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
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熊蕃撰
熊蕃字叔茂,建阳(今属福建)人。宗王安石之学,工于诗歌。宋太平兴国初,遣使就建安北苑造团茶。宣和时,北苑贡茶极盛,熊蕃亲见当时情况,遂写此书。蕃子克,于绍兴戊寅(1158)摄事北苑,因为他的父亲所作贡茶录中,只列各种贡茶的名称,没有形制,乃绘图附入,共有三十八图,此外又将其父所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也附在篇末。熊克字子复,孝宗时官至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出知台州。博闻强记,喜欢著述,尤其熟悉宋朝典故。著有《中兴小记》四十卷。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载:“《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建阳熊蕃叔茂撰,其子克又益写形制而传之。”另据清人邹炳泰《午风堂丛谈》:“宋熊蕃有《北苑贡茶录》一卷,所述皆建安茶园采焙入贡法式。淳熙中,其子校书郎克始镘诸木,为图三十有八,附以采茶诗十章。福建转运使主帐司赵汝砺复作《别录》一卷,以补其未备。”则可见熊蕃撰此书的内容。
熊蕃在文中称徽宗为“今上”,又在列举贡茶茶名时说“……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制,越五岁年省去”,所言徽宗最后年代为宣和七年(1125),而徽宗于本年禅位,则熊蕃此文当即写于同年。熊克的增补则明确记在淳熙九年(1182)。
《宣和北苑贡茶录》在《直斋书录解题》、《宋史》、《文献通考》中都有记载,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作《宣和贡茶经》。版本有宛委山堂说郭本,五朝小说·宋人百家小说琐记家本,五朝小说大观本,茶书全集本,四库全书本,涵芬楼说郭本,读画斋丛书辛集(清人汪继壕按校)本,古今图书集成本等。
按宛委山堂说郭、涵芬楼说郭、古今图书集成及五朝小说大观诸本中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很少有小注,而四库全书本中通篇有很多注。清人汪继壕按校是书及《北苑别录》二书后跋云:是二书“陶宗仪说郛曾载之”,“前家君……得四库写本贡茶录,则有图有注,别录则有赵汝砺后序,远胜陶本。其字句异同,多可是正。因取二本互勘,更取他书之征引二录,及记北苑可与二录相发明者,并注于下。四库书旧有案语,续注皆称名以别之。”
陆羽《茶经》、裴汶《茶述》[1],皆不第建品。说者但谓二子未尝至闽[2],而不知物之发也,固自有时。盖昔者山川尚闷,灵芽未露。至于唐末,然后北苑出为之最[3]。是时,伪蜀词臣毛文锡作《茶谱》[4],亦第言建有紫笋[5],而腊面乃产于福。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南唐保大三年,俘王延政[6],而得其地。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丁晋公《茶录》[7]载:泉南老僧清锡,年八十四,尝示[8]以所得李国主书寄研膏茶,隔两岁方得腊面。此其实也。至景祐中,监察御史丘荷撰《御泉亭记》,乃云,唐季敕福建罢贡橄榄,但贽腊面茶,即腊面产于建安明矣。荷不知腊面之号始于福,其后建安始为之[9]。既又[10]制其佳者,号曰京铤。其状如贡神金、白金之铤。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11]。又一种茶,丛生石崖,枝叶尤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石乳[12]。又一种号的乳[13]。又一种号白乳。盖自龙凤与京[14]、石、的、白四种继出[15],而腊面降为下矣。
杨文公亿[16]《谈苑》所记,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主,其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金铤、的乳,而白乳赐馆阁,惟腊面不在赐品[17]。盖龙凤等茶,皆太宗朝[18]所制。至咸平初,丁晋公漕[19]闽,始载之于《茶录》。人多言龙凤团起于晋公,故张氏《画漫录》云:晋公漕闽,始创为龙凤团。此说得于传闻,非其实也。庆历中,蔡君谟将漕,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君谟《北苑造茶诗》自序云:其年改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才一斤,尤极精妙,被旨仍岁贡之。欧阳文忠公《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20]。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元丰间,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昔人诗云:“小璧云龙不入香,元丰龙焙乘诏作”,盖谓此也[21]。绍圣间,改为瑞云翔龙[22]。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23]与常茶不同,偶然生[24]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庆历初,吴兴刘异为《北苑拾遗》,云:官园中有白茶五六株,而壅焙不甚至。茶户唯有王免者,家一巨株,向春常造浮屋以障风日。
