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加工与审评
黄茶是指初加工时经过一道“闷黄”工序所制的茶类。它具有“黄叶黄汤”的基本品质特征,既不似绿茶的清醇甘爽,又不似红茶的甜和浓强。黄茶是以醇和厚味、火功旺重给消费者一种朴实无华的感受。黄茶包容性强,老嫩相差甚大。嫩者,单芽名贵;老者,叶大梗粗,亦是部分消费者杯中之宝。本章就各种黄茶的起源、加工及感官审评方法介绍如下。
第一节,黄茶加工历史与分类
一、黄茶加工历史
“黄茶”两字的出现原是指那些黄色新梢所做的茶叶色泽淡黄,被称之黄茶,实为绿茶。如唐代的安徽贡茶“寿州黄芽”。此外,绿茶加工不当或杀青过度,闷黄过多或烘焙不及时,都能使毛茶色黄。宋代苏辙(约于1094年)在《论蜀茶五害》中写有“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黄茶”的记载。茶老色黄也不是现今的黄茶。
许次纾(1549~1604)《茶疏》中云:“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移六安,然六安及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地。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业已焦枯。兼以造巨笥趁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辙变萎黄,供仅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把绿茶做黄了。至于今日所称具有“闷黄”工序的黄茶起于何时,尚无定论。
黄茶起源,可能受绿茶的启示,杀青中或杀青后专设一道闷黄过程,创造出一种较绿茶色、香、味全新的茶类,具有黄叶黄汤、栗香厚味的特点。
二、黄茶分类
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分类应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3类(图4-6-1)。黄茶也有按闷黄工序的先后分为杀青后闷黄、揉捻后闷黄和毛火后闷黄3类(图4-6-2)。
此外还有按毛尖形状分类的,如针形(君山银针)、雀舌形(霍山黄芽)、卷曲形(鹿苑毛尖)、扁直形(蒙顶黄芽)、尖形(沩山毛尖)、条形(北港毛尖)、钩形(黄大茶)等。
按鲜叶嫩度分类的黄茶:
- 黄芽茶:君山银针(湖南岳阳),蒙顶黄芽(四川名山)
- 黄小茶:霍山黄芽(安徽霍山),沩山毛尖(湖南宁乡),北港毛尖(湖南岳阳),鹿苑毛尖(湖北远安),平阳黄汤(浙江温州),海马宫茶(贵州大方)
-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安徽霍山),广东大青叶(广东韶关)
按闷黄工序先后分类的黄茶:
- 杀青后闷黄:沩山毛尖(湖南宁乡),蒙顶黄芽(四川名山),北港毛尖(湖南岳阳),台湾黄茶
- 揉捻后闷黄:君山银针(湖南岳阳)
- 毛火后闷黄:黄大茶(安徽霍山)
目前无论从学科的科学分类和市场需求分类,相比而言以第一种分类(按鲜叶嫩度分类)方法相对简约明晰,较为合理。
第二节,黄茶的加工及品质
一、黄芽茶
黄芽茶是指采摘单芽制成的黄茶。黄芽茶茶芽肥壮多毫,加工精湛,品质超群,为黄茶之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黄芽茶有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等品种。
(一)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岛上。君山岛与岳阳相隔15公里水路,面积0.96平方公里。岛上环境非常独特。
一是君山岛具有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对君山岛唐代诗人雍陶有诗云:“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君山岛四面环水,无高山深谷,太阳从早到晚都能照射全岛,日照时间比较长,年均日照量为1740小时;年均气温温和,为16,8℃;年均降水量为1340毫米,空气湿度大,终年云雾蒸腾,年均空气相对湿度84%。阳光中漫射光较多,空气温度变化较平缓,而地面昼夜温差大,这种小气候特别有利于茶树生长。
二是地质条件优越。君山岛上土质主要为细小砂质土,肥沃深厚,土质疏松。盛夏季节,高温迫使茶树主根向纵深延伸,以便吸收土层深处的水分和养料,以至有些茶树主根长达2米多。
三是岛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由于树木荫蔽的谷地和坡地,冬季气温高,春季温度变幅小,全年光照弱、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因而使茶树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变小,海绵组织发达,角质层薄,叶片大,厚而柔软。所以君山茂密的森林是生产名茶的优势条件之一,独特环境孕育了君山银针。
1,品质特征
