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
一.产品介绍
径山茶是浙江传统名茶,属绿茶类名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产地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境内的径山。径山茶始于唐,闻名于宋,元、明、清时仍享誉不衰,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细嫩显毫,色泽绿翠;汤色嫩绿明亮;嫩香持久,滋味鲜爽;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
径山茶的制作工艺精湛,需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经炭火烘干而成。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使其备受消费者喜爱。
在径山茶的历史发展中,茶文化也不断得到弘扬,“春茶、夏禅、秋学、冬修”成为径山禅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茶圣节、径山茶宴等活动是径山茶文化继承发展的形式和载体。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地形地貌:
余杭区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境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东麓和东天目山之余脉。主峰窑头山为1095.2米,其余山体均在千米以下。由于受多次地质运动和强烈的地表径流,又是东南沿海突然隆起之山,更显雄伟挺拔,相对高度均在500米上下。这样的地形地位,使来自东南的温湿季风易进难出而形成激烈对流,或云推雾漫、或抬升成雨,从而造成了一种多云雾、多漫射光和长年湿润多雨的特点,十分有利于径山茶自然品质的形成。
(2)气候特点:
余杭区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径山茶区属于浙北茶区,总体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15.2℃。一月份最低日平均3℃,七月份最热日平均27.3℃;年平均降水量1769mm,日照吸收均少于1800小时,无霜期240天,具有发展茶叶生产优势的气候条件。
(3)土壤特点:
据《浙江省余杭区土壤志》,径山茶园的土壤分布最广的是红壤中的黄红壤土类,土壤风化完整,是一种红壤向黄壤过渡性的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00-1000米左右的山地,代表性土种是黄泥土,表土有机物含量2.02%,含氨0.0949%,全磷0.044%,PH值在5.5-6.5。分布在黄红壤上界的是黄壤土类,有机质含量高达21.7%,含氨0.933%,全磷0.176%,PH5.5-6.5,以上两种土壤,都适宜茶树生长。
三.地域范围
径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1′05″~120°08′35″,北纬30°09′43″~30°34′04″,涉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中泰街道、瓶窑镇、余杭街道、黄湖镇、闲林街道、百丈镇、鸬鸟镇、良渚街道等9个镇街共137个行政村,现有生产规模2300公顷,年产量8056吨,保护区域面积4000公顷。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径山茶,为条索纤细的卷曲型毛峰,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经炭火烘干制作而成。径山茶外形细紧绿翠,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嫩匀成朵。其典型的品质特征:纤秀绿翠,清香甘醇。
表1 径山茶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水分(质量分数)/% ≤ 6.5
总灰分(质量分数)/% ≤ 6.5
水浸出物(质量分数)/% ≥ 35
氨基酸(质量分数)/% ≥ 3.5
质量安全规定:径山茶质量安全指标符合国标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规定。
五.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要求:
径山茶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7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环境技术条件》中规定的要求,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00-1000米之间,林木茂盛、云雾缭绕、土壤PH值大多在5.5-6.5,土层深厚。
(2)品种范围:
根据径山茶品质特征,适制品种以鸠坑群体种、龙井43、浙农113、浙农139、迎霜等为主。
(3)生产控制:
径山茶生产种植加工有其特定的生产和技术要求,必须对苗木、种植、采摘、加工、贮存等环节进行全程控制。
①苗木:苗木质量要求符合GB11767《茶树种子与苗木》的要求。
②茶园种植: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梯面宽度在1.5m以上,深耕50cm以上。种植时间为春季2月中下旬—3月下旬。秋季种植时间为10月中旬-12月中旬。种植密度:单条植行距130cm,丛距为30-35cm,每丛植苗1株-2株,每667平方米(亩)植苗数2000-3000株;双条植大行距为150cm,小行距为35-40cm。丛距30-35cm,每丛植苗1-2株,每667平方米(亩)植苗数3000-4000株。
