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笈》明,屠本酸
茗笈
[明]屠本酸著
屠本酸,字田叔,号豳叟,浙江鄞县人,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撰有《闽中海错疏》四卷。《茗笈》《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1)《茶书全集》本;(2)山居小玩本(毛晋汲古阁刊);(3)美术丛书本。
书前有万历庚戌(1610年)薛冈序,辛亥(1611)徐恸序及屠氏自序。后有范大远跋,并附有《茗笈品藻》四篇(王嗣奭、范汝梓、陈英、屠玉衡作)也属题跋类文词。
全书分上下篇,共十六章,章首均列“赞语”,再以陆书《茶经》为经文,然后辑录宋·蔡襄《茶录》等十余种书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传文,最后加上评语。该书有较强的资料性,且便于检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是编杂论茗事……每章多引诸书论茶之语,而前引以赞,后系以评,又取陆羽《茶经》,分冠各篇顶格书之,其他诸书皆亚一格书之。然割裂饭钉已非《茶经》之全文,点瀹二章并无《茶经》可引,则竟阙之。核其体例似疏解《茶经》,又不似疏解《茶经》,似增删《茶经》,又不似增删《茶经》。纷纭错乱,殊不解其何意也。”
万国鼎据薛冈序,将此书的撰写时间定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按,屠隆所撰《考槃余事》(龙威秘书本刊于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养水”一节中,已引有“屠豳叟《茗笈》”“品泉章”中一段(喻政编《茶书全集》时,已将其删去)。是故,此书当作于1606年之前。
此以茶书全集本(甲本)为底本,校以美术丛书本等。
序[1]
清士之精华莫如诗,而清士之绪余则有扫地、焚香、煮茶三者。焚香、扫地余不敢让,而至于茶,则恒推毂吾友闻隐鳞氏,如推毂隐鳞之诗。盖隐鳞高标幽韻,迥出尘表。于斯二者吾无间然。其在绅惟豳叟先生与隐鳞同其臭味,隐鳞嗜茶,豳叟之于茶也不甚嗜,然深能究茶之理,契茶之趣。自陆氏《茶经》而下,有片语及茶者皆旁搜博订,辑为《茗笈》,以传同好。其间采制之宜,收藏之法,饮啜之方,与夫鉴别品第之清,当可谓陆氏功臣矣。余谓豳叟宦中诗多取材齐梁,而其林下诸作无不力追老杜。少陵之后有称诗史者惟豳叟,而季疵之后称茶史者,亦惟豳叟。隐鳞有豳叟,似不得专其美矣。两君皆吾越人,余因谓茶之与泉犹生才,何地无佳者。第托诸通都要路者取名易,而僻在一隅者起名难。吾乡泉若它山,茶若朱溪,以其产于海隅,知之遂鲜,世有具赞皇之口,玉川之量,不远千里可也。庚戌上已日社弟薛冈题。
序[2]
屠豳叟先生昔转运闽海衙斋中,阗若僧寮,予每过从辄具茗、茗碗,相对品骘古人文章词赋,不及其他。茗尽而谈未竟,必令童子数燃鼎继之,率以为常。而先生亦赏予雅通茗事,喜与语且喜与啜。凡天下奇茗异品无不烹试,定其优劣,意豁如也。及先生擢守辰阳,挂冠归隐鉴湖,益以烹点为事。铅颡之暇,著为《茗笈》十六篇,本陆羽之文为经,采诸家之说为传,又自为评赞以美之。文典事清,足为山林公案,先生其泉石膏肓者耶。予与先生别十五载而谢在杭自燕归,出《茗笈》读之,清风逸兴,宛然在目,乃谋诸守公喻使群梓之郡斋,以广同好。善夫陆华亭有言曰,此一味非眠云跂石人未易领略,可为豳叟实录云。
万历辛亥年秋日晋安徐恸兴公书。
自序[3]
不佞生也憨,无所嗜好,独于茗不能忘情。偶探友人闻隐鳞架上,得诸家论茶书,有会于心,采其隽永者,著于篇,名曰《茗笈》。大都以《茶经》为经,自《茶谱》迄《茶笺》列为传。人各为政不相沿袭,彼创一义而此释之,甲送一难,而乙驱之。奇奇正正,靡所不有,政如《春秋》为经而案之,左氏公縠为传而断之,是非予夺,豁心胸而快志意,间有所评。小子不敏,奚敢多让矣。然书以笔札简当为工,词华丽则为尚。而器用之精良,赏鉴之贵重,我则未之或暇也。盖有含英吐华,收奇觅秘者,在书凡二篇,附以赞评。豳叟序。
南山有茶,美茗笈也,醒心之膏液,砭俗之鼓吹,是故咏之。
南山有茶,天云卿只,采采人文,笈笥盈只。一章
有经有谱,有记有品,寮录解笺,说评斯尽。二章
溯原得地,乘时拨制,藏茗勋高,品泉论细。三章
候火定汤,点瀹辨器,亦有雅人,惟申严忌。四章
既防糜滥,又戒混淆,相度时宜,乃忘至劳。五章
我徂东山,高罔招拾,衡鉴玄赏,咸登于笈。六章
予本憨人,坐草观化。赵茶未悟,许瓢欲挂。七章
沧浪水清,未可濯缨,旋汲旋瀹,以注茶经。八章
兰香泛瓯,灵泉在卤,惟喜咏茶,罔解颂酒。九章
竹里韵士,松下高僧,汲甘露水,礼古先生。十章
上篇目
第一溯源章
第二得地章
第三乘时章
第四揆制章
第五藏茗章
第六品泉章
第七候火章
第八定汤章
下篇目
第九点瀹章
第十辨器章
第十一申忌章
第十二防滥章
第十三戒淆章
第十四相宜章
第十五衡鉴章
第十六玄赏章
品茶姓氏
《茶经》,陆羽著,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
《试茶歌》,刘梦得著,字禹锡。
《陆羽点茶图跋》,董道[4]著。
《茶谱》,蔡襄著,字君谟。
《煮茶泉品》,叶清臣著。
《仙芽传》,苏虞著。
《东溪试茶录》,宋子安著[5]。
《鹤林玉露》,罗景纶著,字大经。
《茶寮记》,陆树声著,字与吉。
《煎茶七类》,同上。
《煮泉小品》,田艺蘅著,字子艺。
《类林》,焦竑著,字弱侯。
《茶录》,张源著,字伯渊。
《茶疏》,许次纾著,字然明。
《罗芥茶记》,熊明遇著。
《茶说》,邢士襄著,字三若。
《茶解》,罗廪著,字高君。
《茶笺》,闻龙著,字隐鳞,初字仲连。
上篇赞评
第一溯源章
赞曰:世有仙芽,消数捐忿,安得登枚而忘其本。
茶者南方之嘉木,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样榈,蕊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横,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葬。山南以陕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卬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陆羽《茶经》
按唐时产茶地,仅仅如季疵所称,而今之虎丘、界、天池、顾渚、松罗、龙井、雁宕、武夷、灵山、大盘日铸、朱溪诸名茶,无一与焉,乃知灵草在在有之,但培植不嘉,或疏采制耳。罗廪《茶解》
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葬。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产禹穴者以天章显,茂钱塘者以径山稀,至于续庐之岩,云衡之麓,雅山著于无宣[6],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叶清臣《煮茶泉品》
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州亦非上品,惟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芥,疑即古顾渚紫笋。然界故有数处,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韵致清远,滋味甘香,足称仙品,其在顾渚。亦有佳者,今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与别矣。若歙之松罗,吴之虎邱,杭之龙井,并可与界颉顽。郭次甫极称黄山,黄山亦在歙,去松罗远甚。往时士人皆重天池,然饮之略多,令人胀满。浙之产曰雁宕、大盘、金华、日铸,皆与武夷相伯仲。钱唐诸山,产茶甚多,南山尽佳,北山稍劣。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傥以好手制之,亦是武夷亚匹。惜多焦枯,令人意尽。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日五华,皆表表有名,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产,当不止此,或余末知,或名未著,故不及论。许次纾《茶疏》[7]
评曰:昔人以陆羽饮茶,比于后稷树谷,然哉。及观韩翊谢赐茶启云: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人爱客,才有分茶。则知开创之功,虽不始于桑苎,而制茶自出,至季疵而始备矣。嗣后名山之产灵草,渐繁人工之巧,佳名日著,皆以季疵为墨守,即谓开山之祖可也。其蔡君谟而下为传灯之士。
第二得地章
赞曰:烨烨灵葬,托根高冈,吸风饮露,负阴向阳。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茶经》
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特专,称仙品。熊明遇《芥山茶记》[8]
茶地南向为佳,向阴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茶解》
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葬茗产于高山,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芥茶记》
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植芳兰、幽菊。清芬之物,最忌菜畦相逼,不免渗漉,滓厥清真。《茶解》
评曰:瘠土民瘤[9],沃土民厚,城市民嚣,而漓山乡民朴而陋齿,居晋而黄项,处齐而瘿。人犹如此,岂惟茗哉。
第三乘时章
赞曰:乘时待时,不愆不崩,小人所援,君子所凭。
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聚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经》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再迟一二日,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茶疏》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罗界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有萧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芥茶记》
界茶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得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时无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雨时摘故曰梅茶。梅茶苦涩,且伤秋摘,佳产戒之。《茶疏》
凌露无云,采候之上;霁日融和,采候之次;积雨重阴,不知其可。邢士襄《茶说》
评曰桑苎翁,制茶之圣者欤。《茶经》一出,则千载以来,采制之期举,无能违其时
日而纷更之者。罗高君谓,知深斯,鉴别精,好笃斯,修制力,可以赞桑苎翁之烈矣。
第四揆制章
赞曰:尔造尔制,有變有矩,度也惟良,于斯信汝。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经》
断茶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湿易损。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其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则香散矣。炒茶之铛,最嫌新铁,须预取一铛,毋得别作他用。一说惟常煮饭者佳,既无铁腥亦无脂腻。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杆叶,杆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洗莹洁,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用四两,先用文火炒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10],是其候也。《茶疏》
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炒时须一人从傍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艺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闻龙《茶笺》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张源《茶录》
