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茶

回龙茶

一.产品介绍

回龙茶主要因原产于梁河县大厂回龙寨而得名,梁河县人文历史渊源流长,关于梁河民族茶文化的史话传说很多,回龙茶凝聚了梁河县历代先民及其茶叶仁人志士智慧传承的结晶。

梁河县自古以来人居环境比较适宜,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久远。根据相关史书史料以及《景泰云南图经志》、《白夷校注》、《乾隆东华录》、《永昌府志》、《南甸司谱》和《梁河县志》等记载,“梁河境内世居民族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越(傣族先民)、百濮(佤族、德昂族先民)的部落群体居住在这里,元代境内为百夷(傣族)、金齿(德昂族)、峨昌(阿昌族)等所居,明代开始有汉、景颇、傈僳迁入”。

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是古代南甸丝绸贸易通道之一,西汉时地属益州不韦县,东汉时地属永昌郡哀牢县,从元置南路军民总管府起,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明代设南甸宣抚司,清袭明制,明国时期土流并设,至1950年5月全县全面解放为止,南甸土司统治历史达661年。

伴随着梁河县悠久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加之,梁河县境内宜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又十分优异,因此梁河茶史也基本上与本地区的人类发展史同步。根据多次有关部门和专家组织开展的茶树资源调查考证结果显示,至今在梁河县境内的山区、半山区(回龙茶区)依然保存有10000多株树龄达几百年或上千年,零星分布或小区域成片成林的古茶树。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茶树相传是属于德昂族先民所栽,2004年省州政府创新办调查在梁河大厂乡赵老地荷花村有一株树围为4.11米,树龄为1000年人工栽培大理茶种。有关梁河县各世居民族的茶文化史话传说比较多,如:许多史书记载——濮人后裔“崩龙”(德昂族)男女皆好茶,是“古老茶农”之一,在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也详实记载和反应了德昂族的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及其“古老茶农”之称的渊源,同时记述了在德昂族婚礼中“槟榔、烟、茶”必不可少;据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的“南甸宣抚司”部分记载“南甸百夷,俗与木帮同,其结亲同谷茶二长筒,鸡卵五七笼为聘”、“客至,则以谷茶供奉,手拈食之”……;另外,还有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中茶翁茶婆传说,德昂族的“雷响茶”、“腌菜茶”、“竹筒茶”传说,傣族的“土司二道茶”、“竹筒茶”、“笋叶茶”传说等等。自梁河县人类有史以来,茶叶一直就是梁河各族人民从事婚丧、贺房、祭祀节日庆典或串亲访友等,必不可少的礼数之一。

梁河“回龙茶”伴随梁河县的人文历史孕育而生,它是梁河各族先民及其茶叶仁人志士智慧的结晶,是梁河县优异的宜茶地理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产物,梁河悠久的茶史其实也就是梁河“回龙茶”史。回龙茶主要因原产地而得名,其创世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证。

解放前,回龙茶基本上仅供本地“土豪劣绅”享用,至解放前夕即:1941年大厂街先进青年农民孙朝钦参加李根源在腾冲举办的种茶培训班,带回一箩大叶良种茶籽在大厂境内种植茶地2亩;1945年,原国民党大厂设治局局长封维德提倡禁烟种茶,颁布了《梁河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和亲自编撰《种茶浅说》500本分发给各地保甲长,同时先后从其家乡选运茶籽18驮分发到梁河境内各地栽种,并在大厂回龙寨附近购置土地8亩,建立了梁河第一个连片的大叶种良种茶叶母本园,从而,揭开了梁河“禁烟种茶”的历史始篇,并开始掀起了梁河县禁烟种茶的热潮。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及其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梁河回龙茶产业不断飞速发展,一度成为了梁河县山区、半山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顶梁柱。而且回龙茶自创世以来,就以其独特、优异的内在品质和让人迷恋的地域风味,而一度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成为了云南省著名的十大名优绿茶之一。