君山银针外形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有“金镶玉”之称。内质香气清鲜;汤色杏黄明亮,滋味甜爽;叶底芽身肥软,色泽黄亮。冲泡君山银针应选用透明玻璃杯,冲水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直,继而徐徐下沉杯底;有的沉下的芽头又上浮水面,上上下下,俗称“三起三落”;个别芽头半展一叶,形成雀嘴,有时夹一白淅透明气泡,似“雀嘴含珠”;茶芽最后全立杯底,仿佛“群笋出土”,又若“金枪林立”。
汤色茶影,交相辉映,极具欣赏价值。当今全国各地芽茶,“群笋出土、金枪林立”者均原于此茶。君山银针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品质特点,与其采制和加工工艺是密不可分的。
2,采制方法
(1)采摘标准及要求君山银针系清明前后10天采摘单芽。君山银针对芽头要求严格,有“十不采”的规定:即开口芽、弯曲芽、空心芽、紫色芽、风伤芽、虫伤芽、病害芽、瘦弱芽、雨水芽和露水芽不采。要求芽长25~30毫米,宽3~4毫米,留2~3毫米的嫩茎。每千克银针需4,5万~5万个鲜芽。采后稍事拣剔,除去不合格芽头即可付制。
(2)君山银针的手工工艺工艺流程是杀青、摊晾、初烘、摊晾、初包、复烘、摊晾、复包、足火、拣剔分级10道工序,历时约72小时。君山银针的制茶工序中没有专门的摊放,其实这一工序在拣剔茶芽的过程中已经完成。
①杀青
- 采用25°的斜锅,锅的口径为60厘米。杀青锅温为120℃~125℃,每锅投叶量为300克。杀青应先将锅磨洗干净,涂上炒茶专用油,使锅光滑。然后加温,待温度适度时,投茶芽入锅,迅速翻炒,使其均匀受热,温度升高,水分大量散失,再将锅温降至110℃左右,翻炒1~2分钟,使芽蒂柔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30%左右时,出锅摊晾。
②摊晾
- 杀青叶出锅后,放在小篾盘中,轻轻簸扬数次,散发热气,剔除断尖、碎片,摊晾2~3分钟,使茶坯水分分布均匀即可初烘。
③初烘
- 与摊晾摊晾后的茶芽,放置竹制小盘中(竹盘直径46厘米,内糊两层皮纸),放在焙灶(灶高83厘米,灶口直径40厘米)上,用炭火进行初烘,温度控制在50℃~60℃,每隔2~3分钟翻动1次,烘至五六成干即可下灶。初烘温度要掌握适当,茶芽不能烘得过干或过湿。过干,初包转黄困难,叶色还呈青绿色,达不到香高色黄的要求;过湿,香气低闷,色泽发暗。下烘后摊放2~3分钟,进行初包。
④初包
- 初包是形成君山银针黄叶黄汤的关键工序。其目的是使茶坯在湿热作用下,叶绿素脱镁而成去镁叶绿素或脱植基叶绿素,色泽变黄;多酚类物质产生氧化聚合生成黄色的聚合物而减少了茶的涩味,转化为醇和滋味的物质。初包是将在制茶芽每1~1,5千克用双层皮纸包成一包,置无异味的木制或白铁皮箱中,放置48小时左右,待芽色金黄为适度。初包时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过多,变化剧烈,茶芽色泽变褐变暗;过少,变色缓慢,芽呈黄绿色,达不到要求。由于茶芽在包内氧化放热,包温可能升至30℃,此时要及时解包翻动,使其散热,再行包好。初包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关。当室温20℃时,初包约需40小时;室温15℃时,约需48小时。
⑤复烘与摊晾
- 复烘的目的在于散失水分,固定品质。烘量比初烘量多1倍,温度掌握在50℃,烘约1小时。每隔10~15分钟翻动1次,烘至七八成干下烘摊晾。
⑥复包
- 方法与初包相同。其作用是弥补初包时芽坯内含物转化的不足。时间为20~24小时,待芽色金黄、透有浓高的茶香为适度。
⑦足火
- 经复包的茶芽,君山银针的品质特征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求得保持水分、激发香气,最后以50℃~55℃的低温进行足火,每次烘量一般为0,5千克左右,焙至含水量为5%~6%。
⑧拣剔分级
- 加工完毕,按采制时期、芽头肥瘦及曲直、色泽的黄亮程度分级。茶芽肥壮挺直、色泽黄亮者为上,瘦弱弯曲、色暗者为次。剔除部分断尖、开口之芽,再分级包好,放置保质冷库贮存。无保质冷库者可放入大的生石灰缸中密封存放。
(二)蒙顶黄芽
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的蒙山,蒙山又称蒙顶山。蒙山属邛崃山脉的余脉,山体长10公里,宽不过4公里,跨名山县与雅安市之间。蒙山茶的历史悠久,秦汉时四川南安、武阳就为茶的产制中心,两地皆距蒙山很近,但蒙山最早有茶记载为唐代。
唐宪宗八年(813年)《元和郡县志》有“严道县南十里有蒙山,今岁贡蜀之最。”唐代即流传“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蒙山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3.4℃,1月份月均气温2.6℃,7月份月均气温23.3℃。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
《九州志》载有“蒙山者,沐也。言雨露蒙沐,因此为名。”蒙山这种湿润、雨水充足的气候,加之土壤有机质丰富,氮、磷含量多的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如今蒙山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等名茶,其中蒙顶黄芽属黄茶类,品质极佳。
