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小兰花
一.产品介绍
舒城兰花茶包括小兰花和大兰花,据《安徽茶经》载,舒城兰花在清朝创制,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属于烘青绿茶。
舒城小兰花文化蕴味深刻。兰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足以说明“舒城兰花茶”品位是何等的上乘。同时反映了龙舒大地国兰与茶文化的渊缘与相溶,赏兰品茗,清心明志,体现了舒城小兰花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舒城民间素有客来敬茶、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之风俗。家有来客,必先奉上一杯现冲泡的兰花茶。
舒城小兰花以其独特的兰花清香享誉大江南北。 清未民初,每年茶季都有山东和江苏的茶商上门收购舒城兰花,1956年,海军大将徐海东曾专程来舒,购买白桑园兰花茶,1954年前苏联援华驻皖西专家指名要喝白桑园兰花茶。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办公厅每年都要到舒城采购100多斤兰花茶。
著名书法大师刘海粟十上黄山时,品尝舒城兰花茶后,欣然提写“龙舒剑兰”四个大字,勤劳好客的舒城人民更是情有独钟,把它作为招待贵宾和馈赠亲友的佳品。1958年9月16日,舒城人民以小兰花茶敬献给来此视察的毛主席,毛主席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2015、2016年舒城小兰花被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作为办公指定用茶。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气候情况
保护地域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6℃,极端低温-16.3℃,最高温40.5℃,≥10℃年积温4972.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年平均224天,平均初霜期11月11日,终霜期3月30日,最迟4月9日。
2.土壤地貌情况
保护地域属于大别山余脉,植被丰富,土壤多为黄棕壤,pH值4~6之间,冬季严寒,境内青山环抱、土质肥沃,适宜茶树生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西南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拨1539米;中部是丘陵岗区,岗岭绵延,山丘起伏;东部属冲积平原,阡陌交错,坦荡如砥,最低点舒三海拨7米。
3.水源、水质情况
舒城小兰花水源属于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杭埠河贯穿其中,丰乐河绕其北,另有10条支流和杭北、舒庐两大干渠,大小水库62座,其中有以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坝而名闻遐迩的龙河口水库(万佛湖),保护地域茶树多以自然山泉水浇灌,最适宜茶树生产,并有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
三.地域范围
舒城小兰花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晓天镇、山七镇、高峰乡、庐镇乡、河棚镇、汤池镇、阙店乡、春秋乡、舒茶镇、南港镇、五显镇、万佛湖镇、干汊河镇、棠树乡、张母桥镇、城关镇共16个乡镇。地域坐标为北纬30°01′~31°34′,东经116°26′~117°15′。区域边界东与庐江县交界,南与桐城市、潜山县、岳西县交界,西与霍山县、金安区交界、北于肥西县交界,茶园总面积5300公顷,年产量22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舒城小兰花外形芽叶连枝、形似兰花、绿润显毫;汤色绿明亮;清香持久显兰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绿亮成朵。具有兰花形、兰草色、兰花香的“三兰” 典型品质特征。
2. 内在品质指标
舒城小兰花茶叶内含物丰富,一芽二叶生化样含茶多酚大于20%,氨基酸大于3%,咖啡碱大于3.8%,水浸出物大于37%。舒城小兰花茶多酚含量高,茶多酚对人体有降低血脂、抑制人体动脉硬化、增强毛细血管功能、降低血糖、抗氧化、抗衰老、 抗辐射、杀菌、消炎、抗癌、抗突变等。舒城小兰花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高,滋味鲜醇爽口,颜色翠绿鲜活,氨基酸对人体具有延年益寿等功效 。
3.安全要求
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进茶园管理无害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产品,使全县茶叶“三品”认证率达到98%以上。茶叶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号:NY5020-2001)执行;茶叶加工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号:NY/T 5019-2001)执行;茶叶销售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标准号:NY 5244-2004)执行。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进一步规范生产行为。
五.特定生产方式
1.独特的种植模式
舒城小兰花茶在清朝创制,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通过 “茶—林—绿肥”的复合栽培,达到树、草、肥、水有机结合,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建设模式,茶树丛中自然生长兰草花。20世纪80年代前发展茶园多以丛栽,品种以当地优良群体种籽播种茶树为主。80年代后,新发展茶园以适合当地栽种的无性系优良品种为主,实行宽行条栽。
2. 独特的生产过
2.1保护基地选择选择在坡度25度以下,(山区坡度超过25度的建成梯形坝茶园)pH值4~6,根部能达到的底土(50cm左右)都要保持一定酸度,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