经云:焙,凿地深二尺[11],阔一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尝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12]。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盖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13],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14],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大减。《茶笺》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茶录》
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界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仿此。想此法偏宜于界,未可既施他茗,而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茶笺》
评曰:必得色全,惟须用扇,必全香味,当时焙炒[15]。此评茶之准绳,传茶之衣钵。
第五藏茗章
赞曰:茶有迁德,几微是防,如保赤子,云胡不臧。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福,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煨火,令糖煜媪然。江南梅雨焚之以火。《茶经》
藏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收藏时,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置罂四周,焙茶俟冷贮器中。以生炭火煅过,烈日中暴之令灭,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高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须于晴明,取少许别贮小瓶,空缺处,即以箬填满,封置如故,方为可久。或夏至后一焙,或秋分后一焙。《芥茶记》
切勿临风近火[16],临风易冷,近火先黄。《茶录》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茶解》
吴人绝重界茶,往往杂以黄黑箬,大是阙事[17]。余每藏茶,必令樵青入山,采竹箭箬[18],拭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茶笺》
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不寒。必在板房,不宜土室。板房媪燥,土室则蒸。又要透风19],勿置幽隐之处,尤易蒸湿。《茶录》
评曰:罗生言茶酒二事,至今可称精绝,前无古人。此可与深知者道耳。夫茶酒超前代希有之精品,罗生发前人未发之玄谈。吾尤诧夫卮谈名酒者十九,清谈佳茗者十一。
第六品泉章
赞曰:仁智之性,山水乐深,载斟清批,以涤烦襟。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择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激勿食[20],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茶经》
山宣气以养万物,气宣则脉长。故曰山水上,泉水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其濑峻流驶而清,奥积阴而寒者,亦非佳品。田艺蘅《煮泉小品》
江,公也,众水共入其中也。水共则味杂。故曰江水次之。其水取去人远者,盖去人远则澄深,而无荡漾之漓耳。《小品》
余少得温氏所著茶说,尝识其水泉之目有二十焉。会西走巴峡,经虾蟆窟,北憩芜城,汲蜀罔井。东游故都,挹扬子江[21],留丹阳,酌观音泉。过无锡,斟惠山水,粉枪朱旗[221,苏兰薪桂,且鼎且缶,以饮以啜。莫不瀹气涤虑,蠲病析醒,祛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还观。信乎物类之得宜,臭味之所,感幽人之嘉,尚前贤之精鉴不可及矣。《煮茶泉品》
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愈于安静,负阴胜于向阳。《茶录》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用矣。《小品》
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代之论水品者以此。蔡襄《茶谱》[23]
吾乡四陲皆山,泉水在在有之。然皆淡而不甘,独所谓它泉者,其泉出自四明,潺溪洞历,大阑小皎诸名岫,回溪百折,幽涧千支,沿泗漫衍,不舍昼夜。唐鄞令王公元伟,筑埭它山,以分注江河。自洞抵埭,不下三数百里,水色蔚蓝,素砂白石,粼粼见底,清寒甘滑,甲于郡中。余愧不能为浮家泛宅,送老于斯。每一临泛,浃旬忘返,携茗就烹,珍鲜特甚。洵源泉之最胜,瓯牺之上味矣。以僻在海陬,图经是漏。故又新之记,罔闻季疵之勺莫及,遂不得与谷帘诸泉齿譬,犹飞遁吉人灭影,贞士直将逃名世外,亦且永托知稀矣。《茶笺》
山泉稍远,接竹引之,承之以奇石,贮之以净缸,其声琮琮可爱。移水取石子,虽养其味,亦可澄水。《小品》
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故宜多汲贮以大瓮。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茶疏》
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茶解》
烹茶,水之功居六,无泉则用天水,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水,五谷之精也,色不能白。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芥茶记》
贮水瓮须置阴庭,覆以沙帛,使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厌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茶解》
评曰茶记言养水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不远。夫石子须取其水中,表里莹澈者佳。白如截肪,赤如鸡冠,蓝如螺黛,黄如蒸栗,黑如玄漆,锦纹五色,辉映瓮中,徙倚其侧,应接不暇,非但益水,亦且娱神。[24]
第七候火章
赞曰:君子观火,有要有伦,得心应手,存乎其人。
其火用炭,曾经燔炙为脂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古人识劳薪之味,信哉。《茶经》
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本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乎停,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茶疏》
炉火通红,茶铋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汤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火之候也。若过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之要旨。《茶录》
评曰苏虞仙芽传载汤十六云: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忌烟。燃柴一枝,浓烟满室,安有汤耶,又安有茶耶。可谓确论。田子艺以松实松枝为雅者,乃一时与到之言,不知大缪茶理。
第八定汤章
赞曰:茶之殿最,待汤建勋,谁其秉衡,跂石眠云。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华,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渭水,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皓皓然若积雪耳。《茶经》
水入桃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时老汤决不堪用。《茶疏》
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茶疏》
汤有三大辨[25],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捷辨[26]。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目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骇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为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蔡君谟因古人制茶,碾磨作饼,则见沸而茶神便发,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假罗碾,全具元体,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茶录》
余友李南金云: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瀹茶鲜以鼎镀。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又陆氏之法,以未就茶镀,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未若以今汤就茶瓯瀹之,则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乃为声辨之。
诗云: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其论固已精矣。然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若声如松风涧水,而遽瀹之,岂不过于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此南金之所未讲者也。因补一诗云:松风桂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瓶春雪胜醍醐。罗大经《鹤林玉露》
李南金谓,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此真赏鉴家言。而罗林惧汤老,欲于松风涧水后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此语亦未中寐。殊不知,汤既老矣,虽去火何救哉。《茶解》
评曰:《茶经》定汤,三沸而贵当时;《茶录》定沸,三辨而畏萌汤。夫汤贵适中,萌之与熟,皆在所弃。初无关于茶之芽饼也。今通人所论尚嫩,茶录所贵在老,无乃阔于事情耶。罗鹤林之谈,又别出两家外矣。罗高君因而驱之,今姑存诸说。
下篇赞评
第九点瀹章
赞曰:伊公作羹,陆氏制茶,天锡甘露,媚我仙芽
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瀹时壶盖必仰置磁盂,勿覆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茶疏》
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投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茶疏》
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茶录》
握茶手中,俟汤入壶,随手投茶,定其浮沉。然后泻以供客[27],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茶疏》