1,品质特征
蒙顶黄芽外形扁平挺直,嫩黄油润,金芽披毫。内质香气甜而浓郁;汤色黄亮,滋味甘醇;叶底嫩匀黄亮。
2,采制方法
(1)鲜叶要求蒙顶黄芽对芽叶要求十分严格。每年春分时节,茶园中的茶树有10%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开园采摘。先采肥壮芽头制成特级黄芽,而后采1芽1叶初展鲜叶制成一级黄芽。采摘要求芽头肥壮、芽叶均匀,至清明后10天结束。要求不采紫色芽、瘦弱芽、病虫芽、空心芽。采下芽头,放入竹篮之中,采回及时摊放。每500克干茶约有芽头10000个。
(2)加工技术蒙顶黄芽加工工序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放、四炒、烘焙8道工序。摊放没有单独列入工序,其实在采回芽叶后立即摊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杀青前已经完成摊放工序。
①杀青
- 杀青锅口径为50厘米,锅底平滑。加温后,当锅温升至100℃时,涂白蜡擦匀磨光去烟。待锅温升至130℃~140℃时,投叶130~150克。先抖炒约1分钟,再辅以棕刷翻炒,出现清香后,将锅温下降到100℃左右,此时茶坯水分大量散失,改为单手翻炒半扬半闷,历时4~5分钟,至叶色变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量为55%~60%,出锅初包。
②初包
- 初包是黄芽变黄的关键工序。是将杀青叶趁热迅速用草纸包好,保持坯温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途解开翻拌1次,使其变色均匀。待叶温下降到35℃左右、茶坯叶色由暗绿变成微黄时,进行复炒。
③复炒
- 复炒的目的在于散失部分水分,驱除部分初包中产生的闷气。复炒锅温80℃左右,采用抖、闷结合手法,并借手力把芽叶拉直、压扁,历时3~4分钟,到芽叶含水量45%左右即可出锅。此时叶温为50℃~55℃,进入复包工序。
④复包
- 复包的目的是继续使芽叶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变黄。方法同初包。经50~60分钟,叶色变为黄绿色再行三炒。
⑤三炒
- 三炒的目的是除去部分水分,保持较高坯温,使其形成黄叶黄汤内质,同时整造外形。方法与复炒相同,锅温约70℃,投叶量100克左右,炒时3~4分钟,炒至芽叶含水量为30%~35%时出锅堆放。
⑥堆放
- 堆放的目的是使茶坯水分重新分布,使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进一步氧化,完善黄叶黄汤的品质。将三炒叶趁热堆放5~7厘米厚,上盖草纸或湿布保湿保温36~48小时,再进行四炒。
⑦四炒
- 主要在于整理外形。四炒使用压扁手势,锅温60℃~70℃,投叶量约为100克,先拉直茶条再压扁,当炒至七八成干、含水量为20%左右时,改变手法,用单手握住茶芽,在锅中轻轻翻滚,叶温逐步上升,此时香气溢出,叶色绿黄油润显毫,当形状基本固定时出锅摊晾。如感茶色不黄,可再行堆放,直至色泽变黄即可烘焙。
⑧烘焙
- 采用焙笼烘焙。每笼投叶量为250克,40℃~50℃低温长焙,使其失水、增香,每隔5分钟翻焙1次。待水分含量至5%左右时下焙摊晾、包装入库。
二、黄小茶
黄小茶是指以采摘1芽1叶至1芽3叶之间的鲜叶,按照黄茶加工工艺制成的黄茶,统称黄小茶。其中霍山黄芽、沩山毛尖、北港毛尖、远安鹿苑茶、平阳黄汤及海马宫茶等产量大、品质佳,是消费者心中质优价廉的黄茶。
(一)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生产年代久远,据当地考证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查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制志·物产》记有“《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经考证,《史记》并未发现此记载。但李肇《国史补》中有:“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的记载,是为史料中“黄茶”之名的首现。此处所称的“霍山黄芽”,亦可能是鲜叶呈嫩黄色,按绿茶制法的黄茶。如今已按现代的黄茶闷黄工艺加工的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区都在大别山北麓,山峰绵延,重峦叠嶂。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就坐落在霍山境内。茶区水资源丰富,因三河一水(太阳河、漫水河、石羊河以及佛子岭水库)之润泽,故终日多雾。霍山黄芽产区年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00毫米,土壤肥沃,环境宜茶。
1,品质特征
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色泽嫩绿微黄披毫。内质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微黄明亮。
