生酸败臭的气味,使茶叶显陈、酸败、汤色变深。在茶叶的贮藏过程中,这些脂类物质都是一些不稳定的化学成分,由于受高温、光照、氧气的影响,游离脂肪酸含量会不断增加,从而不断产生有陈味的醛、酮、醇等挥发性成分,使得茶叶饮用价值和商品价值降低。因此,脂类物质的氧化是引起绿茶陈化和香气劣变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八)环境条件的影响
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必须在适宜的湿度、温度、氧气、光照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下才能进行,因此环境条件是茶叶发生陈化、变质的外在因子,只有当内、外因子共存时茶叶品质才发生变化。
二、茶叶品质变化的预防
变质、陈化是茶叶各种内含化学成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氧化、降解和转化的结果,主要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防止茶叶在贮藏和流通过程中的陈化变质,必须达到以下各项要求。
(一)茶叶必须干燥
水分是茶叶内各种生化成分反应必需的介质,也是茶叶发生霉变的主要因素和微生物繁殖的必要条件。通常情况下,茶叶含水量越高,陈化越快。含水量超过6,5%时,存放6个月就会产生陈气;含水量超过7%时滋味就会逐渐变差;含水量达8,8%时,短时间内很可能发霉;含水量超过12%时,霉菌大量孳生,霉味产生。
因此,对价格高的名优茶,含水率以4%~5%为佳,应控制在6%以内,最高不超过7%。
(二)控制茶叶贮藏的环境条件
1,低氧环境空气中大约80%是氮气,20%是氧气。氧气几乎能和所有元素化合成为氧化物。茶叶在贮藏过程中,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类脂、醛类、酮类等物质都会自动氧化,氧化后的产物大多对茶叶品质不利。有研究表明,茶叶在含氧量为1%和10%的不同环境中贮藏,品质有明显的差异。在茶叶贮藏中采用在包装容器内充入氮气,或用其他方法吸走氧气,可使包装容器内的含氧量下降到最低。名优茶包装容器内氧气含量控制在0,1%以下(即基本无氧状态)茶叶品质才有保证。
2,低湿环境湿度是指茶叶贮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和茶叶本身的含水量。茶叶是疏松多毛细管的结构,在茶叶的表面到内部有许多不同直径的大小毛细管,贯通整个茶叶,同时茶叶含有大量亲水性的果胶物质,所以很容易吸湿变潮。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以及霉菌的产生与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及茶叶含水量密切相关。据试验,茶叶含水量3%、在5℃温度条件下贮藏4个月,干茶色泽几乎不变;含水量7%、在25℃温度条件下贮藏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变化较大;而含水量3%、在25℃温度条件下贮藏的茶叶与含水量7%、在5℃温度条件下贮藏的茶叶,两者无明显差异。贮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越高,茶叶吸湿返潮越快;茶叶含水量越低,吸湿越快。当在空气相对湿度40%的环境中贮藏时,茶叶的平均含水量仅为8%左右;当在空气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中贮藏时,含水量一天就可增加10%以上,直到茶叶含水量上升到21%左右。控制环境湿度对保持茶叶品质具有较大的作用,茶叶应贮藏在空气相对湿度30%~50%的环境中。
3,低温贮藏茶叶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是茶叶内含成分变化的结果,环境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变化越激烈。一般说来,温度每升高10℃,绿茶色泽褐变的速度要加快3~5倍。在贮藏过程中,影响茶叶品质的有效成分含量,随着环境温度的增高而减少,尤其是对茶叶香气有良好作用的成分减少越多。由此可见,温度是茶叶贮藏中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低温贮藏是茶叶贮藏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在0℃~5℃范围内,茶叶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在10℃~15℃时,色泽变化较慢,保色效果也较好。名优茶的贮藏温度通常应控制在5℃以下,最好是贮藏在-10℃以下的冷库或冷柜中,能较长时间保持名优茶的色泽和风味。
