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

一.产品介绍

霍山黄大茶产在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霍山县,创制于明代,属黄茶类。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天下名山,必产好茶,江南气候温暖,适宜产茶。

江北产茶主要在六安州所管辖的霍山县,此处产茶最多,黄大茶品质最好,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人们饮用较多。霍山黄大茶产自里山区,用大火烘焙,形成焦糖香,乘热贮藏。黄大茶可以助消化、去油腻备受人们喜爱——“焦糖香”是霍山黄大茶的特点,焖黄,是黄茶特定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

霍山黄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枝叶相连,粗壮肥大,加工工序为:杀青–揉捻–毛火–闷黄–足火–拉老火等。其品质特征为: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爽的焦香。茶农俗称黄大茶为“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霍山黄大茶产区具有独特的小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冷热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茶树种植区域内无任何污染源。茶树新梢粗壮,叶色嫩黄、叶质厚,芽叶开展慢,持嫩性强,茶叶内含物儿茶素、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等积累丰富,所以霍山黄大茶具有外形肥壮、香气持久、水浸出物多、滋味浓厚甜润的品质特色。

霍山黄大茶制作工艺严格,

一是原料要求一芽四、五叶,鲜叶成熟度高,内含物丰富,所以霍山黄大茶滋味浓厚回甘,香气高爽持久,耐冲泡。

二是“闷黄”工艺利用湿热条件促进内含物质转化,形成特有的香气、滋味。

三是“拉老火”高温快烘至十足干,形成霍山黄大茶的典型品质特色——焦糖香味。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

(1)土壤地貌情况:霍山黄大茶种植于霍山县境内的16个乡镇,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东、南、西三方山峦重叠,北部为丘陵,较为平坦,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霍山黄大茶树最适生长高度为海拔600米左右。山区土壤为黄宗壤,PH为5-6.5,偏酸性。

(2)水文情况:霍山县位于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淠河,佛子岭和磨子潭两大水库镶嵌其中。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判定,霍山黄大茶树种植范围水质属清洁水平,适宜生产优质的霍山黄大茶农产品。

(3)气候情况:霍山黄大茶种植区域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度地带,其特征是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116.6千卡/平方厘米,日照2084.3小时,平均气温15℃,城关地区无霜期平均为220天,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

三.地域范围

霍山黄大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霍山县所辖的衡山镇、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上土市镇、漫水河镇、落儿岭镇、诸佛庵镇、黑石渡镇、佛子岭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单龙寺乡、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等16个乡镇130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2′00″~116°32′00″,北纬31°03′00″~31°33′00″。种植面积8000公顷,年产量15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甜润,香气焦香浓郁,俗称“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五.特定生产方式

霍山黄大茶农产品的生产总原则是按标准进行,实行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监督,产业化模式,社会化服务。

(1)产地选择:产地环境条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平地和坡度150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茶园土层深度在70㎝以上;坡度在150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抗寒、抗病虫的优良品种,不使用基因技术品种,霍山黄大茶茶树品种选择以霍山金鸡种为主体,霍山金鸡种属大叶种,特点为中色浅绿,芽色黄绿,中绿素含量相对低,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在茶树品种中是不多见的,制成的黄大茶香高味浓,回味甘甜等特点。提倡用无性系良种苗改植或新辟茶园,杜绝用茶籽播种。

(3)生产过程管理

(3.1)种植时间。秋季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旬止。

(3.2)种植方式。单条栽行距150cm,丛距30cm,每丛茶苗1-2株,每亩用苗数2000-3000株;双条栽大行距150cm,小行距30cm,丛距20cm,每丛1-2株,每亩用苗数4000-5000株

(3.3)施足底肥。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亩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2000kg-3000kg,加饼肥200kg,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3.4)土壤和肥水管理。采用地面覆盖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推广茶行铺稻草和青草技术;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幼龄或台刈改造的茶园,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茶园以有机肥为主,使用的有机肥尽量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如:牛栏粪、猪栏粪、人粪尿、土粪、菜籽饼、动物残体、沼液等农家肥,农家肥必须经过堆制腐熟、高温发酵,达到无害化处理才能施入茶园。

如采用氮肥作追肥,禁止使用硝态氮化肥。基肥,每亩施农家肥30-50担,配合部分无机肥或微生物肥,每年11月中旬开沟深施。追肥,采用腐熟后的有机液肥,在根际浇施,或用商品有机肥每亩100-200公斤,经堆腐后分别在春茶前、夏茶前开沟施入,及时盖土。若在茶季喷施无机叶面肥,需10天后才可采茶,喷施有机叶面肥,需20天后采茶。

(3.5)病虫草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农业防治: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减轻毒蛾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等害虫的危害,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瓢虫、蜘蛛、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使用Bt、苦参素、鱼藤酮等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控制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甲胺磷、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3.6)茶树修剪、采摘。修剪应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丰产型树冠,复壮树势。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采摘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3.7)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鲜叶采摘后要进行加工制茶,茶叶加工厂房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所处的大气环境必须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加工厂必须具有茶叶生产许可证(QS证)和卫生许可证,加工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茶叶的生产必须按照QS证的要求进行。

霍山黄大茶农产品的加工茶类为黄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杀青(做形)-摊凉初烘-闷黄-拉小火-拉老火等工序。成品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棒茶四个等级。其中一级,一芽三叶≥50%,二级,一芽四叶≤50%;三级,一芽五叶≤50%;棒茶为全杆。

认真记录霍山黄大茶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建立霍山黄大茶生产过程记录档案,记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加工厂加工茶叶时必须建立加工档案,记载加工的数量、等级、时间和所用鲜叶的产地、数量、等级等。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1)包装:包装材料使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符合卫生标准,无毒、无异味、无污染,包装后应达到防潮密封的要求。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霍山黄大茶”名称和公共标识组合标注方式。

(3)运输:运输工具要求洁净、干燥、有防雨设备,严禁与有异味的商品混装、混运。

(4)贮藏:贮存仓库要干燥、清洁、卫生、通风、避光。不得与其它物品混放,仓库周围无异味。

作者照片
发布日期:
作者: 3cte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