2,采制方法
(1)鲜叶采摘标准及要求采摘要求
霍山黄芽分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5个等级。其中特一级,1芽1叶初展≥90%;特二级,1芽1叶初展≥80%;一级,1芽1叶≥70%,1芽2叶≤30%;二级,1芽2叶≥50%;三级,1芽2叶≥40%。
鲜叶采摘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采,分期分批采,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防止芽叶红蒂,影响质量。采摘时,要求芽叶形状、大小、色泽一致。高档茶要“四不采”,即:无芽不采、虫芽不采、霜冻芽不采、紫芽不采。
(2)霍山黄芽手工制作技术
霍山黄芽手工制作工艺流程:摊放→杀青(做形)→摊晾→初烘→闷黄→复烘→摊放→拣剔→复火等工序。
①摊放
- 鲜叶采回后要把鲜叶薄摊在团簸内,厚5厘米左右。晴天无露水叶摊放2~3小时,阴雨天鲜叶应摊放5小时,以散发青草气和表面水分,待芽叶发出清香即可付制。
②杀青(做形)
- 分生锅、熟锅。
- 生锅主要是起杀青作用。要求高温、快炒,锅温120℃~130℃。投叶前应在锅内涂上少许制茶专用油,用布擦拭锅面,使锅面保持润滑。待青烟消失,再投叶,每锅投叶量20~30克,以鲜叶下锅后有炒芝麻声为度。用特制的小芒花扫把将鲜叶在锅内呈三角形挑、拨、翻、炒,经2~3分钟,待鲜叶充分散发水分、直至叶质柔软转入熟锅。
- 熟锅主要是做形。锅温90℃左右,用小芒花扫把将杀青叶在锅内挑、拨、翻、炒,按同一方向运动,进行拨、抖结合。手要用暗力,炒至叶身皱缩、芽稍挺直、形似雀舌、发出清香、约五成干时为最佳出锅时机。
③摊晾
- 杀青叶下锅后应及时摊晾,时间15~20分钟,摊放厚度1厘米左右,待芽叶冷后回软即可上烘。
④初烘
- 用竹制烘笼烘焙。烘顶温度120℃左右,每烘笼投叶量2~4锅杀青叶,高温、勤翻、快烘,烘至茶叶稍有刺手感、六七成干时下烘。
⑤闷黄
- 闷黄是霍山黄芽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初烘后的茶叶,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6厘米左右。面上覆盖八成干的棉布,放置8~10小时,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然后剔去粗片,杂质。
⑥复烘
- 烘顶温度90℃左右,每烘笼投叶量为0,5~0,75千克,3~4分钟翻1次。翻烘动作要轻,时间15分钟左右,烘至九成干时下烘。
⑦摊放
- 摊放是黄芽品质形成的延伸。摊放时间2~3天,至干茶色泽嫩绿微黄披毫。
⑧拣剔
- 拣去飘叶、黄片、芒花毛及杂质等。
⑨复火
- 复火是黄芽香气高低的关键工序。烘顶温度75℃左右,每烘笼投叶量1,5~2千克,每4分钟翻1次。随着茶叶干燥程度,逐渐减少翻烘时间。翻烘要轻、快、勤。烘至茶叶手捻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时下烘,趁热装箱密封。
(二)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大沩山上的沩山乡,系湖南的历史名茶,属黄茶类的黄小茶。主销长沙、武汉、北京等地。
大沩山属雪峰山的余脉,海拔300米以上,主峰昆庐峰海拔1070米,群山崇岭,峰奇峦突。然而一到沩山茶区却不见众山,因沩山乡是大沩山上的一个盆地,地势高峻,纵横各一二十公里,种茶面积数千亩(每亩667米2)。在此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的感觉。
清代周在武在《大沩山陵云》诗中作了如实的描述:“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山势长不改,云飞复东西。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正是处在高山之盆地,云雾特多,气候潮湿。
沩山年降水量为1800~1900毫米,年均气温15℃,绝对最高气温35℃,全年日照1700小时以下,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茶园土壤为花岗岩风化而成的黑色沙质壤土,土质肥沃,宜茶树生长,茶树新梢持嫩性强。
1,品质特征沩山毛尖外形微卷,呈自然朵状,形似兰花,身披白毫,色泽黄亮光润。内质汤色橙黄鲜亮,有栗香,并带枫球烟香,滋味醇甜爽口;叶底嫩匀黄亮,完整成朵,耐泡。
2,采制技术
(1)鲜叶标准沩山气候特殊,较平丘区迟半个季节。一般清明后5~7天,当芽叶伸展为1芽2叶时开采,采1芽2叶,留鱼叶。作特级毛尖原料,不采虫伤叶、雨水叶,鲜叶采回进行摊放,当天采,当天制。
(2)加工技术在我国名茶制造中,熏烟本是“大忌”,但触犯这一大忌,有时反会充分发挥它的品质特点。沩山毛尖融黄茶的渥堆和小种红茶的熏烟于一体,可算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①杀青
- 采用平锅杀青机杀青。平锅杀青锅温150℃左右,每锅投叶量2千克左右。炒时要抖得高、扬得开,使水分迅速散发。后期锅温适当降低,炒至叶色暗绿、叶子黏手时即可出锅。