翻不宜早饮,不宜迟酮。早则茶神未发,饮迟则妙馥先消。《茶录》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巡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客戏论,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所以茶注宜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茶疏》
终南僧亮公从天池来,饷余佳茗,授余烹点法甚细。予尝受法于阳羡士人,大率先火候,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浮沉。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是具入清净味中三昧者[28]。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跂石人,未易领略。余方避俗,雅意栖禅,安知不因是悟入赵州耶。陆树声《茶寮记》
评曰:凡事俱可委人,第责成而已。惟瀹茗须躬自执劳,瀹茗而不躬执,欲汤之良,无有是处。
第十辨器章
赞曰精行惟人,精良惟器,毋以不洁,败乃公事。
镀音釜,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莱州以石,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29]。
《茶经》
山林隐逸,水铋用银尚不易得,何况镀乎[30]。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茶笺》
贵欠金银,贱恶铜铁则磁瓶有足取焉。幽人逸士,品色尤宜,然慎勿与夸珍街豪者道。苏虞《仙芽传》
金乃水母,锡备刚柔。味不咸涩,作铋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气易透。《茶录》
茶壶往时尚龚春,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所重,盖是粗砂,正取砂无土气耳。《茶疏》
茶注、茶铋、茶瓯,最宜荡涤燥洁,修事甫毕。余沥残叶,必尽去之。如或少存,夺香散味[31]。每日晨兴,必以沸汤涤过,用极熟麻布,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皮之燥处,烹时取用。《茶疏》
茶具涤毕,覆于竹架,俟其自干为佳。其拭巾只宜拭外,切忌拭内,盖布帨虽洁,一经人手,极易作气纵器。不干亦无大害。《茶笺》
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茶录》
人必各手一瓯,毋劳传送。再巡之后,清水涤之。《茶疏》
茶盒以贮茶,用锡为之,从大坛中分出。若用尽时再取。《茶录》茶炉或瓦或竹,大小与汤铋称。《茶解》
评曰:镀宜铁,炉宜铜,瓦竹易坏。汤宜锡与砂。瓯则但取圆洁,白瓷而已,然宜小,若必用柴、汝、宣、成,则贫士何所取办哉。许然明之论,于是乎迂矣。
第十一申忌章
赞曰:宵人栾栾,腥秽不戒,犯我忌制,至今为慨。
采茶制茶,最忌手汗、膻气、口臭、多涕、不洁之人及月信妇人。人忌酒气,盖茶酒性不相入,故制茶人切忌沾醉。《茶解》
茶性淫,易于染着[32],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茶解》
茶性畏纸,纸于水中成,受水气多。纸裹一夕,随纸作气尽矣。虽再焙之,少顷即润。雁宕诸山,首坐此病。纸帖贻远,安得复佳。《茶疏》
吴兴姚叔度言,茶叶多焙一次,则香味随减一次,予验之良然。但于始焙极燥,多用炭箬。如法封固,即梅雨连旬,燥固自若。惟开坛频取,所以生润,不得不再焙耳。自四五月至八月,极宜致谨。九月以后,天气渐肃,便可解严矣。虽然,能不弛懈,尤妙尤妙。《茶笺》
不宜用恶木、敝器、铜匙、铜挑、木桶、柴薪、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帨及各色果实香药。《茶录》
不宜近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茶疏》
评曰:茶犹人也,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圣人致严于习染,有以也。墨子悲丝,在所染之。
第十二防滥章
赞曰:客有霞气,人如玉姿,不泛不施,我辈是宜。
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淡,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茶经》
按《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五人则行三碗,七人则行五碗,若遇六人,但阙其一。正得五人,即行三碗。隽永补所阙人,故不必别约碗数也。《茶笺》
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三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茶录》
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对客谈谐,岂能亲莅,宜两童司之,器必晨涤,手令时盥,爪须净剔,火宜常宿。《茶疏》
三人以上,止爇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若令兼作,恐有参差。《茶疏》
煮茶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犹饮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小品》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资口腹。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茶疏》
评曰:饮茶防滥,厥戒惟严,其或客乍倾盖,朋偶消烦,宾待解醒,则玄赏之外,别有攸施矣。此皆排当于阃政,请勿弁髦乎茶榜。
第十三戒淆章
赞曰:珍果名花,匪我族类,敢告司存,亟宜屏置。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漂尘,非末也;操艰扰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茶经》
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渎间弃水耳。《茶经》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茶谱》
夫茶中着料,碗中着果,譬如玉貌加脂,蛾眉着黛,翻累本色。《茶说》
评曰:花之拌茶也,果之投茗也,为累已久,惟其相沿,似须斟酌,有难概施矣。今署约曰,不解点茶之俦,而缺花果之供者,厥咎悭;久参玄赏之科,而聩老嫩之沸者,厥咎怠。悭与怠,于汝乎有谴。
第十四相宜章
赞曰:宜寒宜暑,既游既处,伴我独醒,为君数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经》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经》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茶经》
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陆树声《煎茶七类》
茶候,凉台净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七类》
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茶解》
凡士人登临山水,必命壶觞,若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豪举耳。茶特置游装,精茗名香,同行异室,茶罂、铋钍、瓯洗、盆巾,附以香奁小炉,香囊匙筋。《茶疏》
评曰:家纬真清语云,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自悠然。可想其致也。
第十五衡鉴章
赞曰:肉食者鄙,藿食者躁,色味香品,衡鉴三妙。
茶有千万状,如胡人靴者,蹙缩然;掣[33]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批之,又如新治地者,遇瀑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有如竹锋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粗瘁然[34]。有如霜荷者,茎叶凋阻,易其状貌,故厥状萎瘁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者上,叶舒者次。《茶经》
茶通仙灵,然有妙理。《茶解序》
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茶录序》
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松罗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罗同。天池亦有草莱气,龙井如之,至云雾则色重而味浓矣。尝啜虎丘茶,色白而香似婴儿肉,真精绝。《芥茶记》
茶色白,味甘鲜,香气扑鼻,巧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近来好事者,或虑其色重,一注之水,投茶数片。味固不足,香亦杳然,终不免水厄之诮。虽然,尤贵择水。香以兰花上,蚕豆花次。《茶解》
茶色贵白,然白亦不难。泉清瓶洁,叶少水洗,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郁,徒为目食耳。若取青绿,则天池、松罗及芥之最下者,虽冬月色亦如苔衣,何足为妙。莫若余所收洞山茶,自谷雨后五日者,以汤薄瀚,贮壶良久其色如玉。至冬则嫩绿,味甘色淡,韵清气醇,亦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芥茶记》
评曰:熊君品茶,旨在言外,如释氏所谓水中盐味,非无非有。非深于茶者,必不能道,当今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第十六玄赏章
赞曰:谈席玄衿,吟坛逸思。品藻风流,山家清事。其色缃也,其馨软音备。也。其味甘,横也。啜苦咽甘,茶也。《茶经》
《试茶歌》曰,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又曰,欲知花乳清冷味[35],须是眠云跂石人。刘禹锡
饮泉觉爽,啜茗忘喧,谓非膏粱纨袴可语。爱著煮泉小品,与枕石漱流[36]者商焉。《小品》
茶侣、翰卿、墨客、缁衣、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中超轶味世者。《七类》
茶如佳人,此论甚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苏子瞻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是也[37]。若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浼烟霞。若夫桃脸柳腰,亟宜屏诸销金帐中,毋令污我泉石。《小品》
竟陵大师积公嗜茶,非羽供事不乡口[38]。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闻之,召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者,烹以饷师,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私访羽召入。翼日,赐师斋,密令羽供茶。师捧瓯喜动颜色,且赏且啜,曰:此茶有若渐儿所为者。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相见。董迫《跋陆羽点茶图》
建安能仁院,有茶生石缝间。僧采造得八饼,号石岩白。以四饼遗蔡君谟,以四饼遣人走京师,遗王禹玉。岁余,蔡被召还阙,访禹玉。禹玉命子弟于茶笥中选精品,饷蔡。蔡持杯未尝辄曰,此绝似能仁石岩白,公何以得之?禹玉未信,索贴验之,始服。《类林》
东坡云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孰知千载之下有同病为焉,余尝有诗云: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去烹而玩之者几希矣。因忆老友周文甫自少至老,茗碗薰炉,无时暂废。饮茶日有定期。旦明、晏食、隅中、铺时、下春、黄昏,凡六举,而客至烹点不与焉。寿八十五,无疾而卒。非宿植清福,乌能毕世安享视好。而不能饮者,所得不既多乎。尝畜一龚春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后以殉葬。《茶笺》