目前,梁河已列为云南省优势农产品茶叶基地县、优质茶叶原料基地县、优质茶叶苗木基地县、茶叶生产重点县之一。产品驰名省内外,先后在1994年国际园艺博览会和云南省历届春交会名优评比中多次获得了金奖、银奖和优质奖,并一度被评为了“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2005年“回思”牌回龙茶还荣获了云南省著名商标,时至今日,回龙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和生产基础,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一整套生产加工工艺,其中:有8000亩基地及其回龙春茗、回龙春曲、回龙春雪、回龙特级、回龙一级等五个系列产品已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中心A级认证;还有1050亩“回思”牌回龙茶基地及其产品获得了有机茶认证,4800亩“弘梁牌”茶园基地及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回龙茶一直以其优异的特色和优势,畅销云南省内外,特别是每年春茶上市都曾一度出现各地客商争相抢购的景象,目前回龙茶已基本开创了一定的市场网络氛围和占有力,年均售价为:高档精品茶1000—2000元/㎏,上品茶200—500元/㎏,普通中档茶50—100元/㎏。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地质地貌情况:产地位于云南省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侧迎风面,地形总体呈南北走向,地势由北向南渐低,群山此起彼伏,层峦叠嶂,山峰与河谷交替纵横,全境有高山坡地、低丘陵地、台阶地和河谷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该区域最高海拔2672.8m,最低海拔860m,森林覆盖率达72.8%;回龙茶适宜种植的海拔1300—2000m,坡度≤30°的缓坡地、丘陵地和台阶地上;土壤类型以砖红壤、红棕壤和黑棕壤土(腐殖土)等为主,pH值4.5—6.5,呈微酸性,土层普遍深厚,达100cm以上;土壤理化性状优良,有机质含量高,生物活性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植被丰富。

(2)水文情况:种植区内自然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洁、优良、无污染。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江、萝卜坝河(简称两江一河);其次,流域内还有囊滚河、囊宋河、喇叭河、赖帕河、红茂河、囊挤河、南庆河、勐竜河、勐蚌河等9条河流,都归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

(3)气候情况:种植区域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立体气候明显,日照时数长,光合资源充足,积温热能丰富。最低降雨量1075㎜,最高降雨量1868㎜,年平均降雨量1400㎜;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9℃,最冷月(1月)平均月气温10.9℃(年振幅12℃),年平均气温18.3℃,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3.8℃,最低气温-3.8℃;年均积温6661℃,年均日照数2083,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境内雨季—山间云雾缭绕,旱季—盆地清晨常被蒸汽、水雾笼罩,优异的气候资源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而且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回龙茶独特的优异内在品质。

三.地域范围

回龙茶产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境内,产地区域范围涉及梁河县的大厂乡、小厂乡、平山乡、囊宋乡、九保乡、河西乡、芒东镇、勐养镇和遮岛镇九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06′—98°34′,北纬24°31′—24°58′,南北纵距49km,东西横距45km,种植总面积6667公顷,年产量80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茶蓬高度0.9—1.2m,树冠1.5—1.7m,呈水平状,芽叶肥壮、叶色黄绿、芽毫浓密显露、叶质柔软、持嫩性强;茶叶成品条索紧实、卷曲、色泽油润、芽毫突显,汤色黄绿明亮,
叶底匀整明亮。

(2)内在品质指标:回龙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香气高爽、栗香浓郁,滋味醇厚,浓酽而不烈、回甘而不涩、余味悠长,其中:水浸出物≥37、氨基酸≥2.5、茶多酚≥20,咖啡碱≥2.0。

(3)质量安全要求:回龙茶产地环境按照NY5020—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执行;产品达到NY/T5017—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按照NY/T5018—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NY/T5019—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进行。

五.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选择土壤 pH4.5—6.5结构良好的砖红壤土、红棕壤土和黑棕壤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坡度≤30°,水源充足,排水良好,海拔在1300—2000m的缓坡地、台阶地及丘陵地。

(2)品种选择:以优质的云南大叶种为母本,并根据回龙茶的品质特征特性的要求,选择和培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系。品种繁育主要采用有性繁育和无性繁育两种方式。种植种苗必须按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要求,进行苗木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合格苗方可定植。

(3)茶园种植管理

①茶园基地规划、开垦和种植

基地规划: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便于茶园日常作业,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和排灌沟、渠等水利系统,有条件还应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茶园及其四周应合理规划种植适当的行道树、遮阴树和防护林带,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必须退耕还林。

茶园开垦: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按等高水平线开梯开沟,开梯开沟规格为梯面宽1.5—1.7m,单行种植沟深、宽分别为50×60㎝,双行种植沟宜加宽20㎝左右;开垦时,大弯随势,小弯取直,表层肥土杂草要入沟深埋,心土翻出覆表,恶性杂木、石块清除园外,开沟的同时每亩应施入农家肥1000—1500㎏做底肥;开垦时间以茶苗定植上年的8—11月份为最佳。

茶苗定植:采用苗木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无性系或有性系优质云南大叶种茶苗,于5-7月份进行移栽。定植规格:单行单株,株距33㎝、亩定植茶苗1500株;双行单株,株行距33㎝×40㎝(三角形排列),亩定植茶苗2000—2400株。

