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河碧珍茶

董河碧珍茶

一.产品介绍

董河碧珍茶属直条形绿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以特殊工艺加工制成。

外形条索紧细,白毫显露,均匀一致;叶底完整绿亮,显芽均匀;汤色嫩绿明亮,持久清香,爽口回甘,滋味绵长。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地形地貌情况

董河碧珍茶生产地域地形地貌为山地、丘陵岗地、河谷冲击平地兼而有之,东北部山地占产地总面积的38.5%,中部丘陵岗地占产地总面积的41.2%,西南部区河谷冲击平地占产地总面积的20.3%。董河碧珍茶种植区域在海拔600米以下,产地分布在大别山余脉蒋家山南坡的青狮山周围,区域内山亘连绵,云雾缭绕,溪流纵横交错,茶园错落其间,三面环水,西南濒临长江和策湖,南北两端有天然水库、黄梅坳水库,产地远离城镇、村民生活区、工业区及交通要道,隔离条件好,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无污染。

(2)土壤情况
董河碧珍茶生产地域土壤质地较好,砂粘合理,酸碱度适中。区域内黄棕壤土质占耕地面积的93.2%, pH值在5.5-6.5之间的土壤占耕地面积的98.5%,无过酸过碱土壤。耕地土层深厚肥沃,保墒性、通气和排水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有机质含量22.8g/kg以上的地块(全县平均水平21.0g/kg)占产区面积的85%,土壤中碱解氮大于 95 mg/kg、速效磷大于 10.6 mg/kg、速效钾大于 62 mg/kg,土壤中矿物营养元素丰富,特别是锰含量达30mg/kg以上(全县平均水平≤20mg/kg),锌含量1.1mg/kg以上(全县平均水平≤0.5mg/kg)。

(3)水文情况
董河碧珍茶产区内共有一条河流,两座水库,即董河、天然水库、黄梅坳水库,董河在地域内总长8.2千米,总流域面积95公顷,常年平均径流量8600M3,丰水年达10400M3,天然水库、黄梅坳水库库容分别为9500M3、7800M3,产区毗邻长江,有浠水第一大淡水湖-策湖月牙型环抱,茶园三面环水,有丰富的水资源,加上多年兴建的塘堰、排灌系统、茶园滴灌系统,地域内茶园灌溉水基本能得到保证。

(4)气候情况
董河碧珍茶产地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比较丰富,光、热、水基本同期。产区年均气温17.6℃,年平均降雨量15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900-2000小时之间,无霜期258天以上,高于、等于15℃初日至高于、等于20℃终日80%保证率的日数140-146天,高于、等于10℃积温5100-5390℃,产区山峰层峦叠嶂,受东南季风影响和策湖、长江以及茶园南北两端水库的庞大的水体效应,产区冬季气温高于县域其他地方茶园。该区雨量充沛,云绕雾障,云雾、山岗形成了茶园的漫射光,营造出了独特的小气候,使董河碧珍茶具独特的风味品质,加之水体对气温的调节效应,冬季昼夜温差小,茶叶可免遭冻害,均衡生长,充分积累营养,形成脆嫩品质。

三.地域范围

董河碧珍茶产于湖北省浠水县散花镇,生产地域范围为散花镇所辖的董河村、天然寺村、天然寺林场、新庙村、沙洋湖村、月畈村、先丰村等七个行政村(场)。产区地理坐标:北纬30º16′30〞-30º19′05〞,东经115º13′25〞-115º15′46〞。东、东北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接壤,北、西北与兰溪镇毗连,南邻浠水境内最大淡水湖-策湖,西与长江相望。范围内东西横距12公里,南北纵距10公里,国土面积40.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总资源面积560公顷,常用耕地面积530公顷,范围内茶叶种植面积200公顷,年产董河碧珍茶15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感官特征
董河碧珍茶属直条形绿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以特殊工艺加工制成。外形条索紧细,白毫显露,均匀一致;叶底完整绿亮,显芽均匀;汤色嫩绿明亮,持久清香,爽口回甘,滋味绵长。

(2)内在品质
董河碧珍茶内在品质特征突出,水浸出物≥40%,茶多酚≥16%,游离氨基酸≥2.8%。

(3)质量安全要求
董河碧珍茶产地环境要符合NY/T391-2013《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执行NY/T288-2012《绿色食品 茶叶》标准;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T/T394-2013)和《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13)。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产品经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