评曰:人论茶叶之香,未知茶花[39]之香。余往岁过友大雷山中,正值花开,童子摘以为供。幽香清越,绝自可人。惜非瓯中物耳。乃予著《瓶史》,月表插茗花为斋中清玩。而高廉《盆史》亦载茗花,以助吾玄赏。昨有友从山中来,因谈茗花可以点茶,极有风致,第未试耳。姑存其说,以质诸好事者。
外舅屠汉翁,经年著书种种,皆脍炙人口。大远不佞无能更位也。其《茗笈》所汇,若采制、点瀹、品泉、定汤、藏茗、辨器之类,式之可享清供,读之可悟玄赏矣。请归杀青,庶展牍间不待躬执而肘腋风生,齿颊荐爽,觉眠云跂石人,相与晤言。馆甥范大远记[40]。
品藻
品一
王嗣奭
昔人精茗事,自执而采、而制、而藏、而瀹、而泉,必躬为料理。又得家童洁慎者,专司之则可。余家食指繁,不能给饕餐,赤脚苍头仅供薪水。性虽嗜茶,精则无暇,偶得佳者,又泉品中下,火候多舛。虽胡靴与霜荷等,余贫不足道,即贵显家力,能制佳茗,而委之童婢烹瀹,不尽如法。故知非幽人开士、披云漱石者,未易了此。夫季疵著茶经,为开山祖,嗣后竞相祖述[41]。屠豳叟先生,撷取而评赞之。命曰:《茗笈》于茗事庶几终条理者,昔人苦名山不能遍涉,托之于卧游。余于茗事效之,日置此笈于柒几上,伊吾之暇,神倦口枯,辄一披玩,不觉习习清风两腋间矣。
品二
范汝梓
予谪归过豳叟,出《茗笈》相视,凡陆季疵《茶经》、诸家笺疏,暨豳叟所为评赞,直是一种异书。按神农《食经》: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横苦茶,而伊尹为《汤说》至味不及茗。《周礼》浆人供王六饮不及茗。厥后杜毓《葬赋》,傅巽《七诲》,间一及之,而原之、骚乘之、发植之、启统之。契草木之佳者,采撷几尽,竟独遗茗何欤?因知古人不尽用茗。尽用茗,自季疵始,一切世味、荤臊、甘脆,争染指、垂涎。此物面孔严冷,绝无和气,稍稍沾唇渍口,辄便唾去。畴则嗜之,咄咄豳叟,世有知味必嗜茗,并嗜此笈。遇俗物,茗不堪与酪为奴,此笈政可覆酱瓿也。
品三
陈瑛
夫茗灵芽真笋,露液霜华,浅之涤烦消渴,妙至换骨轻身,藉非陆氏肇指于前,蔡宋数家递阐于后,鲜不犯经,所谓九难也者。豳叟屠先生搜剔诸书,标赞系评曰《茗笈》。云:嗜茶者持循收藏,按法烹点,不将望先生为丹丘子黄山君之传耶。要非画脂镂冰,费日损功者可拟耳。予断除腥秽有年,颇得清净趣味,比获受读,甚惬素心。
品四
屠玉衡
豳叟著《茗笈》,自陆季疵《茶经》而外,采辑定品,快人心目,如坐玉壶冰唱哀仲梨也者。豳叟吐纳风流似张绪,终日无鄙言,似温太真,迹区中,心超物外。而余臭味偶同,不觉针水契耳。夫赞皇辨水,积师辨茶,精心奇鉴,足传千古。豳叟庶乎近之,试相与松间竹下置乌皮几,焚博山炉,料惠山泉,挹诸茗葬而饮之,便自羲皇上人不远。
[1]序:美术丛书本无此序。
[2]序:美术丛书本无此序。
[3]自序:美术丛书本无自序。
[4]“董迪”之“道”,原误作“卤”。
[5]“《东溪试茶录》宋子安著”,原题作“《东原试茶录》朱子安著”,而文中又题作“宋子安《东源试茶录》”,故从正文。
[6]“雅山著于无宣”之“无”,疑为衍文。“宣”,美术丛书本作“歙”。叶清臣《述煮茶泉品》作:“鸦山重歙”。
[7]“许次纾”,原作“许次抒”。
[8]《界山茶记》:即《罗界茶记》。
[9]“瘠土民癃”之“癃”,美术丛书本作“瘠”。
[10]“微俟香发”之“俟”,美术丛书本作“候”。
[11]“焙凿地深二尺”之“地”,美术丛书本作“池”,形近致误。
[12]“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之“缸”,美术丛书本均作“缺”,形近致误。
[13]“俟润气尽”之“俟”,美术丛书本作“候”。
[14]“焙极干出缸”之“缸”,美术丛书本作“缺”,形近致误。
[15]“当时焙炒”之美术丛书本作“当时炒焙”。
[16]“切勿临风近火”之“勿”,美术丛书本作“弗”。
[17]“大是阙事”之“阙”,美书丛书本作“缺”。
[18]“采竹箭箬”之“箬”,美术丛书本作“界”,误。
[19]“又要透风”之“要”,美术丛书本作“宜”。
[20]“其瀑涌湍激勿食”之“激”,美术丛书本作“漱”,形近致误。
[21]“挹扬子江”之“挹”,美术丛书本作“绝”,形近致误。
[22]“粉枪朱旗”之“朱”,美术丛书本作“末”,形近致误。
[23]蔡襄《茶谱》:蔡襄《茶谱》各书目未见。此语亦不见今本《茶录》,考其语意与钱椿年《茶谱》略同。似为误题。
[24]“非但益水,亦且娱神”,美术丛书本作“非但益水也”。
[25]“汤有三大辨”,美术丛书本作“汤有大三辨”。
[26]“三曰捷辨”,美术丛书本作“三曰气辨”。
[27]“然后泻以供客”,美术丛书本作“然后泻啜”。
[28]“是具入清净味中三昧者”之“具”,美术丛书本作“真”。
[29]“而卒归于铁也”之“铁”,美术丛书本作“银”。
[30]“何况镀乎”之“镀”,原作“银”。据美术丛书本改。
[31]“夺香散味”之“散”,美术丛书本作“败”。
[32]“易于染着”之“着”,美术丛书本作“著”。“着”通“著”。
[33]“辇”,诸本作“幫”,据《茶经》改。
[34]“故厥状萎瘁然”之“瘁”,美术丛书本作“萃”。
[35]“欲知花乳清冷味”之“冷”,美术丛书本作“泠”。
[36]“枕石漱流”,茶书全集本《煮泉小品》作“漱流枕石”。
[37]“苏子瞻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是也”,美术丛书本无“是也”二字。
[38]乡口:“乡”通“享”。
[39]“茶花”,美术丛书本作“茗花”。
[40]“馆甥范大远记”,美术丛书本无此记。
[41]“竞相祖述”,原作“兢相祖述”,据美术丛书本改。
### 序[1]
高洁之士最为精华的体现莫过于诗,而高洁之士生活中的余兴之事则有扫地、焚香、煮茶这三样。焚香、扫地我不敢自夸(做得好),但说到茶,我一直推崇我的朋友闻隐鳞先生,就如同推崇他的诗作一样。因为隐鳞先生有着高雅的风范、清幽的韵味,超凡脱俗。对于这两方面(诗与茶),我觉得他都无可挑剔。在士大夫当中,只有豳叟先生和隐鳞先生有着相同的志趣。隐鳞先生酷爱饮茶,豳叟先生对于茶倒不是特别嗜好,然而却能深入探究茶的道理,契合品茶的意趣。从陆羽的《茶经》之后,只要有只言片语涉及茶的内容,他都广泛搜集、仔细考订,编辑成《茗笈》一书,用来传给同样爱好品茶的人。书中关于茶叶采制的适宜方法、收藏的办法、饮用的方式,以及鉴别、评定等级的门道等内容,真可谓是陆羽的功臣呀。我觉得豳叟先生为官时所作的诗大多取材于齐梁文风,而他退隐山林后的作品则无不竭力追仿杜甫的风格。杜甫之后能被称作“诗史”的只有豳叟先生,而陆羽之后能称得上“茶史”的,也只有豳叟先生了。有了豳叟先生,隐鳞先生似乎就不能独占这份美名了。这两位先生都是我们越地之人,所以我认为茶和泉水就如同人才一样,哪个地方没有好的呢。只是处在交通便利的大都市、重要道路旁的容易出名,而处在偏僻角落的要出名就难了。我们家乡的泉水像它山之泉,茶叶像朱溪之茶,因为产于海边偏僻之地,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世上要是有像李德裕那样善于品鉴水、卢仝那样海量饮茶的人,就算不远千里去探寻也是值得的呀。庚戌年上巳日社弟薛冈题。
### 序[2]
屠豳叟先生从前在转运闽海的衙署之中,那居所安静得如同僧人的寮房,我每次前去拜访,他总会备好茶和茶碗,我们相对而坐,品鉴古人的文章词赋,不谈论其他事情。茶喝完了但谈论还没结束时,他必定会让童子多次添柴煮水续茶,一直都是这样。而且先生也赞赏我对茶事颇为精通,喜欢和我交谈,也乐意与我一同品茶。但凡天下的奇茶异品,没有不拿来烹煮尝试,以确定其优劣的,先生的心境真是豁达呀。等到先生被提拔去辰阳做太守,后来又辞官归隐到鉴湖,越发把烹茶点茶当作日常之事了。闲暇之余,撰写了《茗笈》十六篇,以陆羽的文章作为经,采集各家的说法作为传,又自己撰写评赞来完善它。文章典雅,所述之事清晰明白,足以成为山林间文人雅士谈论的话题,先生大概是对山水林泉喜爱到了极点的人吧。我和先生分别了十五年,后来谢在杭从燕京归来,拿出《茗笈》让我阅读,那书中所展现出的清风雅趣、超逸兴致,仿佛就在眼前,于是我就和郡守喻公商量,把它刻板印刷放在郡衙之中,以便让更多有相同爱好的人能够看到。陆华亭说得好呀,这品茶的意趣,不是那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人是难以领略的,这话可以说是对豳叟先生的真实写照啊。
万历辛亥年秋日晋安徐熥兴公书。
### 自序[3]
我生性憨直,没什么特别的嗜好,唯独对茶难以忘怀。偶然在朋友闻隐鳞的书架上探寻时,看到了各家论述茶的书籍,心中有所感悟,便采撷其中精妙的内容,写成篇章,取名叫《茗笈》。大体上是以《茶经》作为经,把从《茶谱》到《茶笺》等著作列为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互不沿袭,这个人创立一种说法,那个人就加以阐释,甲提出一个疑问,乙就去解答。内容丰富多样,正正反反,无所不有,就如同《春秋》作为经,而左氏、公羊、谷梁作为传对它进行解读、评判是非对错一样,能让人开阔心胸、畅快心意,我偶尔也会加上自己的一些评论。我虽不聪慧,但也不敢太过谦逊呀。然而书籍以书写简洁恰当为精妙,以文辞华丽为上乘。但对于器具使用的精良、鉴赏的贵重与否,我则没怎么去关注。书中有蕴含精华、搜罗奇巧隐秘内容的部分,共两篇,还附上了赞评。豳叟序。
南山有茶呀,美在《茗笈》之中,它是能让人心神清醒的膏液,是针砭世俗的号角,所以要为之咏唱。
南山有茶呀,如云间的仙品,人文风采尽显,装满了书箱。(一章)
有经有谱,有记有品,茶寮记录、解注笺文,各种说法都涵盖其中。(二章)
追溯源头,寻找适宜产地,把握时节进行采制,收藏茶叶功劳大,品鉴泉水论精细。(三章)
等候火候,确定汤的状态,点明冲泡方法,辨别器具好坏,也有高雅之人,只是严格遵守诸多忌讳。(四章)
既要防止滥用,又要避免混淆,审时度势,才能忘却辛劳。(五章)
我前往东山,在高冈上拾取,用心鉴别欣赏,都收录在这《茗笈》之中。(六章)
我本是个憨直之人,坐于草丛观看万物变化。赵州茶的禅意还未领悟,想要挂起瓢勺归隐。(七章)
沧浪之水清澈,却不可用来洗帽缨,现汲现煮,用来为《茶经》作注。(八章)
兰花香气在茶瓯中飘散,灵泉在茶锅中翻滚,只喜欢咏茶,不懂赞颂酒。(九章)
竹林里的雅士,松树下的高僧,汲取甘露般的泉水,礼拜古时的茶圣。(十章)
### 上篇目
第一溯源章
第二得地章
第三乘时章
第四揆制章
第五藏茗章
第六品泉章
第七候火章
第八定汤章
### 下篇目
第九点瀹章
第十辨器章
第十一申忌章
第十二防滥章
第十三戒淆章
第十四相宜章
第十五衡鉴章
第十六玄赏章
### 品茶姓氏
《茶经》,陆羽著,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
《试茶歌》,刘梦得著,字禹锡。
《陆羽点茶图跋》,董逌著。
《茶谱》,蔡襄著,字君谟。
《煮茶泉品》,叶清臣著。
《仙芽传》,苏虞著。
《东溪试茶录》,宋子安著。
《鹤林玉露》,罗景纶著,字大经。
《茶寮记》,陆树声著,字与吉。
《煎茶七类》,同上(也是陆树声著)。
《煮泉小品》,田艺蘅著,字子艺。
《类林》,焦竑著,字弱侯。
《茶录》,张源著,字伯渊。
《茶疏》,许次纾著,字然明。
《罗岕茶记》,熊明遇著。
《茶说》,邢士襄著,字三若。
《茶解》,罗廪著,字高君。
《茶笺》,闻龙著,字隐鳞,初字仲连。
### 上篇赞评
#### 第一溯源章
**赞曰**:世间有这仙芽般的茶,能消除烦恼、化解怨愤,怎能只去品尝它却忘了它的根源呢。
**茶者南方之嘉木**:茶树是南方的优良树木,它的树形像瓜芦,叶子像栀子叶,花像白蔷薇花,果实像棕榈果,花蕊像丁香花蕊,树根像胡桃根。它的名称,一叫茶,二叫槚,三叫蔎,四叫茗,五叫荈。山南地区,以陕州所产的茶为上等,襄州、荆州所产的次之,衡州所产的又次一等,金州、梁州所产的更次。淮南地区,以光州所产的为上等,义阳郡、舒州所产的次之,寿州所产的又次,蕲州、黄州所产的更次。浙西地区,以湖州所产的为上等,常州所产的次之,宣州、睦州、歙州所产的又次,润州、苏州所产的更次。剑南地区,以彭州所产的为上等,绵州、蜀州、邛州所产的次之,雅州、泸州所产的又次,眉州、汉州所产的更次。浙东地区,以越州所产的为上等,明州、婺州所产的次之,台州所产的又次。黔中地区生长的茶有恩州、播州、费州、夷州等地所产,江南地区生长的有鄂州、袁州、吉州等地所产,岭南地区生长的有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所产。那恩州、播州、费州、夷州、鄂州、袁州、吉州、福建、韶州、象州这十一个州所产的茶,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但往往能得到,味道也非常好。(陆羽《茶经》)
按唐代时的产茶地区,仅仅如陆羽所列举的那样,然而如今的虎丘、岕茶、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宕、武夷、灵山、大盘、日铸、朱溪等众多名茶,在当时都没有提及,由此可知灵秀的茶树到处都有,只是培植得不好,或者采摘、制作方法不当罢了。(罗廪《茶解》)