③茶园环境管理:做到重有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施肥时间基肥10—11月,追肥视茶树需多次适量,施肥方式为开沟后覆土。有机肥主要以经过腐蚀的饼肥、土杂肥、厩肥等为主施肥结合中耕松土和深耕进行,除草以机械、人工措施为主。
④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取生态调控、物理诱控、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化学防治次数。
- a、生态调控:采用种植和保护原地树木及其它植被,维护性修复茶园生态环境。保护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等有益生物。分时分批采摘,合理修剪树枝。春、夏、秋每季结束后,茶园进行除草、浅耕,秋季结合深挖施基肥,清除病虫残枝。
- b、物理诱控:进行灯光、色板诱杀。
- c、生物防治:选用生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
- d、化学防治:按《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和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中有关规定执行。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境。采摘鲜叶的要求均匀、完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用于同批加工的鲜叶,其嫩度、匀度、净度、新鲜程度应基本一致。采摘时间3月中旬—10月上旬。采用提手采法,轻采轻放,及时集叶,保持鲜叶新鲜,盛装鲜叶的器具应清洁卫生,透气性好的篮、篓类盛器。鲜叶运送及时,鲜叶进厂后,按品种、采摘时段分期分批摊放管理。
径山茶的加工工艺分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
现代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
鲜叶均匀地薄摊在篾垫上,摊放厚度随鲜叶级别而定,特级鲜叶的茶叶之间互不重叠为度,一级以下厚度可适当增加,摊放时间6h-12h。略显清香,叶子变软时为适度。
杀青采用滚筒杀青机,出叶口处筒腔内气温90℃,杀青时间从进叶到出叶调节在1分钟左右。杀青以叶质变软,叶色转暗,略卷成条,折梗不断,清香显露,杀匀杀透为适度。整个杀青时间掌握在10min-15min。杀青叶出锅摊凉后进行机械理条锅温80℃-90℃为宜,理条叶含水量控制在58%-60%。
揉捻采用桶径15cm、20cm、25cm的微型揉捻机。机揉投叶量以揉桶九成满为度,揉捻时间保证在20min-25min。以即揉紧条索又保持芽叶完整为原则。
干燥采用鼓热风的单层式烘床名茶烘干机,烘干机毛火风温掌握在70℃-80℃,摊叶厚度2cm-3cm。足火风温掌握在50℃-60℃,摊叶厚度为8cm-10cm,经足干后的茶叶及时整理入库。
传统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手工)—揉捻(手工)—干燥。
鲜叶进场后及时均匀薄摊在篾垫上,置于阴凉处;摊放时间6-12h;手工杀青在直径64cm的炒锅中进行,投叶量200g-250g。
鲜叶下锅后迅速用手翻炒,双手进行,要求翻得快、扬得高、捞得净、撒的开。以杀匀、杀透保持翠绿为原则,整个杀青时间掌握在10min-15min。
杀青叶出锅摊凉后要理条,理条采用斜锅,手法为先抛后理,抛理结合,以继续散发一部分水分,理直条形为目的,锅温80—90℃为宜;揉捻在篾匾内进行,一般为250g杀青叶,手法来回带旋转推揉,先轻后重,来轻去重,后期又转轻,揉捻时间特级叶为10min-15min,一级叶为15min-20min,二级以下为20min-25min。
干燥以优质木炭为燃料,烘焙宜采用竹编烘笼,笼上要垫一层白棉纱布,但新编烘笼应经陈化处理,处理至不产生竹油异味为准。毛火摊叶厚度1cm左右,以旺火快烘为原则,笼顶温度掌握在70℃-90℃,先高后低,毛火过程要勤翻,约2min-3min翻动一次,翻时动作要轻,先手提纱布四角收拢茶叶,然后再轻轻摊开。足火以8笼-10笼毛火拼一笼,以文火慢烘,发展茶香为原则,笼顶温度60℃左右。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按照农业部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有关规定,对径山茶地理标志的使用做如下规定:凡在地理标志范围内生产的径山茶,并按照本径山茶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种植的基地(户),如在产品和包装上使用径山茶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签订相关合同,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径山茶地理标志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定期对登记的径山茶地理标志的地域范围、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径山茶地理标志使用进行社会监督。使用本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对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处罚。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