②闷黄
- 杀青叶出锅后,趁热堆积10~16厘米厚,上盖湿布,进行6~8小时的闷黄。中间翻动1~2次,使叶黄变均匀。待叶全部变为黄绿则散堆和匀揉捻。
③揉捻
- 手揉和机揉。要求轻揉捻,使叶缘微卷,保持芽叶完整。重揉则茶汁过多,色泽变乌。
④烘焙
- 在特制的烘灶上进行,燃料用松柴木炭文火烘焙。火温不宜太高,以70℃~80℃为宜。每焙可烘茶3层,每层厚约7厘米。待第一层烘至七成干时再加第二层,第二层七成干时再加第三层。层次不宜再多(层次过多时,上层未至七成干下层早已烧焦)。待上层至七成干时,整烘翻动1次,把下层翻上来、上层的翻下去,再烘至足干下焙。
⑤拣剔
- 下烘后剔除单片、梗杂,使产品齐整划一。
⑥熏烟
- 熏烟是沩山毛尖特有工序。先在干茶上洒清水(茶、水比例为10:1,5)使其湿润,然后上焙熏烟。燃料用枫球或新鲜黄藤。须用暗火烟熏,不可用明火烘烤,使毛尖茶吸取枫球烟香。一般熏焙16~20小时,烘至足干下焙。
(三)北港毛尖
北港毛尖产于湖南省岳阳县康王乡北港。唐代称为潍湖含膏或潍湖茶的即北港毛尖前身,是我国较早的茶品之一。早期的濉湖含膏属蒸青饼茶类,如今是按黄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黄小茶。
岳阳县北港地处县南郊,与城西洞庭湖君山相隔20千米水路,即为南湖一带。此地生态条件与君山大体相似,多岗丘地,林木繁茂,水陆交错,气候温和,多雾湿润,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最宜茶树生长。
1,品质特征
北港毛尖外形紧结重实,毫尖显露,色泽金黄。内质香气高锐;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肥嫩,黄亮成朵。
2,采制方法
(1)采摘标准及要求清明后5~6天开采,采1芽2叶、1芽3叶。晴天采,不采虫伤叶、不采紫色叶、不采鱼叶、不带蒂把,当天采,当天制。
(2)加工技术
①杀青
- 杀青锅温200℃以上,每锅投叶2千克。抖炒2~3分钟后,锅温降至100℃,再炒10~12分钟。待茶坯达含水量55%,锅温降至40℃时,即转入锅揉。
②锅揉
- 茶坯不出锅在锅中揉捻,并结合解块,以防止茶叶产生闷气。揉至茶呈条状时出锅“拍汗”。
③拍汗
- 所谓拍汗即将茶坯堆积于茶盘中,上盖棉套保温保湿进行闷渥,经30~40分钟,使茶叶变黄。
④复炒、复揉
- 经拍汗变黄的茶坯,在60℃~70℃的锅中翻炒,炒至条索紧卷、白毫显露,再出锅摊放。
⑤烘干
- 经摊放后的茶坯放入焙笼中烘焙,用80℃~90℃温度烘至足干。趁热装入箱中密封,促使叶色进一步变黄。
(四)鹿苑毛尖
鹿苑毛尖产于湖北省远安县云门山鹿苑寺一带,因寺而得名。远安县属鄂西地区,地处北纬30°53’~31°22’,东经110°14′~111°52’。鹿苑毛尖是湖北省名茶之一(鹿苑毛尖品质好,是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而成。
鹿苑寺地处远安西北的云门山麓,山清水秀,古树参天,满山的兰草、山花与山腰山脚的茶园相伴,终日云雾缭绕。海拔120米,年均气温为15℃~16℃,≥10℃活动积温4800℃~5100℃,年日照时间1878,5小时,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239~248天。
茶区土壤为红砂岩风化的土质,其砂粒含量高达77%,疏松,微酸性,其气候与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1,品质特征
鹿苑毛尖外形条索紧实呈环状,白毫显露,色泽金黄,略带鱼子泡。内质栗香持久,具高火香;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持久;叶底嫩黄匀亮。
2,采制方法
(1)采摘标准与要求每年春分至谷雨为鹿苑毛尖的采摘期。要求采1芽1~2叶的鲜叶,不带鱼叶、老叶、茶果。习惯于上午采摘,下午摘短,把大的芽叶折短,折成2截或3截,俗称短茶。短茶后分老、嫩炒制。鲜叶经摘短后进行摊放2~3小时,即可付制。
(2)加工技术
①杀青、闷黄
- 杀青锅温160℃~180℃,每锅投叶量1~1,5千克。采用先抖后闷、抖闷结合的手法炒杀,历时5~6分钟,炒至茶坯五六成干出锅。杀青叶出锅后,趁热堆积闷黄15分钟左右,上盖湿布,保湿保温,待茶坯呈绿黄色散堆摊晾,再进行炒二青。
②炒二青
- 锅温约100℃,每锅投叶量1,5千克。人锅后抖炒散水,再行搓条。搓条手势要轻,避免重揉,以防茶条变乌。炒约15分钟,至茶坯七八成干时出锅。
③闷堆
- 闷堆是鹿苑茶特有的工序。将炒二青的茶坯放置篾盘中,拍紧压实,堆闷5~6小时,使黄绿色的芽叶变成绿黄。
④拣剔
- 剔除粗老叶团块茶及一些断条花杂的叶片,保持外观匀整。
⑤炒干
- 锅温80℃左右,每锅投叶量2千克。先翻动使茶坯均匀受热,待茶条回软后可以轻搓紧条。采用螺旋团搓,使外形成“环子脚”状。炒约30分钟,待茶坯含水量为5%时,出锅摊晾,包装入库。
(五)平阳黄汤
平阳黄汤产于浙江省南雁荡山及飞云江两岸的平阳、苍南、泰顺等地。历史上以平阳产量最多,质量较好,故称平阳黄汤。因处于温州地区,过去也称温州黄汤。