吴楚两地的山谷之间,气候清爽,土地灵秀,草木茁壮挺拔,大多孕育出品质优良的茶。大概来说,比武夷茶更好的是白乳茶,在吴兴地区品质最佳的是紫笋茶。产于大禹墓穴所在地的茶凭借天章之名而显扬,在钱塘一带繁茂生长的茶以径山茶最为珍稀,至于庐山的岩石间、衡山的山脚下,雅山在无宣地区出名,蒙顶茶在岷蜀一带流传,它们各有特色,相互比较各有优劣,实在是繁多复杂。(叶清臣《煮茶泉品》)
唐代人最先推崇阳羡茶,宋代人最看重建州茶。到如今的贡茶,这两地的依然数量最多,不过阳羡茶如今只是徒有其名了,建州茶也并非上品,只有武夷的雨前茶是最好的。近来人们所崇尚的,是长兴的罗岕茶,怀疑它就是古代顾渚紫笋茶。然而罗岕茶原本有好几处产地,现在只有洞山产的是最佳的。姚伯道说:明月之峡,那里有好茶,韵味情致清幽高远,滋味甘甜芳香,称得上是仙品,在顾渚那个地方,也有好的茶叶,现在只是用“水口茶”来称呼它,和罗岕茶完全不同了。像歙县的松萝茶,吴地的虎丘茶,杭州的龙井茶,都可以和罗岕茶相媲美。郭次甫极为称赞黄山茶,黄山也在歙县境内,然而和松萝茶相比差得远了。过去人们很看重天池茶,不过喝多了天池茶,会让人肚子胀满。浙江所产的茶,还有雁宕、大盘、金华、日铸等地的茶,都和武夷茶不相上下。钱塘的众多山峦,产茶数量很多,南山产的茶都很好,北山的稍差一些。武夷之外,泉州的清源茶,如果有好的制茶师傅制作,也可以和武夷茶相媲美。可惜大多制作得焦枯了,让人很是失望。楚地所产的叫宝庆茶,滇地所产的叫五华茶,这些都是名声很响亮的,比雁宕茶还要好。其他名山所产的茶,应该不止这些,或许是我还不知道,或许是名声还没传开,所以就不加以论述了。(许次纾《茶疏》)
**评曰**:过去人们把陆羽饮茶之事,比作后稷种植谷物,确实如此啊。等到看了韩翃的《谢赐茶启》中说:“吴主以礼贤下士为风尚,才听说有设置茶的做法,晋人喜爱宾客,才有分茶的雅事。”由此可知,开创饮茶之风的功劳,虽然不是从陆羽开始的,但制茶的方法自成体系,到陆羽这里才完备了。此后名山上产出的灵秀茶树渐渐增多,人工制茶的技巧也越发精妙,好茶的名声日益显著,都把陆羽的做法当作准则,所以说陆羽可称得上是开山鼻祖了。那蔡襄等人就是传承其衣钵的人了。
#### 第二得地章
**赞曰**:光彩闪耀的灵秀茶树,扎根在高高的山冈上,吸纳清风、饮吮露水,背阴而面向阳光生长。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生长在山上的茶树,长在岩石缝隙间的是上等,长在有碎石的土壤中的是中等,长在黄土里的是下等。野生的茶树品质好,人工种植的次之,生长在阴山坡谷的茶树,不值得采摘。(《茶经》)
产茶的地方,山的西面比东面好,庙后山朝向西方,所以向来被认为是好的,不过总体还是不如洞山朝南的地方,因为那里能充分接受阳光阳气,所产的茶被称作仙品。(熊明遇《岕山茶记》)
茶地朝南为好,朝向阴面的就差,所以在同一座山中,茶叶品质好坏相差很大。(《茶解》)
茶树如果生长在平地上,受到的土气多,所以茶叶质地就浑浊。而好茶产于高山之上,浑身散发着清风、露水的清虚之气,所以值得推崇。(《岕茶记》)
茶树固然不适合和不好的树木混杂种植,像桂树、梅树、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等和茶树间隔种植,就足以遮蔽霜雪、掩映秋阳了。茶树下面可以种植芳兰、幽菊等散发清香的植物。那些气味浓郁的东西,最忌讳像菜畦那样紧挨着茶树,不然难免会有气味渗透进去,破坏了茶叶的清纯品质。(《茶解》)
**评曰**:贫瘠土地上的百姓瘦弱,肥沃土地上的百姓健壮,城市里的百姓喧嚣浮躁,而山里的百姓质朴却见识浅陋,住在晋国的人牙齿发黄,处在齐国的人脖子生瘤。人都是如此,何况是茶呢。
#### 第三乘时章
**赞曰**:把握时机,不早不晚,小人借此攀附,君子依靠它来成就雅事。
**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像笋一样的茶树,生长在肥沃的岩石间,长到四五寸高,如同薇蕨刚开始抽芽的时候,要在带着露水时采摘。像芽一样的茶树,生长在草丛之上,有长三枝、四枝、五枝的情况,要挑选其中枝叶挺拔的采摘。(《茶经》)
清明时节太早,立夏又太迟,谷雨前后,这个时间刚刚好。如果愿意再推迟一两天,等茶叶生长得更饱满,香气会更加浓郁,也更容易收藏。(《茶疏》)
茶以刚在谷雨前出来的为好,只有罗岕茶是立夏时才开园采摘,吴地的人很看重它,它的梗粗叶厚,有箬叶的气味。还是在立夏前六七日,像雀舌一样的为佳,只是最不容易得到。(《岕茶记》)
罗岕茶不到立夏前是不采摘的,初次采摘的时候,叫做开园。从立夏开始采摘的,叫做春茶。那个地方气候稍冷,所以必须等到立夏,这又不能因为采摘时间迟就认为不好。以前没有在秋天采摘茶叶的,近来才有了。在秋季的七、八月,再采摘一次,叫做早春茶。它的品质很不错,不要嫌弃它稍微单薄一些。其他地方的人为了牟利,大多采摘梅茶。因为是在梅雨时节采摘的,所以叫梅茶。梅茶味道苦涩,而且会影响秋茶的采摘,品质好的产茶地要避免这样做。(《茶疏》)
在没有云雾、带着露水的时候采摘,是最好的时机;天气晴朗温和的时候采摘,是次一等的时机;连续下雨、天气阴沉的时候,就不知道能不能采摘了。(邢士襄《茶说》)
**评曰**:陆羽可称得上是制茶的圣人呀。《茶经》一出现,那么千年来,茶叶采摘制作的时节,就没有人能够违背它所规定的时间去随意更改了。罗廪说,了解得深入,鉴别就精准,喜好得强烈,制作就用心,这可以说是对陆羽功绩的进一步彰显了。
#### 第四揆制章
**赞曰**:你制作你炮制,有变化有规矩,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让人信赖你。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天的时候采摘,然后蒸制,接着捣碎,拍成饼状,再进行烘焙,穿成串,密封好,这样茶就制成了。(《茶经》)
截断茶叶要用指甲而不用手指,用指甲能快速截断且不会使茶叶变软,用手指的话容易让茶叶沾湿,还容易损坏茶叶。(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茶叶刚采摘下来时,香气还没有散发出来,必须借助火力来激发香气。然而茶叶不耐折腾,炒制时间不宜过长。一次放入锅中太多,手的力气就很难均匀,在锅中时间久了,炒过头了香气就散失了。炒茶用的锅,最忌讳用新的铁锅,必须预先准备一口锅,不要另作他用。有一种说法是经常用来煮饭的锅最好,这样既没有铁腥味也没有油脂腻味。炒茶用的柴,只能用树枝,不能用树干和树叶,用树干火力太猛,用树叶则容易起火焰且容易熄灭。锅一定要打磨洗净,光洁明亮,现摘现炒,一口锅一次只用四两茶叶,先用文火炒软,接着加武火催熟。用手戴上木指套,快速翻炒,以炒到半熟为标准。稍微等香气散发出来,就是合适的时机了。(《茶疏》)
茶叶刚采摘的时候,必须挑拣去掉枝梗和老叶,只选取嫩叶,又要去掉叶尖和叶柄,担心它们容易烧焦,这是松萝茶的炒制方法。炒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在旁边扇风,用来驱散热气,不然的话茶叶颜色会变黄,香味也会减弱。这是我亲自试验过的,扇风的茶叶颜色翠绿,不扇风的就发黄。炒好起锅的时候,放在大的磁盘中,仍然要赶紧扇风让热气稍微退去,再用手重重地揉搓,然后再散开放入锅中,用文火炒干后放入焙笼中烘焙。因为经过揉搓,茶叶的汁液就会浮到表面,冲泡的时候香味就容易散发出来。田艺蘅认为生晒不炒不揉的茶叶是最好的,不过我也没试过。(闻龙《茶笺》)
火太猛香气虽清但茶叶容易焦,锅太凉茶叶的神韵就出不来,火太猛会炒焦,柴太稀疏茶叶就失了翠绿之色,炒制时间长了就会过熟,起锅太快又会火候不够,炒过头了就会发黄,火候不够就会发黑。带有白点的倒没什么大碍,没有焦斑的是最好的。(张源《茶录》)
《茶经》记载:烘焙茶叶的地方,要在地上挖深二尺,宽一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在上面筑起矮墙,高二尺,用泥涂抹好。用木头在焙坑上搭建架子,编两层木头,高一尺,用来烘焙茶叶。茶叶烘到半干的时候放到下层架子上,全干了就放到上层架子上。我认为现在的人不必完全按照这个方法。我曾经搭建过一个烘焙室,高度不超过八尺,长宽都不到一丈,长宽一样,四周及顶部都用绵纸密密地糊好,没有一点缝隙。在里面放置三四个火缸,把新的竹筛放在缸内,预先洗净一片新的麻布垫在下面,把炒好的茶叶散放在筛子上,关上门进行烘焙,上面不要覆盖东西。因为茶叶还含有水分,一覆盖就会气闷发黄。必须烘焙两三个时辰,等到水汽都散尽了,然后用竹箕覆盖,烘焙到极干后从缸里取出,等冷却后放入容器中。收藏之后再次烘焙,也用这个方法,这样茶叶的色泽、香气和味道就不会有太大的减损。(《茶笺》)
茶叶的精妙之处在于开始制作时的精细,收藏得法,冲泡得当。茶叶品质的优劣在炒制这一环节就决定了,茶汤的清浊和最后烘焙的火候有关。(《茶录》)
各种名茶的制作方法大多采用炒的方式,只有罗岕茶适合用蒸后烘焙的方法,它的味道醇厚、韵味悠长,世人竞相珍视它。就算是顾渚、阳羡这些离洞山很近的地方,也不再仿照这种方法了。想来这种方法只适合罗岕茶,不能推广到其他茶叶上,不过《茶经》已经记载了蒸、焙的方法,可见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了。(《茶笺》)
**评曰**:一定要让茶叶色泽完好,那就必须用扇风的方法,一定要保全茶叶的香味,那就应当及时烘焙炒制。这是评判茶叶好坏的标准,也是传承制茶工艺的关键所在。
#### 第五藏茗章
**赞曰**:茶容易发生变化,要处处小心防范,就像呵护婴儿一样,怎么能做不好呢。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用木头做框架,用竹子编织,再用纸糊起来,里面有隔层,上面有盖子,下面有底座,旁边有一扇门可以掩上。在中间放置一个容器,用来存放炭火,让它微微发热。江南梅雨季节的时候,就用火来烘烤。(《茶经》)
收藏茶叶适合用箬叶,要避开香药,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忌讳寒冷潮湿。收藏的时候,先用青箬叶,用竹丝编织好,放在茶罂的四周,把烘焙好的茶叶等冷却后放入容器中。用生炭火煅烧过后,在烈日下暴晒让火熄灭,然后随意插在茶叶当中,密封好茶罂的口子,用新砖覆盖,放置在地势高、干燥且靠近人的地方。梅雨天气的时候,千万不要打开覆盖物。必须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取出少量茶叶另外存放在小瓶子里,空缺的地方,就用箬叶填满,像原来一样密封好,这样才能长久保存。或者在夏至之后烘焙一次,或者在秋分之后再烘焙一次。(《岕茶记》)
千万不要靠近风口和火源,靠近风口茶叶容易变冷,靠近火源茶叶会先变黄。(《茶录》)凡是用来贮存茶叶的容器,要始终只用来贮存茶叶,不能挪作他用。(《茶解》)
吴地的人极为看重罗岕茶,往往用黄黑的箬叶夹杂在里面,这是很不妥当的事。我每次收藏茶叶,必定让仆人进山,采来竹箭箬叶,擦拭干净烘干,围护在茶罂的四周,一半剪碎,拌入茶叶当中,经过一年打开查看,茶叶依然青翠如新。(《茶笺》)
放置茶叶的地方,必须是平常坐卧的地方,靠近人的气息,就能保持常温不会寒冷。必须放在木板房里,不适合放在土屋里。木板房干燥,土屋则会潮湿闷热。而且要通风良好,不要放在偏僻隐蔽的地方,不然更容易潮湿闷热。(《茶录》)
**评曰**:罗廪谈论茶和酒这两件事,到现在都可以称得上精妙绝伦,前无古人。这只能和深知其中门道的人说呀。茶和酒是超越前代的稀有的精品,罗廪说出了前人没有说出的精妙见解。我尤其诧异的是谈论名酒的人占了十分之九,而能静下心来谈论好茶的人只有十分之一。
#### 第六品泉章
**赞曰**:仁人智者喜爱山水,从中获得深深的乐趣,斟上清澈的泉水,来涤荡烦闷的心怀。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用的水,山水是最好的,江水次之,井水是最次的。山水要选择从石缝间流出的、在石池中缓缓流动的泉水为上,那种瀑布飞泻、水流湍急的水不要饮用,喝了会让人得颈椎病。还有很多在山谷中分流的水,积聚沉淀不流动,从夏天到霜降之前,可能有潜伏的龙在其中积蓄毒气,饮用的人可以挖开缺口,让水流走,把不好的水排掉,然后再舀取新流出的涓涓泉水饮用。江水要选取离人居住地方远的。(《茶经》)
山能宣发地气来滋养万物,地气宣畅那水脉就长。所以说山水是最好的,泉水不难做到清澈,难的是寒凉。那种水流湍急而清澈、在幽深阴寒之处积聚的水,也不是好的水品。(田艺蘅《煮泉小品》)
江是公共的,众多的水流汇聚到里面。水汇聚在一起味道就混杂了。所以说江水是次一等的。选取江水要选离人远的,因为离人远的江水就澄澈幽深,没有荡漾浑浊的情况。(《小品》)
我年少时得到温氏所写的《茶说》,曾经看到里面记载的泉水名目有二十种。后来向西走到巴峡,经过虾蟆窟,在北边的芜城休息时,汲取了蜀冈的井水。向东游览故都时,舀取了扬子江的水,留在丹阳时,品尝了观音泉的水。路过无锡时,饮用了惠山水,各种茶品交错,各种好水都用过,煮茶品饮,无不令人心情舒畅,消除病痛,解除酒意,去除心中的鄙陋吝啬,让心神清明、恢复元气。确实啊,万物各得其所,气味相投,隐士的高雅情趣,前代贤人的精妙品鉴,真是让人难以企及呀。(《煮茶泉品》)
山顶的泉水清澈且质地轻,山下的泉水清澈但质地重。石头中的泉水清澈甘甜,沙中的泉水清澈清冽。土中的泉水清澈发白,流经黄石的泉水是好的,从青石上泻出的泉水就没什么用了。流动的水比静止的水好,背阴处的水比向阳处的水好。(《茶录》)
