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绿茶
一.产品介绍
婺源绿茶是江西省婺源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外形紧细圆直,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特点。婺源绿茶品种繁多,叶质柔软,持嫩性好,芽肥叶厚,有效成分高,质量上乘。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
境内为中山、低山、丘陵三种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产地土壤的PH值在4.5~6.5之间,90%为红黄壤,土层深厚,养分丰富,渗透性良好,是“婺源绿茶”生产的独特土壤条件。
2、水文情况:
境内主要水系为乐安河,发源于鄣公山南麓,由段莘水和清华水汇合而成,较大的一级支流有赋春水、中云水、高砂水等。水库星罗棋布,有1320座水利蓄水工程,总库容量达1.524亿立方米。地下水蓄量充沛,水质较好。水利设施、天然水系和优质的地下水资源,为“婺源绿茶”生产及独特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气候情况:
婺源绿茶产地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属温暖多雨气候区中的常湿温暖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季与初夏多雨,盛夏炎热,伏秋干旱,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C,最热月平均气温28°C(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6°C(1月),稳定通过10°C的年活动积温5231.9°C,全年无霜期252天,年平均降雨量1821毫米,年平均日照1868.4小时,日照率为42%,年平均辐射总量107.68千卡/㎡,相对湿度83%,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婺源绿茶”一般于每年的2月或10月~12月栽种茶苗,三年后每年的3月~8月采制。
4、人文历史情况:
婺源产茶始于汉盛于唐,“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对婺源茶叶历史和优异品质的高度概括。婺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明末清初鼎盛时期,“婺源绿茶”就有年产五万担、制成箱茶十万箱的辉煌纪录。
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当时婺源隶属歙州)。《宋史·食货志》:“顾诸之紫笋,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婺源的“谢源茶”,被列为当时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
明清年间,婺源的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源茶被誉为四大名家茶,列为贡品,专门进贡皇宫。“婺源绿茶”自十七世纪初进入国际市场,就以独特的品质,被消费者认可,扬名四海。清乾隆年间,“婺源绿茶”被列为中国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远销欧美诸国,外销盛极一时。清光绪年间,“婺源绿茶”曾获南洋劝业会金奖和美国赛会奖。
1915年,婺源“益芳”绿茶、“鼎盛隆”绿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独特品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785年美国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中盛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现代有机茶专家则称“婺源绿茶是世界上口感最美妙的绿茶”。婺源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茶歌茶舞遍布乡野,茶诗楹联比比皆是,茶艺茶道风格别致,茶礼茶俗特色鲜明,全县处处呈现出种茶之欢、制茶之乐、售茶之喜、品茶之悦的茶乡风情。婺源是中国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有机茶园3466.7公顷)。
2003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005年8月1日,正式启用“婺源绿茶”证明商标;2006年7月1日《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经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公告,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2007年,“婺源绿茶”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婺源绿茶”走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之路,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品牌、质量标准、对外宣传)的运作方式,引导茶农和企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2008年生产、加工、经营“婺源绿茶”的规模企业3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4家、县级9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17家,11个企业20个产品获得AA级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茶认证。“婺源绿茶”(无公害茶)主要出口非洲、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婺源绿茶”(AA级绿色食品茶)主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婺源绿茶”(有机茶)远销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并占欧盟有机绿茶70%的市场份额。
三.地域范围
婺源绿茶产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产地位于东经117°22′~118°11′,北纬29°01′~29°35′,介于海拔33米~1630米,东邻浙江省开化县,南接本省德兴、乐平两市,西毗本省浮梁县,北连安徽省休宁县。
地域范围包括段莘、溪头、江湾、秋口、大鄣山、沱川、浙源、清华、思口、紫阳、太白、中云、赋春、许村、珍珠山、镇头等16个乡(镇)共171个行政村,保护面积10333.3公顷,年产量70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婺源绿茶”感官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润厚、汤色碧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整柔亮。
2、内在品质指标:
水分≤7.0%、总灰分≤7.0%、粉末≤1.0%、水浸出物≥36.0%。
3、安全要求:
“婺源绿茶”卫生安全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NY5244—2004)的规定。
五.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
“婺源绿茶”适宜酸性土壤,产地规划在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的坡度25°以下的山地、丘陵地、园坦地以及经土壤改良后的旱田。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或《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5199—2002)的规定要求。
2、品种选择:
“婺源绿茶”选择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制绿茶的无性繁育的优良茶树品种,主推:鄣科1号、乌牛早、龙井43、迎霜、浙农117、上梅洲、翠峰、平阳特早等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并根据茶树的萌芽特性按2:5:3的比例进行特早芽、早芽、中芽良种合理搭配。
3、生产过程管理:
“婺源绿茶”的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有机食品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DB36/T497—2006)、《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DB36/T499—2006)执行。为了保证婺源绿茶的品质特色,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规范管理:
①土壤管理和施肥: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同时防止茶园过量乱施肥。
②树冠管理:
根据茶树树龄、生长势等因素,选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措施,复壮树势,培育树型。
③病、虫、草害防治:
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生物链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4、产品收获、加工:
“婺源绿茶”的采制必须严格按照《有机食品婺源绿茶加工技术规程》(DB36/T498—2006)、《无公害食品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DB36/T500—2006)执行。
①鲜叶采摘标准:见下表(略)
②加工工艺流程:
- 级内茶:鲜叶—→摊青—→杀青—→(散热)—→揉捻—→滚坯—→(摊凉)—→初干—→(摊凉)—→再干(足干)
- 名茶(婺源茗眉):鲜叶—→摊青—→杀青—→(散热)—→揉捻—→理条—→(摊凉)—→提香(摊凉)—→烘干
5、生产记录要求:
“婺源绿茶”生产、加工、经营者建立完善的记录档案,记录力求清晰准确、全面详细(如地块图、各项农事活动记录、加工记录、仓储记录、出入库记录、销售记录以及跟踪的标签、生产批号等),能追溯实际生产的全过程。记录要收集整理,并保存5年以上,为“婺源绿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婺源绿茶”的分级、包装、标识、贮藏、运输等必须严格按照《有机食品婺源绿茶质量要求》(DB36/T494—2006)、《无公害食品婺源绿茶质量要求》(DB36/T501—2006)执行。
1、分级:
“婺源绿茶”主要产品有名茶(婺源茗眉)、级内茶。
- ① 名茶(婺源茗眉)设:一级(贡品)、二级(珍品)、三级(精品)、四级(特级)。
- ② 级内茶设: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2、包装:
“婺源绿茶”包装符合《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035—1992)规定,包装上应有“婺源绿茶”证明商标标志。
3、标识:
“婺源绿茶”标识符合GB/T191—2000和GB7718—2004的规定。
4、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装运前必须进行质量检查,标签、批号和货物三者相符才能运输。运输中必须稳固,应防雨、防潮、防暴晒,装卸时轻装轻卸,防止挤压、碰撞。
5、贮藏:
贮藏室清洁、干燥、防潮、避光、无异味,禁止吸烟和吐痰,认真做好防鼠、防虫、防霉工作,周围环境清洁卫生,远离污染源。建立齐全的管理档案,同一批号的产品集中在一起,存放整齐有序,每周检查一次茶叶品质。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