温州东临东海,南与福建接壤,山脉毗邻交错,地势较高,能阻断早春冷空气的南下,年均温度17,9℃,极端最低温度-4,5℃,空气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600~1700毫米,宜茶生长。茶区多分布在山区海拔200~300米地带,也有部分茶园在海拔500~600米处。开采较浙江其他地区早一个季节。温州先有绿茶,后发展成红茶,相传清乾隆年间开始生产黄汤,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泰顺的五里牌和平阳的水头、腾蛟等地为黄汤的主产地,也是历史上的黄汤集散地。温州黄汤、泰顺黄汤均以平阳黄汤作为统称。高级黄汤仅占总产量的十之一二,以平阳黄汤名称面市;其余十之八九者,制成茉莉花茶以“花黄汤”供应市场。主销杭州、上海、营口、天津、北京、济南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1,品质特征
平阳黄汤外形条索细紧,显毫,色泽嫩黄,有光泽。内质香气清高幽远;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和回甘;叶底黄亮成朵。
2,采制方法
(1)采摘标准与要求黄汤采摘分2个标准:高级黄汤采1芽1~2叶初展,普通级黄汤采1芽2~3叶开展。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10天采制完毕。明前采制高级黄汤,明后采制普通级黄汤。采回后摊放4~5小时,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2)加工技术
①杀青
- 采用平锅。锅温160℃左右,每锅投叶量1~1.5千克,需要5~6分钟。掌握多闷少抖的手法,使叶色变黄,杀透杀均,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时,即可滚炒揉捻。
②揉捻
- 降低锅温,在锅中进行滚炒揉捻,至多数茶坯成条、减重50%~55%时出锅。
③堆闷
- 将揉捻叶趁热一层一层摊至竹匾上,厚约20厘米。上盖白布,堆渥48~72小时,待叶色转黄即可初烘。
④初烘
- 用焙笼烘焙。烘芯温度80℃左右,每焙1,25千克,烘约15分钟,至茶坯七成干下焙。
⑤闷烘
- 初烘叶摊晾后,将茶坯放入布袋内,每袋1~1,5千克,连袋放在烘笼上闷焙。控制茶坯温度约30℃,烘3~4小时,达足干时出烘。
(六)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出产在贵州省大方县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是贵州省的地方名茶。大方县地处贵州西部。海马宫乡茶园三面临山,一面临河谷,茶园海拔1500米左右,年均气温13℃左右,年有效积温1670℃,无霜期260天,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山高雾浓,溪流纵横,气候温和多湿,宜茶生长。
加之地势三面环山,形成一天然屏障,阻挡了部分寒冷空气的侵袭;土壤成土母质砂页岩,风化后土质肥沃疏松,pH值4.6~4.9,钾、磷含量丰富,钾含量高达127毫克/千克,茶树生长茂密,茶叶品质优异。
1,品质特征
海马宫茶外形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色泽黄润。内质香气高纯,滋味醇和;汤色绿黄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
2,采制方法
(1)采摘标准与要求海马宫茶采摘标准:一级采1芽1叶初展,二级采1芽2叶,三级采1芽3叶。宜在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采摘的芽叶经适当摊放后付制,当日采茶,当日加工。
(2)加工技术
①杀青
- 在口径35~50厘米的平底杀青锅中进行。锅温140℃左右,每锅投叶量0,7千克。抖、闷结合,待鲜叶发出清香、叶色变暗时出锅,需时5~6分钟。
②初揉
- 出锅的杀青叶簸去焦末单片,即趁热揉捻至成条。
③闷黄
- 将初揉叶捏成小团,堆放在竹盘之中压紧,上盖白布闷24小时,待茶色发黄形成一种特殊的香味时,即行复炒复揉。
④复炒
- 复揉降低锅温,将闷黄的茶坯放在锅中翻炒并结合紧条,待茶条七八成干时,出锅摊晾。
⑤烘干
- 用焙笼烘干,温度50℃左右,烘约10小时,烘至足干即下烘包装入库。
三、黄大茶
黄大茶在黄茶中以大为特点。尽管大,但大得有自己的标准,大得有自己的品质特征,并同样赢得了一批喜爱品饮此茶的消费者。本章将介绍霍山黄大茶和广东大青叶2种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采制方法。
(一)霍山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产于安徽省西部的大别山区,包括霍山、金寨、六安、岳西等地,及湖北英山等地;安徽的潜山及河南的商城、固始也产少量黄大茶。但品质最优者产于霍山县的大化坪、漫水河及金寨县的燕子河一带。
黄大茶产区处于大别山北麓,属我国东部茶区的北缘,茶树多分布在海拔400米地区的山腰和高地,周边山高避寒,多云多雾,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加之植被覆盖率达76%以上,适合茶树生长。
1,品质特征