山厚实的,泉水也厚实,山奇特的,泉水也奇特,山清澈的,泉水也清澈,山幽静的,泉水也幽静。这些都是好的泉水。不厚实的就淡薄,不奇特的就呆滞,不清澈的就浑浊,不幽静的就喧闹。这样的水肯定没什么用了。(《小品》)
泉水如果不甘甜,就会损害茶的味道,前代论述水品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蔡襄《茶谱》)
我的家乡四周都是山,泉水到处都有。然而都是味道淡薄不甘甜,只有叫做它泉的泉水,它出自四明,潺潺流淌经过众多山洞,像大阑、小皎等有名的山峦,溪流曲折回环,幽深的山涧众多,沿着河岸蔓延流淌,日夜不停。唐代鄞县县令王元伟,修筑了它山埭,用来分注江河。从山洞到埭,不少于三、五百里,水色蔚蓝,白色的沙子、石头,清澈见底,清寒甘滑,在郡中是最好的。我惭愧自己不能以船为家,在那里安度晚年。每次去到那里,常常一待就是十天,流连忘返,带着茶叶去烹煮,那滋味特别鲜美。实在是泉水当中最好的,茶汤里最美味的呀。因为地处海边偏僻之地,地图方志都遗漏了它。所以张又新的记载里没听说过,陆羽也没去舀取过,于是就没办法和谷帘泉等名泉相提并论了,就好像那些隐居避世的高洁之人,隐匿踪迹,正直之士逃避名声在尘世之外,也只能长久寄托在少有人知的境地了。(《茶笺》)
山泉如果距离远,可以用竹子接引过来,用奇特的石头承接,贮存在干净的水缸里,那流水声琮琮作响,很是悦耳。移动水的时候取些石子,虽然能涵养水的味道,也可以起到澄清水质的作用。(《小品》)
甘甜的泉水现汲现用是最好的。乡下的房子在城里,哪能那么容易得到好泉水呢,所以应该多汲一些贮存在大瓮里。但忌讳用新的容器,因为新容器火气未退,容易让水变质,也容易生虫子。用久了的容器就比较好,而且最忌讳用来盛装别的东西。水的性质忌讳和木材接触,尤其是松杉这类木材,用木桶来贮水,危害更大,所以用瓶子来装水是比较好的选择。(《茶疏》)
烹茶必须用甘泉,其次是梅雨季节的水,梅雨像膏脂一样,万物靠它滋养,它的味道特别甘甜。梅雨季节过后的水就不好喝了,用大瓮装满水,投入一块伏龙肝(就是灶中心的干土),趁热投入。(《茶解》)
烹茶的时候,水的作用占六成,没有泉水就用天上降下的水,秋雨是最好的,梅雨次之。秋雨清冽发白,梅雨醇厚发白。雪水是五谷的精华,颜色却不能发白。养水的时候要在瓮里放置石子,不仅对水有好处,而且看着那白色的石子、清澈的泉水,那种意境也很美妙。(《岕茶记》)
贮水的瓮要放置在阴凉的庭院里,用纱帛覆盖,让它承接星光露水,这样水的精华就不会散失,灵气能够常存。假如用木石之类的东西压着,用纸箬密封,放在太阳下暴晒,那么外面会损耗它的神韵,里面会闭塞它的气息,水的灵气就被破坏了。(《茶解》)
**评曰**:《茶记》里说养水要在瓮里放置石子,不仅对水有好处,而且看着那白色的石子、清澈的泉水,那种意境也很美妙。那石子必须选取在水中、里外晶莹透彻的才好。白得像切开的脂肪,红得像鸡冠,蓝得像螺黛,黄得像蒸熟的栗子,黑得像黑漆,有着五彩的花纹,在瓮中相互辉映,在旁边徘徊欣赏,让人应接不暇,不只是对水有好处,也能让人心情愉悦。
#### 第七候火章
**赞曰**:君子观察火候,有要点有顺序,能否得心应手,全在于操作的人。
**其火用炭,曾经燔炙为脂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煮茶用的火要用木炭,那些曾经被烤过沾染上油脂的,以及有油脂的木材、破败的器具都不能用,古人能分辨出用有劳味的柴火烧煮的味道,确实如此啊。(《茶经》)
火一定要用质地坚硬的木炭为最好,不过如果木炭的木质特性没有完全烧尽,还有多余的烟,一旦烟气进到汤里,那这汤就没法用了。所以要先把木炭烧红,去除烟焰,并且利用它猛烈的火力,这样水才容易沸腾。烧红之后,再把煮水器放上去,还要赶紧扇风,扇得越快越好,千万不能停手。要是停过的汤,宁可倒掉重新煮。(《茶疏》)
炉火通红的时候,才能把茶锅放上去。扇风的时候动作要轻要快,等到听到水有声音了,就可以稍微加重力度、加快速度扇风,这就是文武火交替的时候了。如果火候太文了,水的性质就会过于柔和,水太柔就会压制茶的特性;火候太武了,火的性质就太猛烈,火太猛就会让茶被水的特性所制约。都不能达到中和的状态,这不是茶家所追求的要点。(《茶录》)
**评曰**:苏虞的《仙芽传》记载了十六种汤的情况,说调制茶汤关键在于汤的好坏,而汤最忌讳有烟。点燃一根柴,浓烟布满屋子,哪还有好的汤呢,又哪有好的茶呢。这可以说是很正确的论断。田艺蘅认为用松实、松枝生火很雅致,这只是一时兴起说的话,却不知道这和茶理是大相违背的。
#### 第八定汤章
**赞曰**:评定茶的好坏,要看煮水的火候,谁能把握好这个标准呢,那得是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高雅之人呀。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水烧开的时候,像鱼眼睛一样大小的气泡,微微有声响,这是第一沸;边缘像涌泉一样连续冒出珍珠般的气泡,这是第二沸;水面翻腾像波浪一样,这是第三沸;到这之后水就老了,不能用来泡茶了。凡是舀取茶汤放在各个碗里,要让泡沫均匀分布。泡沫,就是汤的精华所在。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轻盈细小的叫华,就像枣花轻轻地漂浮在圆形的水池上,又好像回潭曲渚中刚刚生出的青萍,还如同晴天里爽朗的天空中,有浮云像鱼鳞一样排列。那沫,就像绿色的铜钱漂浮在渭水上,又好像菊花落在酒杯之中。饽呢,是用茶渣煮出来的,等到沸腾的时候就会有层层叠叠的泡沫,白白的像堆积的雪一样。(《茶经》)
水倒入锅中就要赶紧煮,听到有松涛一样的声音就把锅盖去掉,以此来判断水的老嫩程度。在出现像螃蟹眼睛一样的小气泡之后,水开始有微微的波涛涌动,这个时候就是合适的状态。要是水像大浪翻滚、鼎沸不止,然后很快又没了声音,那就表示水已经煮过头了。过时的老汤绝对不能用来泡茶了。(《茶疏》)
水沸腾得快,泡出的茶就鲜嫩、风味飘逸,沸腾得慢,泡出的茶就会变得老熟、昏钝。(《茶疏》)
汤有三种主要的辨别方法,一是看形状辨别,二是听声音辨别,三是看水汽辨别。形状是内在的辨别,声音是外在的辨别,水汽是快速的辨别。比如出现虾眼、蟹眼、鱼目连珠这样的情况,都是水还没烧开的状态。一直到水像波浪翻腾、水汽完全消散,才是水烧开的成熟状态。比如刚开始有声音,声音变化,声音变大,声音嘈杂,这些都是水没烧开的状态。一直到没有声音了,才是水烧开的成熟状态。比如水汽一缕、两缕、三缕,以及水汽凌乱不分、氤氲缭绕,这些都是水没烧开的状态。一直到水汽笔直冲上去,才是水烧开的成熟状态。蔡襄因为古人制茶是把茶叶碾碎、磨成饼,所以看到水开了,茶的神韵就能散发出来,这是用嫩汤而不用老汤的情况。现在制茶的时候,不需要用罗筛碾碎,茶叶保持完整的形态,那汤就必须要烧开了,茶叶的神韵才能散发出来。(《茶录》)
我的朋友李南金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的状态作为煮水的节点,然而近世人们煮茶很少用鼎镬了,大多用瓶来煮水,难以像以前那样观察水的状态,所以应当通过声音来辨别一沸、二沸、三沸的节点。又因为陆羽的方法,是还没把茶放到茶镬里,所以认为第二沸是合适的程度,而现在是用烧开的汤来冲泡茶瓯里的茶,那么应当在水接近三沸但还没完全三沸的时候是合适的程度,所以要通过声音来辨别。
诗中说:“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这种说法固然已经很精妙了。然而煮茶的方法,汤是要嫩一点而不要太老,因为汤嫩的话茶味就甘甜,汤老了就会过于苦涩了。如果听到像松风涧水一样的声音就马上冲泡茶,那岂不是太老太苦了吗?只有把瓶从火上移开,稍微等水停止沸腾了,再去冲泡茶,这样汤的程度才适中,茶味也才甘甜,这是李南金没有讲到的地方。所以我补写了一首诗:“松风桂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瓶春雪胜醍醐。”(罗大经《鹤林玉露》)
李南金认为,应当在接近三沸但还没到三沸的时候是合适的程度,这真是有品鉴能力的行家说的话。而罗大经担心汤太老,想在听到松风涧水般声音后把瓶从火上移开,稍微等水停止沸腾了再去冲泡茶,这话也不太准确。殊不知,汤既然已经老了,就算移开火又有什么用呢。(《茶解》)
**评曰**:《茶经》判定汤的程度,认为三沸的时候合适,看重当时的状态;《茶录》判定水沸的情况,通过三种辨别方法,忌讳水没烧开的状态。汤贵在适中,没烧开和烧过头的情况,都是要舍弃的。原本和茶叶是做成饼状还是散状并没有关系。现在懂行的人推崇汤要嫩,《茶录》看重汤要老,这不是和实际情况相差太大了吗?罗大经的说法,又和这两家不同了。罗廪针对这些说法进行了辨析,现在姑且把这些说法都留存下来。
### 下篇赞评
#### 第九点瀹章
**赞曰**:伊尹创制羹汤,陆羽制作茶叶,上天恩赐甘露,来润泽这仙芽般的好茶。
**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还没去打水的时候,就要先把茶具准备好,茶具一定要洁净、干燥,敞开口放着等待使用。冲泡的时候茶壶盖子要仰着放置在瓷盂里,不要盖在案桌上。因为案桌上的漆味、食物的气味,都会破坏茶叶的味道。(《茶疏》)
**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茶注适宜用小一点的,不宜太大。小的话香气就能聚拢弥漫,大了香气就容易散失。如果是自己独自品茶,那就越小越好。能容纳半升水的茶注,量取五分的茶叶就可以了,其余的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来增减。(《茶疏》)
**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投茶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先放茶叶后倒水叫做下投;水倒到一半的时候放入茶叶,然后再把水加满,叫做中投;先倒水后放茶叶,叫做上投。春秋季节适合用中投的方法,夏天适合用上投的方法,冬天适合用下投的方法。(《茶录》)
**握茶手中,俟汤入壶,随手投茶,定其浮沉**:先把茶叶握在手里,等水倒入壶中后,随手把茶叶投入壶内,然后用盖子盖好,以此来确定茶叶的浮沉状态。然后把壶里的茶汤满满地倒入盂内,接着重新倒入壶中,这样做是为了让茶香韵味更好地散发出来,同时让茶汤的色泽不会沉滞。再经过三次呼吸的时间,来稳定茶汤的浮薄状态。之后就可以把茶汤倒出来供客人饮用了。这样的茶汤如乳般鲜嫩清滑,香气馥郁扑鼻,生病的人喝了能感觉病情减轻,疲惫的人喝了会精神清爽。(《茶疏》)
**瀹不宜早饮,不宜迟啜**:冲泡好的茶不宜过早饮用,也不宜太晚饮用。过早饮用的话茶的韵味还没散发出来,饮用太晚的话那美妙的香气就消散了。(《茶录》)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巡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一壶茶,只适合喝两轮。第一轮味道鲜美,第二轮就变得甘醇了,到第三轮的时候味道就差不多没了。我曾经和客人开玩笑讨论品茶的阶段,把第一轮比作是身姿袅袅的十三四岁的少女,第二轮比作是刚刚破瓜年纪(十六岁)的碧玉年华的女子,第三轮之后,就好比是绿叶成荫、青春不再了。所以茶注要用小的,小的话两轮就喝完了,宁可让剩余的香气还留在茶叶里,还能在饭后用来漱口,也不要随意丢弃。(《茶疏》)
**终南僧亮公从天池来,饷余佳茗,授余烹点法甚细**:终南山的亮公和尚从天池过来,送给我上好的茶叶,还传授给我很细致的烹茶点茶的方法。我曾经向阳羡的一位士人学习过,大多是先讲究火候,再留意汤的状态,像所谓的蟹眼、鱼目,观察泡沫的浮沉等,方法都差不多,然而这位和尚所烹煮冲泡的茶,味道极其鲜美,茶汤表面像乳一样却不会发黑,他是真正领悟到了那种清净高雅韵味的人。总之,这品茶的意趣,不是那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人,是不容易领略到的。我正想要避开世俗,有高雅的心意想要栖身禅境,哪知道会不会因为这茶事而领悟到赵州和尚那种禅茶一味的境界呢。(陆树声《茶寮记》)
**评曰**:凡事都可以委托别人去做,只要督促别人做好就行。唯有煮茶这件事必须要亲自去操劳,如果煮茶却不亲自去做,还想要茶汤的品质好,那是不可能的。
#### 第十辨器章
**赞曰**:品行端正在于人,器具精良在于物,不要因为不洁净,坏了这品茶的雅事。
**鍑音釜,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莱州以石,瓷与石皆雅器也**:鍑(音同釜),是用生铁制成的,洪州用瓷来做,莱州用石头来做,瓷和石做的都是很雅致的器具。不过它们质地不够坚实,很难长久使用。用银来做是最洁净的,只是有点过于奢华了。雅致是很雅致,洁净也很洁净,如果要经常使用的话,最终还是用铁制的比较合适。(《茶经》)
**山林隐逸,水铫用银尚不易得,何况鍑乎**:对于山林间的隐士来说,用水铫(煮水的器具)用银制的都不容易得到,更何况是鍑呢。如果要经常使用的话,最终还是用铁制的比较合适。