其后有宋子安者,作《东溪试茶录》,亦言“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芽叶如纸,建人以为茶瑞。”则知白茶可贵,自庆历始,至大观而盛也[25]。既又制三色细芽[26],及试新锈、大观二年,造御苑玉芽、万寿龙芽。四年,又造无比寿芽及试新铃[27]。贡新锈。政和三年造贡新铃式,新贡皆创为此,献在岁额之外。自三色细芽[28]出,而瑞云翔龙顾居下矣[29]。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30],故号芽茶。次曰拣芽[31],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紫芽[32],乃一芽带两叶者[33],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芽茶早春极少。景德中,建守周绛[34]为《补茶经》,言“芽茶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故一枪一旗,号拣芽,最为挺特光[35]正。舒王《送人官闽中诗》[36]云:“新茗斋中试一旗”,谓拣芽也。或者乃谓茶芽未展为枪,已展为旗,指舒王此诗为误,盖不知有所谓拣芽也。今上圣制《茶论》曰:“一旗一枪为拣芽。”又见王岐公珪[37]诗云:北苑和香品最精[38],绿芽未雨带旗新。
故相韩康公绛[39]诗云:一枪已笑将成叶,百草皆羞未敢花。此皆咏拣芽,与舒王之意同[40]。夫拣芽犹贵重如此,而况芽茶以供天子之新尝者乎!芽茶绝矣。至于水芽,则旷古未之闻也。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41]始创为银线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42]制方寸新锈,有小龙蜿[43]蜒其上,号龙园胜雪[44]。又废白、的、石三乳,鼎造花锈二十余色。初,贡茶皆入龙脑,蔡君读《茶录》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至是虑夺真味,始不用焉。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故合为首冠。然犹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上之所好也。异时,郡人黄儒[45]撰《品茶要录》,极称当时灵芽之富,谓使陆羽数子见之,必爽然自失。蕃亦谓使黄君而阅今日,则前乎此者,未足诧焉。然龙[46]焙初兴,贡数殊少,太平兴国初,才贡五十片[47]。累增至[48]元符,以片[49]计者一万八千,视初已加数倍,而犹未盛。今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50]有奇矣。此数皆见范逵所著《龙焙美成茶录》。逵,茶官也。3自白茶、胜雪以次,厥名实繁,今列于左,使好事者得以观焉。
贡新锈。大观二年造。
试新锈。政和二年造。
白茶。政和三年造[52]。
龙园胜雪。宣和二年造。
御苑玉芽。大观二年造。
万寿龙芽。大观二年造。
上林第一。宣和二年造。
乙夜清供。宣和二年造。
承平雅玩。宣和二年造。
龙凤英华。宣和二年造。
玉除清赏。宣和二年造。
启沃承恩。宣和二年造。
雪英。宣和三年造[53]。
云叶。宣和三年造[54]。
蜀葵。宣和三年造[55]。
金钱。宣和三年造。
玉华。宣和三年造[56]。
寸金[57]。宣和三年造。
无比寿芽。大观四年造。
万春银叶。宣和二年造。
宜年宝玉。宣和二年造[58]。
玉清庆云。宣和二年造。
无疆寿龙。宣和二年造。
玉叶长春[59]。宣和四年造。
瑞云翔龙。绍圣二年造[60]。
长寿玉圭。政和二年造。
兴国岩铃。
香口焙锈。
上品拣芽。绍圣二年造[61]。
新收拣芽。
太平嘉瑞。政和二年造。
龙苑报春。宣和四年造。
南山应瑞。宣和四年造[62]。
兴国岩拣芽。兴国岩小龙。
兴国岩小凤。已上号细色。拣芽。
小龙。小凤。大龙。
大凤。已上号粗色。
又有琼林毓粹[63]、浴雪呈祥、壑源拱秀[64]、贡[65]雏推先、价倍南金、旸谷先春、寿岩都[66]胜、延平石乳[67]、清白可鉴、风韵甚高,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制,越五岁省去。
右岁分十余纲。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浃日[68]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中春[69],已至京师,号为头纲。玉芽以下,即先后以次发。逮贡足时,夏过半矣。欧阳文忠公诗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盖异时如此[70]。以今较昔,又为最早。因[71]念草木之微,有瑰奇卓异[72],亦必逢时而后出,而况为士[73]者哉。昔昌黎先生感二鸟之蒙采擢[74],而自悼其不如,今蕃于是茶也,焉敢效昌黎之感赋[75],姑[76]务自警,而坚其守,以待时而已。
三十八图[77]
贡新锈[78]
竹圈
银模
方一寸二分
试新锈[79]
竹圈
银模
方一寸二分
龙园胜雪
竹圈
银模
方一寸二分
白茶[80] 竹圈
银模 径一寸五分
御苑玉芽
银圈
银模
径一寸五分
万寿龙芽
银圈
银模
径一寸五分
上林第一[81]
方一寸二分
乙夜清供
竹圈
模
方一寸二分
承平雅玩
竹圈
模
方一寸二分
龙凤英华
[82]方一寸二分
玉除清赏
方一寸二分
启沃承恩[83]
竹圈
模
方一寸二分
雪英[84]
银圈
银模
横长一寸五分
云叶
银模
银圈
横长一寸五分
蜀葵
银模
银圈
径一寸五分
金钱
银模
银圈
径一寸五分
玉华[85]
银模
银圈
横长一寸五分
寸金[86]
银模
竹圈
方一寸二分
无比寿芽
银模
竹圈
方一寸二分
万春银叶
银模
银圈
两尖径二寸二分
宜年宝玉
银模
银圈
直长三寸
玉庆清云
银模
银圈
方一寸八分
无疆寿龙[87]
银模
竹圈
直长三寸六分
玉叶长春[88]
银模
竹圈
直长一寸
瑞云翔龙[89]
银模
铜圈
径二寸五分