五.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要求
董河碧珍茶产地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下的南向坡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呈微酸性最为适宜,水源方便、充足,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要保证旱能抗,涝能排。选择地势比较平缓,环境开阔通风,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以潮湿、肥沃的黄壤土为宜,土壤有机质含量要求在22g/kg以上;对渗漏较重,持水率差的粘质土须进行改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

(2)品种选择
董河碧珍茶应选择适合本地生态环境、抗寒耐旱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以鄂茶系、本地极早发种为主,选定的良种经无性繁殖扩大种苗规模;建设茶园所用品种应符合DB42/111-2002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的要求。

(3)生产过程控制:为了保证董河碧珍茶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环节:

①、整地种植
采用双行双株条植的种植模式,即大行宽1.5米,小行宽0.3米,丛(窝)距0.4米,每丛(窝)2株,(茶苗中间间隔4厘米),亩用茶苗3500~4000株。

建园时依照规划划线,在小行线内抽槽,要求槽宽0.6米,槽深0.5米。抽槽时将表土与底土分开放在槽的两边,便于回填时表土填底。在茶苗定植前3个月施底肥,每亩施入饼肥2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硫酸钾20公斤,或农家肥500公斤、饼肥2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分层施肥,分层回填掩埋肥料。春栽在秋天准备,让土壤“冻垡”,秋栽在夏季准备,让土壤“烤伏”。回填时表土填底,回填完后槽面形成龚厢,龚高5-8厘米,同时修畅茶园的沟渠,做到小雨能蓄,大雨能排。

穴盘茶苗的最适宜移栽时间是3月底至4月中旬,次适宜移栽时间是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栽植时,以抽槽回填后的龚厢中心线为基线,在其两边15厘米处用锄头掏两条小定植沟(双行定植),小沟深5厘米,宽以1锄头宽为宜,尽量做到即时开沟即时栽苗,每窝两棵茶苗,定植时每窝茶苗的苗与苗之间应保持4厘米的距离,防止互相紧靠在一起影响其生长,每窝茶苗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栽在两条定植沟的茶苗要互呈三角形错开,这样有利于茶苗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充分利用空间,早日形成丰产茶园。

②、幼龄茶园管理

幼龄茶园是指树龄在四龄以前的新建茶园,管理的重点是抗旱保苗、间苗补苗、合理施肥、定型修剪、病虫防治。

2.1 抗旱防冻保苗
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园土壤湿润。一周内无雨,要及时浇水抗旱保苗。最好在茶苗两旁各30cm盖草10cm厚,上压碎土,既保水分又防冻,还可防止杂草生长。

2.2 补苗
新建茶园,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1-2年内将缺苗补齐,最好采用同龄茶苗补苗,补植后要浇透水。

2.3 浅耕除草、施肥
茶苗移栽后在4月底前,进行第一次除草,用手拔除茶苗附近杂草;6月底至8月上旬干旱前,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浅耕除草,浅耕后淋施有机水肥。

2.4 定型修剪

2.4.1 第一次定型修剪
当移栽茶苗高达30cm以上,茎粗3mm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cm处留1-2个较强分枝,剪去顶端新梢。凡不符合第一次定型修剪标准的茶苗不剪,留待次年,高度粗度达标准后再剪。修剪时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

2.4.2 第二次定型修剪
一般在上次修剪后一年进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cm。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

2.4.3 第三次定型修剪
一般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离地面40-55cm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枝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

2.5 茶园铺草
茶园铺草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蓄水抗旱、保暖防冻、消灭某些顽固性杂草的目的。在铺草之前,茶园先进行一次除草、耕作、施肥、灌溉等作业,再用草覆盖效果会更好。铺草方法为行间全面满铺,每亩用干草1吨以上,稻草、麦杆、豆秸、油菜杆、留种绿肥的茎杆及麦壳、豆壳、菜籽壳等更是良好的覆盖材料,泥炭、落叶、树皮、木屑等也可利用。

③、生产茶园管理

3.1 茶园施肥
3.1.1施肥原则:重施基肥,分期追肥,一基三追/年。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追肥以速效性的氮肥为主,禁止使用硝态氮肥以及带有氯元素的无机肥料,农家肥要先腐熟并达到无公害化要求后方可使用。

3.1.2 施用时间:
基肥的施用时期: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期间施下。
追肥的施用时期:催芽肥一般在投采前15-20天左右施下为宜。春茶结束之后,依据土壤墒情、气温状况及市场行情,必要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夏茶结束后依据土壤墒情、降雨状况,在气温开始回落时进行第三次追肥,以提高秋茶产量。