(《茶笺》)
**贵欠金银,贱恶铜铁则磁瓶有足取焉**:看重金银,嫌弃铜铁的话,那么瓷瓶就有可取之处了。对于幽居的雅士来说,从色泽品质方面来看尤其合适,不过千万不要和那些炫耀珍宝、卖弄财富的人说这些。(苏虞《仙芽传》)
**金乃水母,锡备刚柔**:金是水之母,锡兼具刚柔的特性,用它们制成的锅煮水,味道不会咸涩,是做锅最好的材质。制锅的时候中间一定要穿孔,让火气能够透过,水沸腾得快,煮出的茶汤就鲜嫩而风味飘逸,沸腾得慢,茶汤就会变得老熟、昏钝,还会带有不好的汤气。(《茶录》)
**茶壶往时尚龚春,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所重,盖是粗砂,正取砂无土气耳**:以前人们推崇龚春制作的茶壶,近来时大彬制作的茶壶,很受当时人的重视,因为它们都是用粗砂制作的,正是看中了粗砂没有土气这一点。随手制作,却很是精巧细致,只是烧制的时候必须火力非常足,才能出窑。不过要是火候稍微过了一点,壶就大多会破碎损坏,因此也就越发显得珍贵了。要是火力不够的话,就像用生砂注水一样,土气扑鼻,根本没法用。和锡器相比,它还要稍差一些。因为砂的特性会微微渗水,又不用油来处理,香气不容易散发出来,还容易变冷变馊,仅仅只能供把玩罢了。(《茶疏》)
**茶注、茶铫、茶瓯,最宜荡涤燥洁,修事甫毕**:茶注、茶铫、茶瓯这些器具,最适宜保持干燥洁净。每天早晨起来,一定要用沸水来冲洗擦拭,用很熟的黄麻巾向内擦干,放在用竹子编织的架子上,覆盖好放在干燥的地方,烹茶的时候可以随意取用。使用完后,用锅把残留的水擦去,仍旧放回原来的地方。每次茶注里的茶刚倒完,就要马上用竹筷把残留的茶叶去掉,以便下次使用。茶瓯里残留的茶汤,一定要倒掉,等下次再斟茶。要是留存着,就会破坏香气、影响味道。(《茶疏》)
**茶具涤毕,覆于竹架,俟其自干为佳**:茶具清洗完毕后,覆盖在竹架上,等它们自然干燥是比较好的做法。擦拭的巾帕只适宜擦拭器具的外面,千万不要擦拭里面,因为布巾虽然洁净,一旦经过人手,很容易沾染气味,即使器具没干,也没有太大的危害。(《茶笺》)
**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茶瓯以白色的瓷器为最好,蓝色的次之。(《茶录》)
**人必各手一瓯,毋劳传送**:每个人必须各自用一个茶瓯,不要互相传递。喝了两轮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比较好。(《茶疏》)
**茶盒以贮茶,用锡为之,从大坛中分出**:茶盒是用来贮存茶叶的,用锡制成,从大的茶坛中取出一部分茶叶存放在里面。如果用完了就再从大坛里取。(《茶录》)
**茶炉或瓦或竹,大小与汤铫称**:茶炉有的是用瓦做的,有的是用竹做的,大小要和煮水的汤铫相匹配。(《茶解》)
**评曰**:鍑适合用铁制的,茶炉适合用铜制的,瓦和竹做的容易损坏。煮水适合用锡和砂制的器具。茶瓯则只要选取形状圆整、洁净的白瓷就行,不过适宜用小一点的,要是一定要用柴窑、汝窑、宣窑、成窑这些名窑烧制的,那贫穷的读书人哪能置办得起呢。许次纾的这种看法,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迂腐了。
#### 第十一申忌章
**赞曰**:小人行为不端,不戒除腥秽之气,触犯了品茶的忌讳,至今让人感慨。
**采茶制茶,最忌手汗、膻气、口臭、多涕、不洁之人及月信妇人**:采摘茶叶、制作茶叶,最忌讳手上有汗、身上有膻味、有口臭、鼻涕多、不洁净的人以及处于生理期的妇女参与。人要避开酒气,因为茶和酒的特性不相合,所以制茶的人千万不能喝醉。(《茶解》)
**茶性淫,易于染着,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茶的特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很容易沾染其他东西,不管是有腥秽气味还是其他有气味的东西,都不适合靠近它。即使是名贵的香料,也不适合靠近。(《茶解》)
**茶性畏纸,纸于水中成,受水气多**:茶害怕纸,纸在水中制成,吸收的水气多。用纸包裹茶叶一个晚上,茶叶就会染上纸的气味,就算再拿去烘焙,不一会儿又会变湿润了。雁宕山等地的茶叶,首先就有这个毛病。把茶叶用纸帖包装好送去远方,怎么还能保持好品质呢。(《茶疏》)
**吴兴姚叔度言,茶叶多焙一次,则香味随减一次,予验之良然**:吴兴的姚叔度说,茶叶多烘焙一次,香味就会随之减少一次,我经过验证,确实是这样的。不过在刚开始烘焙的时候把茶叶烘得极干燥,多用炭火和箬叶,按照合适的方法密封好,就算梅雨季节连着下很多天雨,也能保持干燥。只是打开坛子频繁取用,就会产生湿润的情况,所以不得不再次烘焙。从四、五月到八月这段时间,尤其要特别小心。九月以后,天气渐渐变凉,就可以不用那么严格了。虽然这样说,但如果能一直不松懈,那就更好了。(《茶笺》)
**不宜用恶木、敝器、铜匙、铜挑、木桶、柴薪、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帨及各色果实香药**:不宜使用不好的木材、破旧的器具、铜制的匙子、铜制的挑子、木桶、柴薪、麸炭、不懂事的粗笨童子、不乖巧的婢女、不干净的巾帨以及各种各样的果实、香料来参与品茶这件事。(《茶录》)
**不宜近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品茶的时候不宜靠近阴暗的房间、厨房、喧闹的街市、小儿啼哭的地方、性情粗野的人、童仆打闹的地方、酷热的斋舍。(《茶疏》)
**评曰**:茶就如同人一样,习惯了好的就会变好,习惯了坏的就会变坏,圣人对于沾染习性的事极为重视,是有原因的。就像墨子看到染丝而悲伤,就是因为丝会受到所染之物的影响呀。
#### 第十二防滥章
**赞曰**:客人有高雅的气质,人像美玉般风姿绰约,不随意泛滥,不随意施舍,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样子。
**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淡,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茶的特性是简约的,不适合大量饮用,不然味道就会变得黯淡,就好像满满一碗茶喝了一半后味道就寡淡了,更何况是大量饮用呢。那些珍贵、鲜美、香气浓郁的茶,喝个两三碗就够了,稍次一点的喝个五碗左右。如果在座的客人有五个人,就上三碗茶,有七个人,就上五碗茶,如果是六个人以下,不用约定具体的碗数,只要少上一碗就行。剩下的那点好茶可以用来补充给没喝够的人。(《茶经》)
**按《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按照《茶经》所说:在水第二沸的时候留下一部分热水贮存起来,用来培育茶汤的精华、补救水沸腾过头的情况,这部分水叫做隽永。五个人就上三碗茶,七个人就上五碗茶,如果遇到六个人,就少上一碗,正好是五个人的量,就上三碗茶,用隽永来补充给没喝够的人,所以不必另外约定碗数了。(《茶笺》)
**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饮茶这件事以客人少为好,客人多了就会喧闹,喧闹了高雅的情趣就没了。独自品茶叫清幽,有三位客人叫胜境,有三四位客人叫有趣味,有五六位客人叫泛滥,有七八位客人叫施舍。(《茶录》)
**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煎茶、烧香,总归是清雅之事,本来不妨亲自去做这些事。不过在和客人谈笑聊天的时候,哪能亲自去做呢,所以最好教两个童子来负责这些事。器具一定要在早晨清洗,手要时常清洗,指甲要清理干净,火要一直保留着,要根据适合饮茶的时间,来决定生火的时机。(《茶疏》)
**三人以上,止爇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三个人以上,只需要烧一个炉子就可以了,要是有五六个人,就应当用两个鼎炉,安排一个童子来帮忙,这样汤的火候才能调节合适。要是让童子兼顾别的事,恐怕就会有差错了。(《茶疏》)
**煮茶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莱**:煮茶来给不懂得品茶的人喝,就好像汲取了甘甜的泉水,却用来浇灌野草一样。就像有的人喝茶一口就喝完了,都没时间去品味味道,这是最俗气的了。(《小品》)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资口腹**:要是用大的器具反复冲泡饮用,满满地倒出来喝,等到放凉了,或者追求浓茶的苦涩味道,这和农夫工匠劳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有什么区别呢,又哪里谈得上品鉴欣赏,哪里能知晓茶的风味呀。(《茶疏》)
**评曰**:饮茶要防止过度随意,这个戒律必须严格遵守,不过要是客人偶然相逢,朋友相聚想要消解烦闷,宾客相聚想要解酒醒脑,那么在高雅品鉴之外,也可以有其他的做法了。这些都是安排在私人场合的事,可不要轻视了这品茶的规矩呀。
#### 第十三戒淆章
**赞曰**:珍贵的水果、有名的花卉,都和茶不是一类,冒昧地告知负责此事的人,应该赶紧摒弃不用。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有九种难处,一是制作,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候,五是用水,六是炙烤,七是研磨成末,八是烹煮,九是饮用。在夜里采摘、阴处烘焙,这不算好的制作方法;通过咀嚼味道、嗅闻香气来鉴别,这不是正确的鉴别方式;有膻味的锅、有腥味的茶瓯,这算不上好的器具;用有油脂的柴、厨房用过的炭,这不是合适的火候;用湍急飞泻的水、积聚的雨水,这不是好的用水;外面熟了里面还是生的,这不是正确的炙烤;有碧绿的粉末、漂浮的灰尘,这不是好的研磨成末;操作艰难、慌乱急促,这不是正确的烹煮;夏天喝茶冬天不喝,这不是好的饮用习惯。(《茶经》)
**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渎间弃水耳**:把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煮上很多遍,或者把茶汤扬起让它变得顺滑,或者煮茶的时候去掉浮沫,这样煮出来的茶就如同沟渠里废弃的水一样,根本算不上是品茶了。(《茶经》)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茶本身有天然的香气,但是向朝廷进贡的茶,会稍微添加一点龙脑香料来增加香气。建安民间品茶的时候,都不会添加香料进去,担心这样会夺走茶原本的香气,如果在烹煮冲泡的时候,又混杂着珍贵的水果、香草等,对茶原本香气的破坏就更严重了,所以这些都不应该用。(《茶谱》)
**夫茶中着料,碗中着果,譬如玉貌加脂,蛾眉着黛,翻累本色**:在茶里添加佐料,在茶碗里放入水果,就好像美丽的容貌涂抹了脂粉,秀美的眉毛画上了青黛,反而损害了原本的本色。(《茶说》)
**评曰**:用花来拌茶,用果来投入茶中,这样的做法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因为一直沿袭下来,似乎需要斟酌一下,不能一概而论地去施行呀。现在约定好了,如果不懂得正确的点茶方法,又缺少花果的供应,那就是吝啬;长久参与品茶高雅之事,却忽视了水的老嫩、火候等关键问题,那就是懈怠。吝啬与懈怠,都是要受到指责的呀。
#### 第十四相宜章
**赞曰**:不管寒冷还是炎热,不管出游还是居家,茶都能陪伴着清醒的我,为您多次举杯品饮。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的作用,它的味道是寒性的,作为饮品最适合那些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感到燥热口渴、心情烦闷、头痛、眼睛干涩、四肢烦躁、全身关节不舒服,稍微喝上四五口茶,它的功效可以和醍醐、甘露相媲美。(《茶经》)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记载,长期饮茶,能让人身体有力、心情愉悦。(《茶经》)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华佗的《食论》中说,长期饮用苦茶对思考有益处。(《茶经》)
**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煎茶不是随意的事,必须是人的品性和茶的格调相契合才行。所以煎茶的方法往往在那些高雅的隐士、超脱尘世的人当中流传,这些人心中有着烟霞泉石般的高雅情趣,有着磊落不凡的胸怀。(陆树声《煎茶七类》)
**茶候,凉台净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品茶的好时候、好环境,是在清凉的台阁、洁净的屋子,有着弯曲的几案、明亮的窗户,或是在僧人的寮房、道士的道观,在松间风里、竹下月下,安静地坐着吟诗,或是清谈读书的时候。