长寿玉圭[90]
银模
铜圈
直长三寸
兴国岩锈
竹圈
模
方一寸二分
香口焙锈
竹圈模方一寸二分
上品拣芽[91]
银模
铜圈
径二寸五分
新收拣芽[92]
银模
铜圈
径二寸五分
太平嘉瑞[93]
银模
铜圈
径一寸五分
龙苑报春[94] 银模
铜圈 径一寸七分
南山应瑞
银模
银圈
方一寸八分
兴国岩拣芽[95]
银圈
银模
径三寸
小龙[96]
银圈
银模
小凤[97]
银模
铜圈
大龙[98]
银模
铜圈
大凤[99]
银模
铜圈
御苑采茶歌十首(并序)[100]
先朝漕司封修睦[101],自号退士,尝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今龙园所制,视昔尤盛,惜乎退士不见也。蕃谨燕[102]故事,亦赋十首献之漕使。仍用退士元韵,以见仰慕前修之意。
- 雪腴贡使手亲调,旋放春天采玉条。伐鼓危亭惊晓梦,啸呼齐上苑东桥。
- 采采东方尚未明,玉芽同护见心诚。时歌一曲青山里,便是春风陌上声。
- 共抽灵草报天恩,贡令分明龙焙造茶依御厨法。使指尊。逻卒日循云堑绕,山灵亦守御园门。
- 纷纶争径蹂新苔,回首龙园晓色开。一尉鸣钲三令趣[103],急持烟笼下山来。采茶不许见日出。
- 红日新升气转和,翠篮相逐下层坡。茶官正要龙芽润,不管新来带露多。采新芽不折水。
- 翠虬新范绛纱笼,看罢人生[104]玉节风。叶气云蒸千嶂绿,欢声雷震万山红。
- 凤山日日溺非烟,剩得三春雨露天。棠坼浅红酣一笑,柳垂淡绿困三眠。红云岛上多海棠,两堤宫[105]柳最盛。
- 龙焙夕熏凝紫雾,凤池晓濯带苍烟。水芽只是宣和有,一洗枪旗二百年。
- 修贡年年采万株,只今胜雪与初殊。宣和殿里春风好,喜动天颜是玉腴。
- 外台庆历有仙官,龙凤才闻制小团[106]。争得似金模寸璧,春风第一荐宸餐。
先人作茶录,当[107]贡品极盛之时,凡有四十余色。绍兴戊寅岁,克摄事北苑,阅近所贡皆仍旧,其先后之序亦同[108],惟跻龙园胜雪于白茶之上,及无兴国岩、小龙、小凤。盖建炎南渡,有旨罢贡三之一,而省去也[109]。先人但著其名号,克今更写其形制,庶览[110]之者无遗恨焉。先是,壬子[111]春漕司再葺茶政,越十三载,乃[112]复旧额。且用政和故事,补种茶二万株。(政和间曾种三万株。)次[113]年益虔贡职,遂有创增之目。仍改京铤为大龙团,由是大龙多于大凤之数。凡此皆近事,或者犹未之知也。先人又尝作贡茶歌十首,读之可想见异时之事,故并取以附于末[114]。三月初吉,男克北苑寓舍书。
北苑贡茶最盛,然前辈所录,止于庆历以上。自元丰之密云龙、绍圣之瑞云龙,相继挺出[115],制精于旧,而未有好事者记焉,但见[116]于诗人句中。及大观以来,增创新锈,亦犹用拣芽。盖水芽至宣和始有[117],故龙园胜雪与白茶角立[118],岁充[119]首贡。复[120]自御苑玉芽以下,厥名实繁。先子亲[121]见时事,悉能记之,成编具存。今闽中漕台新[122]刊《茶录》,未备此书。庶几补其阙云。
淳熙九年冬十二月四日,朝散郎行秘书郎兼国史编修官学士院权直熊克谨记。
[1]“汶”,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波”,且《茶述》后有一“者”字。裴汶:唐代人,曾与卢仝一起为茶坊间奉为与陆羽一样的茶神。
[2]“闽”,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建”。
[继壕按]《说鄂》:“闽作建。”曹学全《舆地名胜志》:“瓯宁县云际山在铁狮山左,上有永庆寺,后有陆羽泉,相传唐陆羽所凿。”宋杨亿诗云“陆羽不到此”,标名慕昔贤是也。
[3][继壕按]张舜民《画墁录》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衰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顾祖禹《方舆纪要》云:凤凰山之麓名北苑,广二十里,旧经云,伪闽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献之官,其地始著。沈括《梦溪笔谈》云:建溪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置使领之。姚宽《西溪丛语》云: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宋史·地理志》:建安有北苑茶焙龙焙。宋子安《试茶录》云:北苑西距建安之洄溪二十里,东至东宫百里。过洄溪,逾东宫,则尽能成饼耳。独北苑连属诸山者最胜。蔡條《铁围山丛谈》云:北苑龙焙者,在一山之中间,其周遭则诸叶地也,居是山号正焙。一出是山之外,则曰外焙。正焙、外焙,色香迥殊。此亦山秀地灵所钟之有异色已。龙焙又号官焙。
[4]“词”,涵芬楼说郛、宛委山堂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为“辞”;“毛”,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王”。
[继壕按]吴任臣《十国春秋》:毛文锡,字平珪,高阳人,唐进士,从蜀高祖,官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贬茂州司马。有《茶谱》一卷。《说郭》作王文锡,《文献通考》作燕文锡,《合璧事类》、《山堂肆考》作毛文胜;《天中记》:《茶谱》作《茶品》,并误。
[5][继壕按]乐史《太平寰宇记》云:建州土贡茶,引《茶经》云:“建州方山之芽及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亟治头痛,江东老人多味之。”按:此乃毛文锡《茶谱》中语。
[6]王延政:五代闽人,王曦弟。曦立,为淫虐,延政为建州刺史,数贻书谏之,曦怒,攻延政,为所败,延政乃以建州建国,称殷,改元天德,立三年,为南唐所攻,出降,国亡。迁金陵,封光山王,卒谥恭懿。
[7]丁晋公即丁谓,关于丁谓所作茶书,诸书所引各有不同的记载:有谓《北苑茶录》者,有谓《建安茶录》者,本书作《茶录》。