霍山黄大茶外形芽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色泽金黄带褐,油润。内质具高爽的焦香;汤色深黄,滋味浓厚醇和;叶底黄中显褐。当地茶农俗称黄大茶为“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2,采制方法
(1)采摘标准与要求黄大茶于立夏前后开采,春茶采3~4批,夏茶采1~2批。
霍山黄大茶采摘标准:1芽4~5叶,叶大梗长。鲜叶采回后应摊放2~4小时散发叶面水分,以便炒制。
(2)加工技术霍山黄大茶手工制作的工艺流程:杀青(做形)→初烘→闷黄→复烘(拉小火)→拉老火。
①杀青(做形)
- 生锅:主要是起杀青作用。采用大竹扫把在锅内进行滚炒,速度要快,用力要匀,翻炒时不要松把,尽量使茶叶在锅内炒散,不能炒成团。炒至叶色发暗,转入熟锅。
- 熟锅:主要起到将外形做细作用。采用软竹扫把在锅内转圈,起揉捻作用。且转圈幅度要大,用力要匀,不可炒得满天飞,茶坯炒成团后要及时松把,解散团块。炒至茶坯干湿均匀时出锅。
②初烘
- 用竹制烘笼烘培。烘顶温度120℃左右,每笼投叶量以摊放厚度2厘米左右为度。高温勤翻、快烘,翻烘要均匀。烘至七八成干即可下烘。
③闷黄
- 闷黄是霍山黄大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初烘后的茶叶趁热闷堆在篾篮内,生产量大时可用圈席围起来进行闷黄。茶坯上面应覆盖棉布或团簸,保持温、湿度,以便闷黄,时间7天左右。叶色变黄后即可复烘。
④复烘(拉小火)
- 用竹制烘笼烘焙。烘顶温度120℃左右,每笼投叶量以摊放厚度3厘米左右为度。翻烘要轻、勤。烘至茶坯九成干左右即可下烘,然后堆放继续闷黄7~10天。
⑤拉老火
- 拉老火是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黄变和内质的转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锅巴”香。方法是用竹制烘笼烘焙。烘顶温度130℃~150℃,投叶量以摊放厚度10厘米左右为度。采用人工烘焙,两人抬笼仅几秒钟翻动1次,来回走烘几十次。翻叶要轻快而匀,防止断碎和茶末落入火中产生烟味。要烘得足,这样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烘至茶梗折之即断、梗心成菊花状、茶叶达焦香味浓、芽叶上霜为适度。时间40~60分钟即可下烘,趁热装篓、踩实、包装、密封。
(二)广东大青叶
广东大青叶产于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地,是黄茶中品质特殊的茶品。制作工艺有红茶的萎凋工序,又有黄茶的闷黄工序,鲜叶嫩度较高。但由于是大叶种,故枝大叶大,亦称黄大茶。
广东省属南方茶区,北回归线从省的中部通过。五岭又处北缘作屏障,可阻止寒流的直袭。产区属亚热带、热带气候,气候温热多雨,年均气温大多在22℃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茶园多分布在岗丘地区,土质多为微酸性红壤,透水性较好,适宜茶树生长。
1,品质特征
叶外形条索肥壮卷紧,身骨重实,匀齐,略显毫,色青润带黄。内质香气纯正;汤色深黄明亮,滋味浓醇回甘;叶底浅黄,芽叶完整。
2,采制方法
(1)采摘标准及要求大青叶以大叶种品种作原料。采摘标准为1芽2~3叶。要求老嫩一致,不采过嫩芽叶,不采单片。采回后略经摊放即付制。
(2)加工方法
①萎凋
- 大青叶不同其他黄茶,它的第一道工序需经萎凋。萎凋可分日光萎凋和萎凋槽萎凋。日光萎凋系把鲜叶薄撒在竹帘上,在日光下晒,10~15分钟翻动1次,待芽叶绵柔、色泽暗绿,即可收拢至荫凉处摊晾。如若萎凋不足,可再置日光下晒5~10分钟,以晒至含水量68%(夏茶约70%)左右为宜。室内萎凋以室温28℃左右为宜,一般萎凋4~8小时后,鲜叶青气消失、发出淡淡清香即为适度。
②杀青
- 大青叶一般采用机械制作,用滚筒式杀青机杀青,以杀透、杀匀为度。
③揉捻
- 用机械揉捻。高级茶需轻揉,以保芽毫。采用通常的“轻—重—轻”加压程式,待茶条紧结即可。
④闷堆
- 将揉捻叶盛于竹筐中,堆积厚度为30~40厘米。上盖湿布,置避风潮湿的洁净之处,在室温25℃左右的环境下闷4~5小时,在室温28℃的环境中闷3小时。待茶色黄润、散发出一种浓郁的特殊香气即可。
⑤千燥
- 大青叶干燥分毛火和足火2种。毛火一般采用焙笼,具有炭火的火香味。毛火火温110℃~120℃,烘时12~15分钟,下焙摊晾。足火火温90℃左右,烘至毛茶含水量6%即行装袋入库。
第三节,黄茶审评
黄茶审评是依照黄茶的品质特征或品质标准,采用感官审评的方法,进行外形、内质的品质审评,并依照审评结果,给予其品质评价的过程。黄茶感官审评的范畴,其科学依据和原理与审评方法和其他茶叶相同,只是在具体内容上、在对品质描述上是依照黄茶的品质标准和品质特征来判断的。
一、外形审评
(一)嫩度
嫩度是决定黄茶品质的基本条件。黄茶分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3类,是基于嫩度条件分类的。嫩度高,外形造型美,茶汤内含物高,品质好;嫩度低,内含成分少,总浸出物低,滋味粗涩,且不耐泡,品质差。君山银针,单芽制成,外形芽头肥硕茁壮,银毫满披,由于嫩度高,采制方法特殊,冲泡后呈现出似“群笋出土”、“金枪林立”及“三起三落”等奇特景观。