②幼龄茶园管理:主要关键措施是加强苗木管护、肥水管理和树型树冠的培养,从而为建成“速生、优质、高效”茶园打下基础。

护苗补苗:茶苗定植后,应注意做好茶园抗旱、防冻、防病虫害和防冲刷等措施;应及时抓住栽插节令(5—7月份),做好茶苗补缺。

浅耕除草及追肥:茶苗定植后每年必须进行浅耕除草(深度10—20㎝)至少3次,做到随时保持茶园土壤疏松无杂草;结合浅耕除草和茶苗定型修剪,以农家肥和三元复合肥为主,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及时对茶苗进行合理追肥,确保茶苗茁壮成长。

定型修剪:定型修剪是培养“高产、优质、高效”型茶园树群树型、树冠骨架结构的关健性技术措施,一般新植幼龄茶园至少要进行4次定型修剪,此后方可应用合理的留养采摘方式进行正式投产。定型修剪时间:以每年的4—10月份为宜,

③投产茶园管理

土壤管理:茶园每年应中耕除草至少3次,即:开春后至5月初,浅耕除草一次,深度10㎝左右;6—7月中耕除草一次,深度15—20㎝;9—10月深耕除草一次,深度25㎝左右;利用作物秸杆、植物枝叶、豆科绿肥和杂草,对茶园进行土壤覆盖。

合理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和茶叶专用复合肥,有机肥与无机肥、基肥与追肥配合使用。实行“一基三追”施肥制度,即:结合秋季深耕施基肥一次,亩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或农家肥1000—1500㎏左右,开沟深施;结合春、夏、秋茶采摘分别施追肥各一次,亩施茶叶专用高效三元复合肥100㎏左右,分三次分别三季茶采摘前15—30天开浅沟施入。

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按照“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 的要求,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大力推广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化学防治严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规定和要求控制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

茶树修剪:每年的春茶结束或整个茶季结束后,对正常生产茶园进行轻修剪或轻度深修剪1—2次,剪除茶树的瘦弱枝、“鸡爪枝”、 病虫枝、枯枝、踏地枝和边缘枝,茶蓬高度保持在0.9-1.2m,树冠1.5—1.7m左右,呈水平状;对老化枯衰茶园,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措施,进行改造更新,同时加强茶园肥水管理并参照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方式方法,重新培养出“高产、优质、高效”型的树群、树型和树冠。

(4)产品加工处理

①鲜叶采摘与管理:
鲜叶采摘期:采摘期为3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历时8个月左右,即:春茶3月15—20日开采,至4月底结束;夏茶5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秋茶9月上中旬至11月上中旬。春、夏茶间隔期25天左右,夏、秋茶间隔期15—20天。

鲜叶分级:回龙茶特级为单芽、一级为一芽一叶、二级为一芽二叶、三级(大宗茶)为一芽三、四叶及其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鲜叶采摘技术及要求: 一是手工采茶要求用提手采,不宜掠采和抓采,确保采收的鲜叶: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老枝叶和任何杂物;二是必须科学合理采摘,做到:按标准分级采摘、及时分批采摘和留叶采摘。

鲜叶贮运管理: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蓝或篓筐盛装鲜叶,严禁挤压鲜叶或采用麻袋及编织袋等贮运鲜叶;采下的鲜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鲜叶入厂验收合格后,及时分批次、分级别做好摊凉贮青,贮青室及其贮青材料要清洁卫生、阴凉和通风良好,防止鲜叶发热红变或失水干焦;鲜叶摊凉厚度要适当,芽叶必须呈自然疏松状态。

②加工工艺:
回龙茶为炒青绿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解块→连续反复烘炒、摊凉及整型→辉锅干燥→足火提香。

(5)生产记录要求

回龙茶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从茶苗栽种到茶园生产管理直至茶叶加工制作的各个生产环节,必须建立好田间生产档案、加工制作档案和产品入库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做到每一批次的茶叶都建立清晰的可追溯记录。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1)分级:回龙茶根据鲜叶、加工技术、感官指标,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大宗茶)等四个等级。

(2)包装:回龙茶产品的包装标签应符合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包装用纸应符合GB11680-89《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规定;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规定。(2)标志: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

(3)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曝晒;装卸时应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4)贮存:回龙茶合格产品应贮存于通风、避光、清洁、干燥、阴凉、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而且要分级存贮,严禁与不合格产品或其它有毒、有害、易串味物品混放。

作者照片
发布日期:
作者: 3cte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