3.1.3 施肥量:
基肥及其施用:幼龄茶园,亩施饼肥25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5公斤;生产茶园,亩施饼肥2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硫酸钾20公斤。
追肥及其施用:成龄茶园,每生产100斤干毛茶时,要归还给茶园土壤10-15斤纯氮,茶园全年3次追肥用肥比例:第1次追肥:第2次追肥:第3次追肥为40%:20%:30%。

3.1.4 施肥方法
基肥:开沟埋施,成龄茶园通常在茶丛边缘垂直向下位置开沟施肥,也可隔行开沟,每年更换位置,一左一右,沟深20~30厘米;幼龄茶园按苗穴施,施肥穴距根颈:1-2年生茶树为5~10厘米,3-4年生茶树为10~15厘米,深度15~25厘米。

追肥:地面撒施或叶面喷施。

3.2 茶园耕锄
茶园经过耕锄能及时将杂草翻埋于土壤中,避免杂草与茶树争水肥,能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3.2.1浅耕:一年3-5次,其中必不可少的有3次。第一次浅耕在春茶开采前(2月中旬)进行,深度10-15厘米;第二次浅耕在春茶结束后(5月中旬)进行,深度10厘米;第三次浅耕在夏茶结束后(7月上旬至8月上旬)进行,深度7-8厘米。浅耕可与追肥结合进行。

3.2.2 深耕:在茶季基本结束时进行深耕。深耕要求达20厘米以上,成龄生产茶园的深耕与施基肥结合进行,基肥沟深、宽各30厘米左右。

3.3 茶树修剪

3.3.1 轻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的3月进行,在茶树离地15-20厘米处剪去以上部分,第二、第三次修剪均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提高15-20厘米,经过3次修剪后,茶蓬高度可达45-60厘米,以后通过轻修剪和重修剪控制茶蓬高度,培养茶蓬冠幅,成年茶园的茶蓬一般高70厘米、宽80-90厘米左右。轻修剪时间在夏茶停采后的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行以及秋茶结束后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修剪方法是每次修剪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6cm,秋茶后的轻修剪宜轻不宜重,否则会推迟春茶开采期,造成春茶减产。

3.3.2 深修剪
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结束后进行,每隔3-5年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cm以上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枝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为了减少当年经济损失,也可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剪后须留养一季春茶或夏茶,才可采茶。

3.4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

一是对于茶毛虫、茶蚕、大蓑蛾、茶蓑蛾等形体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发现、容易捕捉或群集性的害虫,均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对于绿丽纹象等具有假死习性的害虫,在振落的同时,要用器具承接;对于蛀干害虫可以刺杀;对于许多病害可以摘除病叶、剪除病枝或拔除病枝;对地衣、苔鲜可于雨后用半圆形侧口竹刀刮除。

二是采用每3-5亩面积挂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灭蛾类;

三是每亩挂30-50张粘虫板,降低害虫危害指数;

四是可根据害虫种类,选用从茶尺蠖体内分离的生物农药-茶尺蠖多角体病毒于春茶封园、7月中旬全园喷施两次。在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方法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时,可以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产地茶园使用的农药必须符合NY/T393-201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3.5 鲜叶采摘与装运管理

3.5.1 鲜叶采摘技术

按标准及时采:春茶当蓬面有5%-10%左右的新稍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分批多次采:在采摘旺期要尽量争取时间,把采摘面上可采的新稍采下 ,春茶每隔1-2天采一批次,夏、秋茶每隔3-5天采1次。采摘提倡以采为主、采养结合、采高养低、采中养侧的原则。
留叶采: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1叶采。

严格掌握好采摘标准:
1)随时注意茶树梢生长动态,掌握季节,及时标准开采;
2) 尽量在采摘面上采,树不够高度,新梢不达标准不采,留待下次采;
3) 采时注意不要伤芽叶,不采碎叶片,不采老叶;
4) 采下的芽叶不能握在手中过紧,及时放入专用容器中,容器中的芽叶不能挤压,避免发热,伤害叶质。
5) 每季开采时应尽量把采面的对夹叶采下。

3.5.2 采摘方法
新生芽尖或一芽一叶采用折采;一芽二叶鲜叶采用提手采的采摘方法。采摘质量要求: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带蒂头、茶果、老叶。