2.2 地理标志产品优良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表现优良的群体种或“舒茶早”、“山坡绿” 等以适应江北茶区夏秋季干旱少雨、冬季严寒、早春晚霜的气候条件无性系国家级茶树良种。实行宽行开沟吊槽,以行距150cm左右,开挖种植沟,一般沟宽60cm,深50~60cm,开沟时表土、心土分别放在内、外侧,填土时表土入沟底,心土铺上面。离地面留15~20cm凹型定植沟,以待栽植良种苗。
2.3 独特的茶园管理
茶园实行春中耕,夏浅锄、秋深挖、冬培土,建梯坎、打沙凼。幼龄茶树必须连续三年早春进行定型修剪。对已经投产的茶园春茶后根据树势分别采取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措施恢复树势。茶园结合秋挖施饼肥、有机肥。采用绿肥、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覆盖具体材料因地制宜,可选用无污染的稻草、豆秸、绿肥、山野杂草、落叶等。
2.4 主要病、虫、草防治
茶叶生产过程中对病虫草等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
结合春耕、秋挖进行人工锄草,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山区茶园生态环境优越,茶树无病虫害发生,常年不使用任何农药,丘陵地区只有少量的虫害发生,一般使用物理和生物生化农药防治。物理防治一般是在茶园安装性激素诱虫黄板、诱虫灯减少虫害,生物生化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2.5 严格鲜叶采摘及管理技术
舒城小兰花鲜叶采摘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正常芽梢,坚持“早采、嫩采、勤采”的原则,要求鲜叶的嫩度、色泽、大小一致,保持鲜叶新鲜、清洁、无损伤,不夹带茶果、老叶等夹杂物。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后开始采摘,不采雨水叶,手工采摘要求提手采,动作要轻。
采后的鲜叶及时运输并做好拣剔和摊放。按标准进行拣剔;及时摊放在软匾或竹垫等篾制工具上,通风条件要好,厚度不超过3~4cm,要做到轻放、薄摊、勤翻。一般摊放5~7小时,每隔2小时轻翻一次,雨水叶、露水叶要适当延长摊放时间。
2.6 加工
特级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产品一般采用传统手工加工。
传统手工制茶设备:
特制的实心小竹丝把、两口一灶并连(450)斜锅(锅直径85cm)、篾制竹匾、篾制烘篓、无烟红木炭。
手工制作工艺:
锅炒杀青、做型→炭火烘笼初烘→拣剔→足烘→包装。
采用小竹丝把在两口斜锅茶灶中完成杀青、做型,适度破坏细胞,遵循“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
一芽一叶初展投叶量一般每锅投25~30g。炒茶手势要轻巧,手握小竹丝把运用手腕力按同一方向有节奏回旋翻炒,做到把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茶叶在锅内翻动有沙沙声,青草气基本散失,可迅速转移到熟锅,带把做型,到叶色翠绿,茶香显逸,略感触手时,即可出锅、摊凉,摊凉30分钟后,可进入烘干工序。
烘干分初烘和打足火,一般采用红木炭火、烘笼进行烘干,初烘温度110℃左右时,足火温度为90℃左右。直至足干(含水率低于6%),茶香显露,色泽显毫,手捻茶叶呈细末状,即可下烘,待稍冷后,即可包装。
2.7 分级包装
根据舒城小兰花省级地方标准,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产品实行分级包装。即特一级,一芽一叶初展≥90%;特二级,一芽一叶初展≥50%;一芽一叶≤50%;一级,一芽一叶≥70%;一芽二叶初展≤30%;二级,一芽二叶初展≥50%;一芽二叶≤50%;三级,一芽二叶≥30%;一芽三叶初展≤70%。
2.8生产记录要求
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跟踪记录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文件、管理规 章制度,以及农事活动、加工和销售记录等,可以追踪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及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全过程。记载各种相关活动中人物、时间、地点、做什么、投入多少人工、用多少量、怎样做、效果如何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数据和图像等资料。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
1.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
- 1.1 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 1.2 已取得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 1.3 产品严格按照舒城小兰花生产加工技术规程进行的;
- 1.4 具有舒城小兰花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2.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 2.1 可以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 2.2 可以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展示、展销等广告宣传;
3.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 3.1 自觉接受登记证持有人相关监督检查;
- 3.2 保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规范产品销售;
- 3.3 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使用。
4.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者,应该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产品质量和信誉负责。
5.农产品标志许可使用人不准将证人转给他人使用。未经登记证持有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
6.地理标志登记证持有人配合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市场检查,接受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