[8]“示”,读画斋丛书本作“视”。
[9][旧按]唐《地理志》:福州贡茶及橄榄,建州惟贡練练,未尝贡茶。前所谓“罢贡橄榄,惟贽腊面茶”,皆为福也。庆历初,林世程作《闽中记》,言福茶所产在闽县十里。且言往时建茶未盛,本土有之,今则土人皆食建茶。世程之说,盖得其实。而晋公所记,腊面起于南唐,乃建茶也。今核:四库全书本“地理志”之“理”为“里”。
[10]“又”,四库全书本为“有”,今改。
[继壕按]原本“又”作“有”,据《说郭》、《天中记》、《庆群芳谱》改。
[11][旧按]《宋史·食货志》载:建宁腊茶,北苑为第一,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曰雨前,所以供玉食,备赐予,太平兴国始置。大观以后,制愈精,数愈多,胯式屡变,而品不一。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又《建安志》:太平兴国二年,始置龙焙,造龙凤茶,漕臣柯适为之记云。”
[继壕按]祝穆《事文类聚续集》云:建安北苑始于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12][继壕按]彭乘《墨客挥犀》云:建安能仁院有茶生石缝间,寺僧采造,得茶八饼,号石岩白,当即此品。《事文类聚续集》云:至道间,仍添造石乳、腊面。而此无腊面,稍异。
[13]“种”,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
[旧按]马令《南唐书》:嗣主李煜命建州茶制的乳茶,号曰京铤。腊茶之贡自此始,罢贡阳羡茶。
[继壕按]《南唐书》事在保大四年。
[14]“京”,四库全书本无,今补;
[继壕按]原本脱“京”字,据《说郭》补。
[15]“继出”,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绍出”。
[16]杨文公忆: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浦城(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第。真宗时两为翰林学士,官终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卒谥文。
[17][旧按]《建安志》载《谈苑》云:京铤、的乳赐舍人、近臣,白乳、的乳赐馆阁。疑京铤误金铤,白乳下遗的乳。
[继壕按]《广群芳谱》引《谈苑》与原注同。惟原注内“白茶赐馆阁,惟腊面不在赐品”二句,作“馆阁白乳”。龙凤石乳茶,皆太宗令罢。金铤正作京铤。王巩《甲申杂记》云: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文献通考》榷茶条云:凡茶有二类,曰片曰散,其名有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腊面、头骨、次骨、末骨、粗骨、山铤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注云:龙凤皆团片,石乳、头乳皆狭片,名曰京的。乳亦有阔片者。乳以下皆阔片。
[18]“朝”,宛委山堂说郭本为“庙”。
[19]“漕”,宛委山堂说邪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曹”。
[20][继壕按]石刻蔡君谟《北苑十咏·采茶诗》自序云:其年改作新茶十斤,尤甚精好,被旨号为上品龙茶,仍岁贡之。又诗句注云:龙凤茶八片为一斤,上品龙茶每斤二十八片。《渑水燕谈》作上品龙茶一斤二十饼。叶梦得《石林燕语》云:故事,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斤。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斤为十饼。仁宗以非故事,命劾之,大臣为请,因留免劾,然自是遂为岁额。王从谨《清虚杂著补阙》云:蔡君谟始作小团茶入贡,意以仁宗嗣未立,而悦上心也。又作曾坑小团,岁贡一斤,欧文忠所谓两府共赐一饼者是也。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小龙小凤,初因君谟为建漕,造十斤献之。朝廷以其额外,免勘。明年诏第一纲尽为之。
[21][旧按]此乃山谷和王扬休点云龙诗。
[继壕按]《山谷集》: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十三人饮之,戏作云:商云苍璧小盘龙,贡包新样出元丰。王郎坦腹饭床东,太官分赐来妇翁。又山谷《谢送碾赐壑源拣芽诗》云:两云从龙小苍璧,元丰至今人未识。俱与本注异。《石林燕语》云:熙宁中,贾青为转连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以二十饼为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袋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其后又有为瑞云翔龙者。周辉《清波杂志》云:自熙宁后,始贵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朝庙供玉食外,赍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宣仁一日慨叹曰:令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出来道我要密云龙,不要团茶,拣好茶吃了,生得甚意智?此语既传播于缙绅间,由是密云龙之名益著。是密云龙实始于熙宁也。《画墁录》亦云:熙宁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矣。然密云龙之出,则二团少粗,以不能两好也。惟《清虚杂著补阙》云:元丰中,取拣芽不入香,作密云龙茶,小于小团,而厚实过之。终元丰时,外臣未始识之。宣仁垂帘。始赐二府两指许一小黄袋,其白如玉,上题曰拣芽,亦神宗所藏。《铁围山丛谈》云:神祖时,即龙焙又进密云龙。密云龙者,其云纹细密,更精绝于小龙团也。