3.5.3 鲜叶装运
采下的鲜叶要及时运到茶叶加工车间,经专人验收后尽快摊放在清洁阴凉的摊青架内。运送鲜叶的容器采用透气性好、清洁的竹编筐,筐的容量以50-100Kg为宜,运送途中避免挤压,减少损伤。一般要求鲜叶采摘后4小时内就要进加工车间,万一不能及时送到加工车间,一定要避免日晒雨淋,并在干净通风处摊放保鲜,然后尽快送往加工车间。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茶树蓬面每平方米达到10-15个标准芽时为开采适期。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早上采摘鲜叶,鲜叶采摘过程中要用竹制器具盛装,使用专用车辆及时运输至符合绿色食品加工条件的加工车间加工,加工人员要经过董河碧珍茶生产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原料进入车间后要实行人工拣除其中的杂质,按照鲜叶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摊青、杀青、揉捻、烘青、整形、提毫、烘干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制作,加工制作过程流水作业,避免污染。

董河碧珍茶产品加工必须符合《董河碧珍茶加工技术规程》。

(一)摊青:鲜叶送厂后,薄薄摊开4 cm,名优茶鲜叶摊放要求用簸箕和篾折,摊放约3 cm左右。经过3-4小时摊放,让其散失部分水分,再进行加工制作。

(二)杀青:先把摊青的鲜叶用汽热杀青机杀青,利用汽热杀青机在常压下同时产生蒸汽和热风的原理,将杀青汽热温度控制在120℃-150℃,杀青时间10-50秒,无级调速,脱水热风温度120℃-180℃,脱水时间50-200秒,无级调速,做到三快,即:快速杀青,快速冷却,快速脱水,以达到三绿,即:叶底嫩绿、叶色翠绿、汤色亮绿,热风温度高,才能保证蒸青叶杀匀杀透,使加工叶保持翠绿的色泽,无青草味,叶质柔软,清香入鼻,克服了滚筒杀青机干式杀青火温难以控制、温度不均匀,造成茶叶品质差异,因而存在焦边爆点、汤色混浊等缺陷。杀青叶出机后,用鼓风机散热加快摊凉速度,这是保证茶叶品质和汤色的重要环节。

(三)揉捻:用不锈钢揉捻机揉捻一般需要15-20分钟,按轻、重、轻次序加压,以成条和揉出茶汁,达到叶质柔软为标志。

(四)理条:用不锈钢往复理条机(电源)理条,约10分钟。

(五)烘培:用配有热风炉的连续烘干机进行烘培,使茶叶干燥程度达90%。

(六)提香:用箱式提香机提香,将已干燥到90%的茶叶放入提香机,干燥到96%左右出炉,最好是低温慢速提香,温度设定在50℃左右,长时间保温,也可以高温加速提香,但设定温度不得超过90℃。通过提香机内热风穿透茶叶,它不仅能使茶叶自然芳香物质散发出来,还是一种干燥设备的补充,使茶叶水份达到足干,克服了名优茶不易保管的缺点。

(七)精选:人工精选,除去灰末及叶片,拣去非茶杂物、茶梗。

(八)检验:每批次产品随机抽样检测,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后才能进行包装。

(九)包装:按照100g、250g标准袋装、50g罐装。

(十)贮藏、运输: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规范操作。

(5)生产记录要求:董河碧珍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要全面执行质量可追溯制度,茶园实行分区分块编号管理,按区块建立田间生产过程、农事操作、鲜叶采摘等生产记录;加工过程按鲜叶来源、分级分类、加工流程、包装分级、生产批号等加工记录;记录必须准确、清晰、真实、完全、全面,并妥善保存三年以上,以备查阅。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1)使用董河碧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必须产自本地域范围。

(2)使用董河碧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取得登记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3)使用董河碧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4)使用董河碧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的生产经营者必须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浠水县散花镇董河茶叶专业技术协会)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5)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不得向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收取费用。

(6)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7)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和展销。

(8)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9)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要正确规范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制作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10)登记产品的分级、包装、标识、贮藏、运输等内容

分级:董河碧珍茶按照《董河碧珍茶加工技术规程》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共3个等级。

包装:内外包装材料均应采用符合食品包装标准的材料进行包装。

标志及标识:标签应符合GB7718和GB191/T的规定。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董河碧珍茶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图案相组合的标识标注形式)。每个最小包装袋外注明:产品名称、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净重、生产日期、检验人员姓名代号、保质期、贮存方法等。防热、防潮、防霉等贮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191/T的规定。

贮藏:产品应贮藏在清洁、干燥、不产生异味的专用仓库中,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排放源。入库的董河碧珍茶产品批次号系统应清楚、醒目、持久。不同批号的产品应分别存放,产品宜在避光、密封的冷藏库中贮藏,保质期由企业根据产品实际自行确定。

运输:董河碧珍茶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与产品不产生交叉污染。运输过程中应有防雨、防潮、防暴晒等措施。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作者照片
发布日期:
作者: 3cte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