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红茶PDF

红茶风味因子的形成

我国是红茶生产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末就发明了红茶。现在主要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等茶类。

不同种类的红茶,由于对外形和内质的要求不同,工艺技术的掌握各有其侧重点,但都要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和干燥四个基本工序。

1,红茶在如工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変化

(1)茶多酚的变化

在红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整体减少,但仍保留一些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素,主体是酯型儿茶素,这些成分溶于水,冲泡时进入茶汤,是茶汤浓度、强度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部分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类物质经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催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

<1>茶黄素

当儿茶素邻醍与没食子儿茶素邻醍共存时,可配对生成茶黄素。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茶黄素类物质已达23种。茶黄素的含量一般占红茶干物质的1%~5%。

茶黄素是红茶汤色“亮度”的主体成分,换句话说,红茶茶汤中的“亮度”是由茶黄素决定的。是形成茶汤“黄金圈”的最重要物质。

红茶里的“黄金圈”:

茶黄素在茶汤中呈现橙黄色,含量越高,汤色越亮。茶红素是红色,优质的红茶茶汤会形成一个金黄色的外圈,俗称“黄金圈”。黄金圈的形成,主要是茶黄素在茶红素中体现的色度差。

<2>茶红素

形成茶红素的途径有三种。

  • 第一种是,简单儿茶素或酯型儿茶素的直接酶促氧化。
  • 第二种是,茶黄素形成过程中中间产物的氧化。
  • 第三种是,茶黄素本身的自动氧化或偶联氧化。

茶红素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是红茶中含量最多的多酚类氧化产物,占红茶干物质总量的6%~15%。

茶红素色泽棕红,是红茶汤色“红度”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茶红素主导着红茶的“红度”。

茶红素也是汤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刺激性不如茶黄素,收敛性较茶黄素弱,滋味甜醇。茶红素也与茶汤中咖啡碱结合,容易形成“冷后浑”现象。

<3>茶褐素

茶褐素是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物。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稍甜,量多会使茶汤味淡发暗,是红茶汤“暗”的主因,与红茶品质形成负相关。

(2)糖类物质的变化

茶鲜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多糖和可溶性糖类,前者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物质等;后者则主要是一些单糖、双糖和少量寡糖类。

<1>多糖类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乎无变化,冲泡时经常不能被利用,营养价值不大。

淀粉难溶于水,冲泡时通常不能被利用,营养价值不大。但在红茶萎凋、发酵工序中,在淀粉酶作用下可被水解成可溶性糖。干燥过程的水热作用,淀粉还会热裂解。产生的可溶性糖类物质,对提高红茶的香气、汤色和滋味有一定意义。

果胶物质是一类具有糖类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红茶制造中,果胶物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萎凋中鲜叶的原果胶含量较少,而水溶性果胶含量增加;在揉捻、发酵过程中,水溶性果胶急剧减少而原果胶却略有增加;进入干燥程序,原果胶略有下降,水溶性果胶则急剧下降。

红茶的品质谁来决定?

茶黄素TF 茶黄素TF的含量与红茶品质正相关,含量越高,汤色越亮,刺激性越强,与咖啡碱结合增强茶汤的浓度和鲜爽度。 茶红素TR 是形成汤色“红”的主要成分,也是形成汤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与红茶品质正相关。 茶褐素TB是红茶汤“暗”的主因,与红茶品质负相关。 咖啡碱 与红茶品质的相关系数为0.859,茶汤咖啡碱含量越高,红茶的滋味越鲜爽。 单糖 单糖增加,增进茶叶滋味(正相关)水溶性果胶溶解茶汤中,增进汤浓度和甜醇滋味。

<2>可溶性糖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茶鲜叶中的可溶性糖包括一切单糖、双糖及少量的其他糖类。印度研究资料表明:可溶性糖在鲜叶中是0.84%,萎凋叶增至1.23%,发酵过程增加到1.41%。这种变化规律与安徽农业大学对《祁红从鲜叶到成品茶加工》中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可溶性糖的增加,主要是单糖。由此可见,可溶性糖在红茶制造中的含量变化不同,这与制茶的外界条件等差异有关,也与红茶品类有关。

在叶组织内部,既存在多糖类水解的可溶性糖,也存在着单糖和双糖的分解及转化。前者表现为增加,后者为减少。

可溶性糖不仅是滋味物质,给茶汤带来甜醇的味道,而且在红茶的制造过程中,可发生焦糖化作用,对红茶乌润色泽和香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氨基酸的变化

茶鲜叶中,含氨基的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在红茶制造过程中,蛋白质发生水解和络合,含量减少。

氨基酸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则比较复杂,在萎凋阶段明显増加,以后各工序又逐渐减少。氨基酸在萎凋、揉捻和发酵阶段经脱玲、脱氢等途径,可生成多种香气物质,如醇醛类香气物质、毗嗪类、毗咯类香气物质等。此外,氨基酸还参与茶红素的形成。

(4)咖啡碱的变化

从鲜叶到成品的红茶,咖啡碱的含量总体有所增加。咖啡碱是相对稳定的物质,但红茶发酵过程中,在湿热的环境下,咖啡碱含量有所上升。红茶干燥时,咖啡碱受热,有少部分会升华,略有损失。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

  • 茶多酚,减少
  • 可溶性糖,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增加,红碎茶减少
  • 氨基酸,减少
  • 咖啡碱,增加

2,红茶风味因子的形成

(1)红茶的品质特点

红茶的特点是红汤红叶,内质滋味讲究:浓、强、鲜,带“金圈”。

(2)红茶风味因子的形成

影响红茶品质高低的决定因素是: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褐素TB的含量及组成比例。

TF和TR比例较大(TF>0.7%,TR>10%,TR/TF=10~15时),TB较少时,红茶品质优良。

  • TF少,汤的亮度差。
  • TR少,汤红浅,说明发酵不足。
  • TB多,红暗不亮,说明发酵过度。

茶黄素:主宰着茶汤的“亮度”,含量越高,汤色越亮,品质越好,是形成“黄金圈”的主要物质。

茶红素:主宰着茶汤的“红度”,也是形成汤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与红茶品质正相关。

茶褐素:主宰着茶汤的“暗度”,与红茶品质负相关。

咖啡碱含量多少与红茶品质的相关系数为0.859,在红茶的茶汤中,咖啡碱含量越高,红茶的滋味越鲜爽。

咖啡碱能与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与多酚类的氧化产物茶红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这种络合物不溶于冷水而易溶于热水。当茶汤冷却之后,便出现乳酯状沉淀,这种络合物便悬浮于茶汤中,使茶汤混浊成乳状,称为“冷后浑”。这处现象在高级茶汤中尤为明显,说明茶叶中有效化学成分含量高,是茶叶品质良好的象征。

作者照片
发布日期:
作者: 3cte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