[22][继壕按]《清虚杂著补阙》:元祐末,福建转运司又取北苑枪旗,建人所作斗茶者也,以为瑞云龙。请进,不纳。绍圣初,方入贡,岁不过八团。其制与密云龙等而差小也。《铁围山丛谈》云:哲宗朝,益复进瑞云翔龙者,御府岁止得十二饼焉。
[23]“白茶”后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有一“者”字。
[24]“生”,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
[25][继壕按]《蔡忠惠文集·茶记》云:王家白茶,闻于天下。其人名大诏,白茶惟一株,岁可作五七饼,如五铢钱大。方其盛时,高视茶山,莫敢与之角。一饼直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终为园家以计枯其株。予遇建安,大诏垂涕为予言其事。今年枯桥辄生一枝,造成一饼,小于五铢。大诏越四千里,特携以来京师见予,喜发颜面。予之好茶固深矣,而大诏不远数千里之役,其勤如此,意谓非予莫之省也。可怜哉!已巳初月朔日书。本注作王免,与此异。宋子安《试茶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朱子安。
[26]“三色”,宛委山堂说郭本误为“之色”,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之已”;“芽”,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茶”。
[继壕按]《说郭》、《广群芳谱》俱作细茶。
[27][旧按]《宋史·食货志》锈作胯。
[继壕按]《石林燕语》作“聘”,《清波杂志》作“夸”。
[28]“芽”,宛委山堂说邪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第”。
[29]“居”,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为”。
[继壕按]《石林燕语》:宣和后,团茶不复贵,皆以为赐,亦不复如向日之精。后取其精者为转茶,岁赐者不同,不可胜纪矣。《铁围山丛谈》云:祐陵雅好尚,故大观初,龙焙于岁贡色目外,乃进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政和间,且增以长寿玉圭。玉圭丸仅盈寸,大抵北苑绝品,曾不过是。岁但可十、百饼。然名益新、品益出,而旧格递降于凡劣尔。
[30]“锐”,宛委山堂说郭本为“铤”,古今图书集成本为“挺”。
[31]“拣芽”,读画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及涵芬楼说郭本皆作“中芽”,因后文有解释何者为拣芽:“故一枪一旗,号拣芽”,故据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继壕按]《说郭》、《广群芳谱》俱作“拣芽”。
[32]“紫芽”,涵芬楼说郭、宛委山堂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俱作“中芽”。[继壕按]《说郭》、《广群芳谱》俱作“中芽”。
[33]“乃”,四库全书本为“其”。“者”,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
[34][继壕按]《文献通考》云:绛,祥符初,知建州。《福建通志》作天圣间任。
[35]“光”,四库全书本作“先”,误。
[36]舒王:即王安石。
诗名中“官”字,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
[37]王岐公:王珪,(1019~1085),字禹玉,北宋华阳(今四川成都东南)人。举进士甲科,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哲宗时累官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封岐国公,卒谥文。
[38]“精”,四库全书本误为“新”。
[39]韩绛:韩绛字子华,北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历户部判官,迁龙图阁直学士,熙宁三年(1070)任参知政事,元祐三年(1088)卒,赠太傅,谥曰献肃。
[40][继壕按]王荆公追封舒王,此乃荆公送福建张比部诗中句也。《事文类聚续集》作《送元厚之诗》,误。
[41]“简”,涵芬楼说郭本作“闻”,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作“问”,皆误。“银线”,四库全书本误为“绿线”。
[旧按],《潜确类书》作“郑可闻”。
[继壕按]《福建通志》作“郑可简”,宣和间,任福建路转运司。《说郭》作“郑可问”。
[42]“其”,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以”。
[43]“蜿”,宛委山堂说郭本误为“蛇”。
[44]“龙园胜雪”之“园”,宛委山堂说郭本、古今图书集成本、涵芬楼说郭本作“团”。以下“龙园胜雪”皆同。
[旧按]《建安志》云:此茶盖于白合中,取一嫩条如丝发大者,用御泉水研造成。分试其色如乳,其味腴而美。又园字,《潜确类书》作“团”。今仍从原本,而附识于此。
[继壕按]《说郭》、《广群芳谱》“园”俱作“团”,下同。唯姚宽《西溪丛语》作“园”。
[45]涵芬楼说郭本于“黄儒”后多一“始”字。
[46]“龙”,四库全书本脱。
[47]“片”,四库全书本作“斤”。
[继壕按]《能改斋漫录》云:建茶务,仁宗初,岁造小龙小凤各三十斤,大龙大凤各三百斤,不入香京铤共二百斤,腊茶一万五千斤。王存《元丰九域志》云:建州土贡龙凤茶八百二十斤。