4,避光保存光线能够促进植物色素或脂类物质的氧化,特别是叶绿素受光照的影响更大。茶叶在贮藏过程中若受到光照的影响,色素和脂类等物质将会产生光氧化反应,产生令人不快的异臭气味。特别是在受紫外线影响时,茶叶中一些芳香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日晒味,导致茶叶香气、色泽的劣变。
综上所述,茶叶的保鲜条件是:茶叶含水量低于6%、避光、脱氧(容器内含氧量低于0,1%)、低湿(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低温(5℃以下)以及卫生干净的加工及贮藏条件。
第四节,茶叶保鲜贮藏技术
一、茶叶保鲜贮藏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生产实验中创造了许多保持茶叶品质的有效方法。如传统的木炭、石灰、硅胶除湿保鲜法,就是将茶叶放到内置木炭、石灰或硅胶的瓦坛、铁罐和铁箱等比较密封的容器内,这是最原始也很有效保持茶叶品质的贮藏方法,目前在许多厂家仍在使用。近些年来,充氮包装贮藏、除氧包装贮藏和低温冷藏等保鲜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归纳起来,茶叶的贮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常温贮藏法
常温贮藏常用防潮性能较好的铝箔复合袋、各种金属罐、玻璃器具以及茶箱、茶袋等贮藏。由于茶箱、茶袋的防潮性能差,只在初、精制茶厂大批量茶叶调拨货时使用,一般常温贮藏2~3个月茶叶品质就会有很大变化。用复合袋、金属罐和玻璃器具包装的茶叶,要求茶叶含水量控制在3%以内,这样茶叶变质程度较轻。
但在这样的含水量范围的茶叶品质得不到保证,茶太干易断碎,成本也高,因此目前很少使用。但常温贮藏的茶叶,如果能控制好适当的含水量,所用容器的气密性好,结合其他方法保存,效果也不错。不过在30℃以上高温季节就不能保证茶叶品质,尤其是色泽褐变无法防止。
(二)灰缸贮藏法
灰缸保存法是将生石灰、木炭或硅胶置入待存茶叶的密封容器(一般是灰缸)内,利用生石灰、木炭或硅胶具有很好的吸湿性来吸收灰缸内有效空间和茶叶中的水分,从而降低灰缸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以达到延缓茶叶保管过程中品质陈化、劣变。这是最古老、最传统的保管方法,在各种保管茶叶的方法中它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三)脱氧包装保鲜贮藏法
脱氧包装保鲜法是采用脱氧剂(或除氧剂)放入装有茶叶的密封容器内,利用脱氧剂吸收包装物内的氧气,去除氧气,从而延缓茶叶因氧化作用而产生的品质陈化、劣变。一般在常温下容易与氧反应形成氧化物的物质均可作为脱氧剂的基材,但从安全卫生、吸氧性能、价格等因素考虑,现在市场上的脱氧剂主要以活性铁粉为基材的较多。脱氧剂在包装容器内可与氧气发生反应,消耗容器内的氧气,一般封入脱氧剂24小时后,容器内的氧气浓度可降低到0,1%以下。当容器内渗入微量氧气时,仍能发生反应并吸收这些氧气,所以能长时间保持茶叶处于无氧状态。但利用脱氧剂贮藏时,容器的密封要求较高,不能有丝毫的漏气,否则达不到应有效果。
脱氧保鲜法最适宜在绿茶、尤其是在名优绿茶中使用。有研究表明,名优绿茶用脱氧剂进行品质保鲜贮藏,香气和滋味均优于充氮保鲜法贮藏,尤其是维生素C变化甚微,在80天内基本无变化;而充氮保鲜法在同样时间内则损失率为15,4%。脱氧保鲜法对茶叶品质保鲜效果非常明显,并且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大产茶区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保鲜技术。
(四)抽气充氮保鲜贮藏法
抽气充氮包装法是气体置换技术中的一种,它是采用氮气来置换包装袋内的空气。首先要抽去氧气,使其包装物内形成真空状态,然后再充入氮气,最后严密封口,从而阻止在贮藏过程中茶叶化学成分与氧气发生反应,达到防止茶叶的陈化、劣变为目的的方法。