(《七类》)
**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在山间的堂屋里夜晚静坐,汲取泉水煮茶,等到水和火相互交融,发出的声音如同松涛阵阵,把茶汤倒入杯中,茶汤表面云光潋滟,这种清幽的意趣,实在是难以和俗人言说呀。(《茶解》)
**凡士人登临山水,必命壶觞,若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豪举耳**:凡是文人雅士登山临水游玩的时候,一定会带上酒壶酒杯,如果把茶碗、熏炉这些东西放在一边不管不顾,那这就只是一种表面的豪放举动罢了。所以出游的时候要特意准备好品茶的行装,带上好的茶叶、有名的香料,虽然放在不同的地方,但茶罂、茶铫、茶瓯、洗茶的器具、巾帕等,再附上装香料的小盒子、小茶炉、香囊、茶匙筷子等都要备好。(《茶疏》)
**评曰**:袁宗道(字纬真)说过清新的话语,茶煮好了,香气清幽,有客人来到门前,令人欣喜,就算鸟儿啼叫、花儿飘落没人欣赏,也自有一种悠然的情致。可以想象那种情致呀。
#### 第十五衡鉴章
**赞曰**:那些只知吃肉的人见识短浅,只吃粗粮的人容易浮躁,而对于茶的色泽、味道、香气、品质,要从这几方面去衡量品鉴,这其中有三种精妙之处。
**茶有千万状,如胡人靴者,蹙缩然;掣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茶的形状有千万种样子,有的像胡人穿的靴子,皱缩着;有的像拉车的牛的胸部,有着褶皱;有的像浮云从山间飘出,卷曲的样子;有的像轻风吹拂水面,水波荡漾的样子。又好像制陶人家的孩子,把陶土用水调和澄清后,呈现出的细腻样子,又好像刚开垦的土地,遇到暴雨后水流经过的那种粗糙样子。这些都是茶的精品所呈现出的形态。还有的像竹子的尖端,枝干坚实,很难进行蒸捣,所以形状就显得粗糙憔悴;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残破败,样子改变了,所以形态显得萎靡憔悴。这些都是品质不好、长得老的茶的样子。阳崖阴林的地方,紫色的茶是上等的,绿色的茶次之,像笋一样的茶是上等的,像芽一样的茶次之,叶子卷曲的是上等的,叶子舒展的次之。(《茶经》)
**茶通仙灵,然有妙理**:茶能和神仙灵异相通,其中有着奇妙的道理。(《茶解序》)
**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品茶的关键归结于色泽、香气、味道,品茶的门道归结于精致、干燥、洁净。(《茶录序》)
**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茶如果色泽浓重、味道浓重、香气浓重,都不是上品。松萝茶香气重,六安茶味道苦而且香气和松萝茶一样重。天池茶也有股野草的气味,龙井茶也是如此,至于云雾茶则色泽重而且味道浓郁了。曾经品尝过虎丘茶,色泽发白,香气如同婴儿身上的奶香,真是精妙绝伦呀。(《岕茶记》)
**茶色白,味甘鲜,香气扑鼻,巧为精品**:茶叶色泽发白,味道甘甜鲜美,香气扑鼻,这样的就是精品。茶中的精品,不管是淡的时候还是浓的时候,刚冲泡出来还是存放很久了,色泽都是白的。味道甘甜、色泽发白,那香气自然就散发出来了,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一个具备了其他的也都会具备。近来有些喜好品茶的人,担心茶的色泽太重,往一壶水里只放几片茶叶,这样味道肯定不足,香气也很淡,最终难免被人笑话是不懂品茶而被水所困了。虽然这样,但还是贵在选择好水。香气方面,兰花的香气是最好的,蚕豆花的香气次之。(《茶解》)
**茶色贵白,然白亦不难**:茶叶的色泽以白色为贵,不过要让色泽发白也不难。只要泉水清澈、茶瓶洁净,茶叶少用水洗,现煮现喝,那色泽自然就白了。然而这样做真正的味道就被压抑了,只是徒有外表好看罢了。要是选取色泽青绿的,那天池、松萝以及罗岕茶中最次等的就是这样,即使是冬天的月色下,那色泽也像苔藓一样,哪算得上精妙呢。不如我所收藏的洞山茶,在谷雨过后五天采摘的,用热水稍微冲泡一下,存放在壶里很长时间,色泽如玉一样。到了冬天就呈现出嫩绿的色泽,味道甘甜、色泽淡雅,韵味清幽、香气醇厚,也有着如同婴儿奶香一样的香气。而且那种如芝兰般的芬芳飘荡,这是虎丘茶所没有的。(《岕茶记》)
**评曰**:熊明遇先生品茶,意趣在言语之外,就如同佛家所说的水中盐味,看似没有却又确实存在,不是对茶有很深领悟的人,肯定说不出这样的话。如今不但能说出这种精妙话语的人找不到,就算是能理解这话的人也找不到呀。
#### 第十六玄赏章
**赞曰**:在谈席上有着高雅的情怀,在吟诗的场合有着超逸的思绪,品鉴欣赏有着风流的格调,这都是山林间的清雅之事。它的色泽是浅黄色的,它的香气轻柔,它的味道先是苦然后回甘,这就是茶呀。(《茶经》)
**《试茶歌》曰,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刘禹锡的《试茶歌》说,木兰上坠落的露水香气很轻微,瑶草映照在水波上的色泽也比不上茶的色泽呀。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想要知道那如花朵般的茶汤清冷的味道,必须是那些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人呀。
**饮泉觉爽,啜茗忘喧,谓非膏粱纨袴可语**:饮用泉水觉得清爽,品茶能让人忘却喧嚣,这可不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能够理解的。所以喜爱撰写《煮泉小品》,和那些寄情山水的人一起探讨交流呀。(《小品》)
**茶侣、翰卿、墨客、缁衣、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中超轶味世者**:品茶的伴侣,是那些文人墨客、僧人道士、闲适的老人、闲散的人,或者是那些身处高位却超脱世俗的人。(《七类》)
**茶如佳人,此论甚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把茶比作佳人,这个说法很精妙,不过恐怕不太适合山林间的意境呀。就像苏轼的诗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就是这样呀。要是想让这个说法契合山林间的意境,那茶应当如同毛女、麻姑一样,有着自然的仙风道骨,不沾染世俗的烟火气息。要是像那些有着桃花般面容、柳树般细腰的艳丽形象,那就应该赶紧摒弃在那华丽的帷帐之中,不要让它们玷污了我们山林间的清泉怪石呀。(《小品》)
**竟陵大师积公嗜茶,非羽供事不乡口**:竟陵的大师积公特别喜欢喝茶,不是陆羽侍奉煮茶,他都不肯喝。陆羽外出在江湖上漂泊了四五年,积公就再也没尝到满意的茶味了。唐代宗听说了这件事,把陆羽召入宫中做供奉,命令擅长煮茶的宫人煮茶送给积公品尝,积公喝了一口就放下了。皇帝怀疑他是假装的,私下里去拜访陆羽,把他召进宫来。第二天,赏赐积公斋饭,暗中命令陆羽煮茶。积公捧着茶瓯,脸上满是喜悦的神色,一边欣赏一边品尝,说:“这茶好像是陆羽煮的呀。”皇帝因此感叹积公对茶的品鉴能力,让陆羽出来和积公相见。(董逌《跋陆羽点茶图》)
**建安能仁院,有茶生石缝间**:建安的能仁院里,有茶树生长在石头缝之间。僧人采摘制作后得到八饼茶,叫做石岩白。僧人把四饼送给蔡襄,把另外四饼派人送到京城,送给王禹玉。过了一年多,蔡襄被召回京城,去拜访王禹玉。王禹玉让子弟从茶箱里挑选精品茶叶,送给蔡襄品尝。蔡襄拿着茶杯还没尝就说:“这茶很像能仁院的石岩白呀,您是从哪里得到的呢?”王禹玉不相信,找来帖子验证,这才信服了。(《类林》)
**东坡云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苏东坡说蔡襄特别喜欢茶,年老生病后不能喝茶了,每天还是煮茶来赏玩,这可以让来访的人一笑呀。谁知道千年之后有和他同样情况的人呢。我曾经写过诗说:“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去烹而玩之者几希矣。”因为想起老朋友周文甫,从年少到年老,茶碗、熏炉一直都在身边,从来没有荒废过。他每天喝茶都有固定的时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黄昏,一天要喝六次,要是有客人来了烹茶招待还不算在内。他活到八十五岁,无疾而终。不是前世种下的清福,哪能一辈子安享这样的生活呀。看着那些喜欢茶却不能喝的人,觉得他们所得到的也已经很多了呀。他曾经收藏了一个龚春壶,经常把玩珍惜,就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用的时间久了,外面看起来像紫玉,里面像碧云,真是一件奇物呀,后来用它陪葬了。(《茶笺》)
**评曰**:人们谈论茶叶的香气,却不知道茶花的香气。我往年经过朋友在大雷山的住处,正好赶上茶花开放,童子摘了一些来供观赏。那清幽的香气,非常宜人,可惜不是能放在茶瓯里用来品饮的东西呀。于是我写《瓶史》的时候,把茶花列为每月应插的花卉,作为书房里的清雅玩物。而高濂的《盆史》也记载了茶花,用来增添我们品茶时的高雅意趣。昨天有朋友从山里来,说起茶花可以用来点茶,很有风情韵味,只是还没试过罢了。暂且把这个说法留存下来,和那些喜好品茶的人一起探讨验证一下。
### 外舅屠汉翁,经年著书种种,皆脍炙人口。大远不佞无能更位也。其《茗笈》所汇,若采制、点瀹、品泉、定汤、藏茗、辨器之类,式之可享清供,读之可悟玄赏矣。请归杀青,庶展牍间不待躬执而肘腋风生,齿颊荐爽,觉眠云跂石人,相与晤言。馆甥范大远记。
### 品藻
#### 品一
**王嗣奭**:过去的人精通茶事,会亲自去做采摘、制作、收藏、冲泡、寻找泉水这些事,必定要亲自料理。要是能有家里洁净谨慎的童子专门负责这些事,那也可以。我家人口众多,没办法满足大家贪吃的需求,那些仆人也只是负责烧水砍柴之类的事。我虽然喜欢茶,但是要做得精细就没时间了,偶尔得到好的茶叶,可泉水又是中下等的,火候也常常掌握不好。就算是好的茶叶和品质差的茶叶放在一起,我贫穷也不值得一提,就算是富贵显达之家有能力制作好茶,却委托给童子婢女去烹煮冲泡,又不完全按照正确的方法。所以我知道,如果不是超脱尘世的隐士、高雅的雅士,是不容易做好这些茶事的。陆羽写了《茶经》,是开山鼻祖,此后人们竞相遵循他的做法。屠豳叟先生选取相关内容并加以评论赞赏,取名叫《茗笈》,对于茶事来说,差不多算是把条理梳理清楚了。过去的人苦于不能走遍名山大川,就通过看书来想象游览的情景。我对于茶事也是这样效仿,每天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闲暇的时候,感觉神倦口枯了,就拿起来翻阅欣赏一番,不知不觉间仿佛就有清风从两腋间生出了呀。
#### 品二
**范汝梓**:我被贬谪归来去拜访豳叟先生,他拿出《茗笈》给我看,里面凡是陆羽《茶经》以及各家的笺疏内容,还有豳叟先生所写的评赞,简直就是一本奇特的书。按照神农《食经》记载:常饮茶能让人身体有力、心情愉悦,周公《尔雅》里提到:“槚就是苦茶”,而伊尹写《汤说》,里面说到极致的美味却没提到茶。《周礼》里浆人供给君王的六种饮品中也没有茶。之后杜毓写《荈赋》,傅巽《七诲》,偶尔才提及茶,而原宪、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把草木中的佳品差不多都采撷尽了,却唯独遗漏了茶,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可知古人并不都饮茶。全面开始饮茶,是从陆羽开始的,世间一切的世俗美味、荤腥食物、甘甜香脆的东西,人们都争着去品尝、垂涎欲滴。而茶这东西,面容严冷,毫无和气,稍微沾一点到嘴唇、口腔,人们就会唾弃它。谁会喜欢它呢?哎呀,豳叟先生呀,世上要是有懂得品味的人,必然会喜爱茶,也会喜爱这本《茗笈》。要是遇到粗俗之人,茶都比不上酪浆,只能沦为低等饮品,那这本《茗笈》也就只能用来盖酱缸了。
#### 品三
**陈瑛**:茶是灵秀的芽尖、真正的笋状嫩叶,饱含着露水的汁液、霜华的清韵,往浅了说能涤除烦恼、消除口渴,往妙处说能让人脱胎换骨、身体轻盈,倘若不是陆羽在前面开创指引,蔡襄、宋子安等几家在后面相继阐释发扬,很少有人能不犯那品茶的“九难”呀。豳叟屠先生从诸多书籍里搜集筛选内容,标注、赞颂、系以评论,写成了《茗笈》。喜爱茶的人可以按照书中的方法去收藏、烹煮、点茶,难道不希望先生像丹丘子、黄山君那样把品茶的妙处传承下去吗?这可不是那种做无用功、浪费时间精力的事可以相比的呀。我摒弃腥秽之物已经多年了,颇能体会到清净的趣味,近来有幸读到这本书,很是契合我平素的心意。
#### 品四
**屠玉衡**:豳叟先生撰写的《茗笈》,在陆羽《茶经》之外,采集编辑、评定品级,让人看了心情畅快,就好像坐在玉壶冰清的世界里品尝哀仲梨一样美妙呀。豳叟先生的气质风度好似张绪那般风流潇洒,一天到晚没有低俗的言语,又似温太真那样品行高洁,身处尘世之中,内心却超脱于万物之外。而我和他志趣相投,不知不觉间就心意相通了。那李德裕善于辨别水的优劣,积公能精准辨别茶的好坏,他们精心品鉴、独具慧眼,足以流传千古。豳叟先生差不多也接近他们这样的境界了,试着一起在松间竹下放置乌皮几案,点燃博山炉,备好惠山泉,舀取各种好茶来品饮,便感觉那远古的伏羲氏时代的悠然生活仿佛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