[48]“至”字后四库全书本、涵芬楼说郭、宛委山堂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皆有一“于”字。
[49]“片”,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斤”。[继壕按]《说郭》作“斤”。
[50]“片”,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斤”。[继壕按]《说郭》作“斤”。
[51][继壕按]《说郭》作“范达”。
[52]“三年”之“三”,宛委山堂说郭本及涵芬楼说郭本皆为“二”。[继壕按]《说郭》作“二年”。
按:自此条始宛委山堂说邪本及涵芬楼说郭本小注中于年份数后皆无“造”字,以下皆同,不复赘述。
[53]“三”,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皆为“二”。[继壕按《说郭》作“二年”,《天中记》“雪”作“云”。
[54]“三”,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皆为“二”。[继壕按]《说郭》作“二年”。
[55]“三”,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皆为“二”。[继壕按]《说郭》作“二年”。
[56]“三”,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皆为“二”。[继壕按]《说郭》作“二年”。
[57][继壕按]《西溪丛语》作“千金”,误。
[58]“二”,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皆为“三”。[继壕按《说郭》作“三年”。
[59]只读画丛书本“玉叶长春”条在“宜年宝玉”条位置,且有[继壕按]《说郭》、《广群芳谱》此条俱在“无疆寿龙”下。
[60][继壕按]《西溪丛语》及下图目并作“瑞雪翔龙”,当误。
[61][继壕按]《说郛》“绍圣”误“绍兴”。
[62][继壕按]《天中记》“宣和”作“绍圣”。
[63]“粹”,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料”,误。按:自琼林毓粹至风韵甚高十种均为茶名。
[64]“拱秀”,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供季”。
[65]“贡”,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
[66]“都”,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却”。[继壕按]《说郭》、《广群芳谱》作“却”。
[67]“石乳”,涵芬楼说郭本作“乳石”,误。
[68]浃日:古代以干支计日,称自甲至癸一周十日为“浃日”。
[69]“中”,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作“仲”。中春、仲春意皆同春季之中,夏历二月,为春季的第二个月。
[70][继壕按]《铁围山丛谈》云:茶茁其芽,贵在社前,则已进御。自是迤逦宣和间,皆占冬至而尝新茗,是率人力为之,反不近自然矣。
[71]“因”,读画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原无,今据宛委山堂说郭本等版本增之。
[72]涵芬楼说郭本于本句末有“之名”二字。
[73]“士”,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上”。
[74]“昔”,涵芬楼说郭本无;“之”,宛委山堂说郭本误为“上”。昌黎:即韩愈。
[75]“赋”,宛委山堂说郭本无。
[76]“姑”,宛委山堂说郭本为“始”。
[77]题头“图”字四库全书本无。宛委山堂说郭、涵芬楼说鄂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俱无图但有圈模及尺寸,读画斋丛书与四库全书本有图有圈模,四库全书本无尺寸大小,读画斋本有尺寸。今以诸本参互校正。宛委山堂说郭、涵芬楼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圈模尺寸相同者即标为“同上”,今俱径用其“同上”之具体文字及尺寸,则每条详注时不再赘述。
[78]“银模”二字,只四库全书本无;“二分”,涵芬楼说郭本为“三分”。
[79]“银模”,四库全书本及宛委山堂说郭本无。
[80]“银圈”,四库全书本为“竹圈”。
[81][旧按]此条原本缺圈模。“一寸二分”,涵芬楼说郭本为“一寸五分”,以下乙夜清供及承平雅玩二条皆同。
[82]龙凤英华及玉除清赏条下,读画斋丛书本缺圈英、尺寸,涵芬楼说郭本皆云“同上”即同上林第一条尺寸,但上林第一的尺寸,涵芬楼说鄂本、读画斋丛书本不同,今取读画斋丛书本的尺寸“方一寸二分。”
[83]“二分”,涵芬楼说郭本为“五分”。
[84]四库全书本先“银模”后“银圈”。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雪英、云叶、蜀葵三条无圈模,金钱条无“银圈”。
[85]宛委山堂说邪、涵芬楼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无“银圈”。
[86]宛委山堂说郛、涵芬楼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无“银模”。
[87]只读画斋丛书本“银模”在前“竹圈”在后;涵芬楼说郭本“竹圈”为“银圈”;
尺寸:丛书“直长三寸六分”,涵芬楼说郭本为“直长一寸,径二寸五分”,宛委山堂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直长一寸”,今取读画斋本。
[88]宛委山堂说郭、涵芬楼说郭、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无“银模”;