氮气是一种隋性气体,本身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功能,也可达到防霉保鲜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当含水量低于6%的绿茶,采用铝箔包装抽气充氮,经6个月的贮藏后维生素C的含量可保持在96%以上,所以保鲜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由于抽气充氮包装具有体积大、易破碎、运输不便等缺点,目前在实际生产中还很少使用,技术未能推广。
(五)低温保鲜贮藏法
低温保鲜贮藏法是通过改变环境温度,降低茶叶内含化学成分的氧化反应速度,最终达到减缓茶叶品质陈化、劣变的一种贮藏保鲜技术。在茶叶品质保鲜过程中,目前采用的低温保鲜贮藏方法,主要是通过制冷机组来降低贮藏容器或茶叶贮藏场所的温度来实现的,其中使用最广、成本最低的为冷库保鲜法。冷库类型主要有土建式和组合式2大类。土建式冷库一般来说结构较简单,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它具有较大的空间,所以存在着空间内不同的温区差异,因此在保鲜过程中,要设置通风、通气空间或采用框架存放茶叶进行贮藏。而组合式冷库则结构合理,保温性能好,操作和使用方便而灵活,但成本相对较高。
用低温保鲜贮藏法来保持茶叶的品质,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证实是有效的,冷库的库房温度保持在-18℃~2℃范围内均能达到品质保鲜的目的。对绿茶而言,当温度选择在5℃以下、经8~12个月的贮藏,绿茶品质能保持基本不变;在-10℃以下贮藏,可保持2~3年品质基本不变。
二、各种茶叶保鲜贮藏方法的注意事项
(一)常温贮藏法
- 第一,常温贮藏的干茶含水量应控制在5%左右。
- 第二,包装物必须具有很好的防潮性能,包装袋材料最好用2~3层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 第三,包装袋封口要严密。
- 第四,贮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个月为宜。
(二)灰缸贮藏法
- 第一,存放入灰缸前的干茶含水量应控制在6%以下。
- 第二,灰缸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要低,应控制在60%以下。
- 第三,包装物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最好用牛皮纸包装。
- 第四,灰缸贮藏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6~8个月为宜。
- 第五,梅雨季过后需更换石灰1次。
(三)脱氧包装保鲜贮藏法
- 第一,茶叶必须干燥,在进行包装前的干茶含水量必须严格控制在6%以下。
- 第二,首先选用阻气性好的复合薄膜或其他容器,其氧气透过率应>20毫升/米?24·一个大气压。
- 第三,由于脱氧剂规格型号的不同,因此使用有效容器的体积也不同。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容器的大小选择不同规格型号的脱氧剂。
- 第四,在容器中放入脱氧剂后,必须严格密封,否则将会降低使用效果;复合薄膜必须采用宽边封口机进行封口,不能有漏气现象。
- 第五,在使用脱氧剂前,最好要计算一下茶叶包装数量的多少,将脱氧剂一次性使用完毕。若一次用不完,被拆封后的脱氧剂必须在2小时内用原包装严密封口,以免失效。
(四)抽气充氮保鲜贮藏法
- 第一,适用范围为碎末茶少的形状茶(碎末茶会被抽入抽气设备而影响设备寿命)。
- 第二,包装容器体积大、易破损,容器必须牢固。
- 第三,贮运时包装容器不能相互叠压。
(五)低温保鲜贮藏法
- 第一,所用冷库的除湿效果要好,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以内(50%以下更佳)。并要用防潮性能好的包装材料对茶叶进行包装,这样才能使茶叶处于干燥状态。
- 第二,茶叶是导热性能较差的物质,冷库存放时应该分层堆放,每件之间要留一些间隙,使冷空气在库内有足够的循环空间,以便茶叶能均匀快速降温。
- 第三,茶叶出库后,不能升温过快,要逐步升温,然后进入常温,以免引起茶叶品质急剧下降。茶叶出库后,分成小包装,并与脱氧、抽气充氮包装方法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保持茶叶品质。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