评定嫩度要注意以下3种表现。
- 1,芽与叶的比例单芽和1芽1叶初展或开展。要求嫩芽嫩叶占的比例高。同是单芽,又有肥瘦及大叶种和小叶种之分。凡是芽与叶的比例相近、肥壮、身骨重实、叶片厚实者品质好。
- 2,锋苗指芽叶揉卷成条、芽尖完整、叶尖细嫩的尖锋含量多,芽头完整锋锐且显露者的锋苗好。断头去尾者称短秃,品质较次。
- 3,光糙度黄茶外形光润平伏、嫩茶果胶物质多、蛋白质含量高、汁浓并结于茶表、显光滑油润者为好茶;其外观粗糙枯滞者,品质差。
(二)条索
外形条索紧卷者,为嫩度高、品质好的茶;外形显粗松者,为品质低下。条索要从松紧、曲直、壮瘦、圆扁来区分,其松、瘦、扁、轻者为次品。
(三)色泽
外形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2方面评比。色泽是指颜色本身的纯正、深浅,而光泽度则是以茶条表面吸收与反光的程度来判别。嫩茶条表面光滑、显润,老茶条表面粗糙显枯。色泽从纯正、深浅、润枯、鲜暗、匀杂等方面去判断。黄茶要求绿黄(以黄为主,为纯正)浅、润、鲜、色匀为好,反之为差。
(四)整碎
黄茶要求外形匀整。匀整反映采摘、加工水平高,茶叶品质好;断碎者品质次。
(五)净度
好品质的黄茶要求外形洁净,不夹杂梗、籽、老片,尤其不能夹杂非茶类物质。
以上5项因子中,嫩度和条索属同一范畴,一般毛茶评嫩度,而成品茶则评条索。即外形由条索(含老嫩)、色泽、整碎、净度4项因子组成。
二、内质审评
黄茶内质审评与其他茶内质审评一样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4项因子。
(一)汤色
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3方面去区分。汤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黄茶的品质优次。
- 1,色度看是否呈正常色。黄茶要求微黄、黄亮的汤色,黄大茶要求深黄色。绿色、褐色、橙色和红色均不是正常的色泽。再看是否劣变。黄茶具橙色或红褐色都是劣变的汤色,茶汤带褐多系陈化质变之茶。
- 2,亮度指亮与暗的程度。亮者质高,暗者质次
- 3,清浊度质地正常的黄茶汤色清澈。黄茶好的汤色应该是杏黄(黄芽茶)、黄亮(黄小茶)、深黄(黄大茶)明亮者为佳;汤色浑浊是闷黄过度产生劣变的茶。
(二)香气
黄茶的香气不似绿茶的清鲜浓郁而带熟栗香(黄小茶)或甜兰香(黄芽茶),而是多带焦豆香(部分黄小茶、黄大茶)。一般黄茶香高浓带火旺香气,部分黄小茶亦带兰花香气。
黄茶评审香气,同样要评3项:
- ①是否纯正;
- ②香气的高低;
- ③香气的长短。
部分黄小茶用烟熏,要求带松烟香(如沩山毛尖);多数黄茶要求高火香,外形有鱼子泡,这种火香应视为正常的母质特征,香气要浓高持久。若具绿茶的鲜香、红茶的甜香者,都不是正常的黄茶香。黄小茶的栗香火旺、黄大茶的焦粗香可视为正常。
(三)滋味
黄茶滋味的特点是醇而不苦、粗而不涩。正是由于这种滋味,迎合了大批消费者的口味。与其他茶一样,黄茶的滋味从纯异、浓淡、强弱、鲜滞等方面予以评定。黄茶滋味的醇是其基础滋味。这种醇和不似绿茶或红茶的醇和,而是入口醇而无涩;不似绿茶呈现的极快的爽,不似红茶呈现的极快的强,而是吐出茶汤后回味甘甜润喉,别具一味。君山银针有黄针也有绿针2种规格。黄针的滋味醇浓,绿针滋味鲜醇。从回味上评,前者快而甘;后者略慢而鲜爽,回味长。
(四)叶底
黄茶叶底从嫩度、色泽、匀度3方面来评定优次。
- 1,嫩度从芽与叶的含量、硬软、厚薄、摊卷程度予以区分。其嫩芽多和厚、软、摊者为好茶,其硬、薄、卷而不散摊的叶底是低级茶的象征。
- 2,色泽叶底色泽看色度和亮度。黄茶叶底要黄亮,有绿有红都不是好黄茶的叶色。黄而亮,不能暗。黄茶叶底暗可能是闷黄时温度过高、时间太长造成的。
- 3,匀度看叶底的匀齐度。看是否有“公孙茶”、“父子茶”,1芽1叶的黄小茶中亦可能夹杂1芽3叶的较老芽叶,或夹杂对夹叶、单片等。叶底要求老嫩一致,色泽匀齐。
经过外形、内质的审评,依据黄茶品质标准,正确判断黄茶的品质等级或优次。
三、黄茶的审评术语
黄茶的感官审评有其特定或常用的术语,现特选录如下。
(一)外形评语
细紧:条索细长,紧卷完整,有锋苗。
肥直:全芽,芽头肥壮挺直,满披茸毫,形状如针,挺直肥硕。
梗叶连枝:叶大梗长而相连。为霍山黄大茶外形特征。
鱼子泡:茶条表面有鱼子大的烫斑。
(二)干茶色泽
金镶玉:指芽头为金黄的底色,满披白色银毫。为君山银针特有的色泽。
金黄光亮:芽头肥壮,芽色金黄,油润光亮。
嫩黄:叶质柔嫩,色浅黄,光泽好。
褐黄:黄中带褐,光泽稍差。
黄褐:褐中带黄。
黄青:青中带黄。
(三)汤色评语
杏黄:浅黄略带绿,清澈明亮。
浅黄:汤色黄较浅,明亮。
深黄:色黄较深,但不暗。
橙黄:黄中泛红,似橘黄色。
(四)香气评语
清鲜:清香鲜爽,细而持久。
清高:清香高而持久。
清纯:清香纯正。
板栗香:似熟栗子香。
高爽焦香:似炒青香,浓烈持久。
松烟香:带松柴烟香。
(五)滋味评语
甜爽:爽口而有甜感。
醇爽:醇而可口,回味略甜。
鲜醇:鲜纯爽口,甜醇。
(六)叶底评语
肥嫩:芽头肥壮,叶质厚实。
嫩黄:色泽黄里泛白,叶质柔嫩,明亮度好。
黄亮:色黄而明亮。有浅黄、深黄之分。
黄绿:绿中泛黄。
此外审评术语中常用一些副词,如较、稍、略、欠、尚、带、显、微等评语,用法与红绿茶审评相同,可酌情使用。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