尺寸:“直长一寸”,涵芬楼说郭为“直长一寸六分”,宛委山堂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直长三寸六分”。
另,涵芬楼说郭本玉叶长春,瑞雪翔龙,长寿玉圭三条次序与其余诸本皆不同,无疆寿龙下为长寿玉圭,然后依次是瑞雪翔龙,玉叶长春。
[89]“云”字,四库全书本作“雪”;“二寸”涵芬楼说郭本为“一寸”。
[90]宛委山堂说郛、涵芬楼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无“铜圈”。
[91]本条尺寸据涵芬楼说郭本,读画斋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尺寸。[继壕按]“说郭”此条脱分寸。
[92]涵芬楼说邪本“铜圈”为“银圈”;尺寸取涵芬楼说郭本“同上”即“径二寸五分”,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同上”即无尺寸。
[继壕按]《说郭》此条脱分寸。
[93]宛委山堂说郭、涵芬楼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无“铜圈”,涵芬楼说本“一寸”为“二寸”。
[94]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圈模,宛委山堂说鄂本脱“龙”字。
[95]宛委山堂说郭、涵芬楼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无“银圈”。
[96]此条诸本皆无尺寸;宛委山堂说那本无圈模;涵芬楼说郭本、古今图书集成本圈、模次序互倒。
[继壕按]《说邪》此条脱分寸,以下即接小龙,注云上同,当同兴国岩拣芽分寸也。此本下接大龙,与说郭次第异。
[97]四库全书本及读画斋丛书本此条处为“大龙”,而本书前叙制造年份时次序为“小龙小凤大龙大凤”,故据以改之;诸本俱无尺寸,四库全书本圈、模次序互倒。
[98]读画斋丛书本无“银模”。
[99]图后有[旧按]《建安志》载锈式,有方圆大小。式无龙凤,则以竹圈。其制有龙凤者,用银铜为圈。
[100]宛委山堂说郭、涵芬楼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诸本俱无“御苑采茶歌十首”条目及序并以下十首诗。
[101]“修睦”,四库全书本作为按语或者小注,不妥,今不取。
[102]“燕”,读画斋丛书本为“抚”。
[103]“趣”,读画斋丛书本为“趋”。
[104]“人生”,四库全书本为“春生”。
[105]“宫”,四库全书本为“官”。
[106][旧按]《建安志》:庆历间,蔡公端明为漕使,始改造小团龙茶。此诗盖指此。
[107]“当”,宛委山堂说郭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赏”。
[108]“凡有四十余色……其先后之序亦同”,四库全书本无,只为“次序亦同”;“四十”之“十”,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千”;“所贡”之“贡”,宛委山堂说邪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贵”。
[109]“去”字后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有一“之”字。
[旧按]《建安志》载,靖康初,诏减岁贡三分之一。绍兴间,复减大龙及京铤之半。十六年,又去京铤,改造大龙团。至三十二年,凡工用之费,筐羞之式,皆令漕臣喘之,且减其数。虽府贡龙凤茶,亦附漕纲以进,与此小异。
[继壕按]《宋史·食货志》: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建炎以来,叶浓、杨就等相因为乱,园丁散亡,遂罢之。绍兴二年,蠲未起大龙凤茶一千七百二十八斤。五年,复减大龙凤及京铤之半。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云:建茶岁产九十五万斤,其为团胯者,号腊茶,久为人所贵。旧制,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建炎二年,叶浓之乱,园丁亡散,遂罢之。绍兴四年,明堂始命市五万斤为大礼赏。五年,都督府请如旧额发赴建康,召商人持往淮北。检察福建财用章杰以片茶难市,请市末茶,许之。转运司言其不经久,乃止。既而官给长引,许商贩渡淮。十二年六月,兴榷场,遂取腊茶为场本。九月,禁私贩,官尽榷之。上京之余,许通商,官收息三倍。又诏,私载建茶入海者斩,此五年正月辛未诏旨,议者因请鬻建茶于临安。十月,移茶事司于建州,专一买发。十三年闰月,以失陷引钱,复令通商。今上供龙凤及京铤茶,岁额视承平才半。盖高宗以赐赍既少,惧伤民力,故裁损其数云。
[110]“览”,四库全书本误为“觉”。
[111]“壬子”之“壬”字,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任”。熊克增补写于淳熙九年,此前的壬子年为绍兴二年,1132年。
[112]“乃”,只读画斋丛书本为“仍”,据他本改之。
[113]“次”,涵芬楼说郭本为“比”,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此”。
[114]“先人尝作歌十首,……故并取以附于末”句,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因三书前面都未录存熊蕃诗。
[115]“自元丰……相继挺出”,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自元丰后瑞龙相继挺出”;“瑞云”之“云”,涵芬楼说郭本误为“雪”。
[116]“见”,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无。
[117]“有”,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名”。
[118]“故”,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顾”。角立:卓然特立,并立不相下。
[119]“充”,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误为“元”。
[120]“复”,宛委山堂说郭本无。
[121]“亲”,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观”。
[122]“新”,宛委山堂说郭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为“所”。[继壕按]《说郭》作“所”。
陆羽所著的《茶经》、裴汶所写的《茶述》,都没有给建安所产茶品评定等级。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二人未曾到过福建,却不知道事物的发展原本就自有其时机。过去山川的灵气还被掩蔽,灵秀的茶芽尚未显露出来。到了唐末,北苑所产的茶才成为最好的。当时,伪蜀的词臣毛文锡撰写《茶谱》,也只是说建州有紫笋茶,而腊面茶产于福州。五代末年,建州归属南唐。南唐保大三年,俘获了王延政,从而得到了此地。每年都会率领各县的百姓到北苑采茶,起初制作研膏茶,接着又制造腊面茶。丁晋公(丁谓)所著的《茶录》记载:泉州南边有位老和尚叫清锡,八十四岁了,曾经拿出所得到的南唐国主关于寄研膏茶的书信展示,时隔两年才得到腊面茶。这是实际情况。
到了景祐年间,监察御史丘荷撰写《御泉亭记》,竟然说唐代末年敕令福建停止进贡橄榄,只进献腊面茶,那么腊面茶产于建安就很明显了。丘荷不知道腊面茶这个名号起初源于福州,后来建安才开始制作。之后又制作出其中品质佳的,叫做京铤,它的形状如同进贡的金铤、银铤。宋朝开宝末年,攻下南唐。太平兴国初年,特地设置龙凤模具,派遣使者到北苑制造团茶,以此来区别普通的饮品,龙凤茶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还有一种茶,丛生在石崖上,枝叶尤其繁茂,至道初年,有诏令制造这种茶,另外取名叫石乳。又有一种叫做的乳,还有一种叫做白乳。自从龙凤茶与京铤、石乳、的乳、白乳这四种茶相继出现后,腊面茶就降为下等了。
杨文公亿所著的《谈苑》记载,龙茶用来供应给皇帝以及赏赐给执政大臣、亲王、长公主,其余的皇族、学士、将帅都能得到凤茶,舍人、近臣被赏赐金铤、的乳茶,而白乳茶赏赐给馆阁之人,只有腊面茶不在赏赐的品类之中。龙凤等茶,都是宋太宗朝所制造的。到了咸平初年,丁晋公(丁谓)到福建管理漕运事务,才把这些内容记载在《茶录》中。很多人都说龙凤团茶起始于丁晋公,所以张氏的《画漫录》说:丁晋公到福建管理漕运,才开始创制龙凤团茶。这种说法是来源于传闻,并非实际情况。庆历年间,蔡君谟(蔡襄)将要管理漕运事务时,创制了小龙团茶进献,接到旨意后每年都要进贡。蔡君谟在《北苑造茶诗》的自序中说:那年改造出上品龙茶二十八片,刚好一斤,极其精妙,接到旨意后每年都要进贡。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茶的品类中没有比龙凤茶更珍贵的了,叫做小团,一共二十八片,重一斤,它的价值相当于二两黄金。然而黄金可以有,而这种茶却难以得到,曾经在南郊斋戒时,两府官员一共才被赏赐一饼,四个人分着享用。宫人们往往在上面镂刻金花,可见其珍贵到了这样的程度。自从小团茶出现后,龙凤茶就降为次等了。元丰年间,有旨意制造密云龙茶,其品质又比小团茶更胜一筹。前人有诗说:“小璧云龙不入香,元丰龙焙乘诏作”,说的就是这个情况。绍圣年间,改制成瑞云翔龙茶。到了大观初年,当今皇上亲自撰写《茶论》二十篇,认为白茶与普通的茶不同,是偶然生长出来的,不是人力所能造就的,于是白茶就成了第一等。庆历初年,吴兴人刘异撰写《北苑拾遗》,说:官园中有五六株白茶,但是培育烘焙都不太到位。茶户中只有王免这一家,有一株很大的白茶树,每到春天常常搭建临时的棚屋来遮挡风和阳光。
在这之后有宋子安这个人,撰写了《东溪试茶录》,也说“白茶在民间很受重视,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芽叶如同纸一样薄,建州人把它当作茶中的祥瑞”。由此可知白茶的珍贵,从庆历年间开始,到大观年间达到兴盛。之后又制造出三色细芽,以及试新銙、大观二年,制造御苑玉芽、万寿龙芽。大观四年,又制造无比寿芽以及试新铃、贡新銙。政和三年制造贡新銙的样式,新的贡品都是新创制出来的,进献的数量在每年规定的数额之外。自从三色细芽出现后,瑞云翔龙茶反而位居其下了。
凡是茶芽有几个品类,最上等的叫做小芽,如同雀舌、鹰爪的形状,因为它挺直纤细锐利,所以称作芽茶。次一等的叫做拣芽,是一个茶芽带着一片叶子的,称作一枪一旗。再次一等的叫做紫芽,是一个茶芽带着两片叶子的,称作一枪两旗。那些带着三片叶子、四片叶子的,都渐渐变老了。芽茶在早春的时候数量极少。景德年间,建州太守周绛撰写《补茶经》,说“芽茶只适合制作早茶,快马进献给皇帝品尝是可以的。像一枪一旗这样的茶,可以称作奇茶了”。所以一枪一旗这种拣芽茶,最为挺拔、光鲜、端正。王安石(舒王)《送人官闽中诗》说:“新茗斋中试一旗”,说的就是拣芽茶。有的人竟然说茶芽未展开的叫枪,已经展开的叫旗,认为王安石这首诗有误,大概是不知道有所谓拣芽茶的缘故。当今皇上的圣制《茶论》说:“一旗一枪为拣芽。”又看到王岐公(王珪)的诗说:“北苑和香品最精,绿芽未雨带旗新。”
已故丞相韩康公(韩绛)的诗说:“一枪已笑将成叶,百草皆羞未敢花。”这些都是歌咏拣芽茶的,和王安石的意思相同。拣芽茶都如此贵重,更何况芽茶是用来供天子最先品尝的呢!芽茶非常稀少难得。至于水芽,那是自古以来都未曾听说过的。宣和庚子年,管理漕运的大臣郑公可简开始创制银线水芽。大概是把已经挑选好的熟芽再剔除,只取其中心的一缕,用珍贵的器具盛着清泉浸泡它,光亮晶莹洁净,就像银线一样。用它制作成方寸大小的新銙,有小龙蜿蜒在上面,叫做龙园胜雪。又废除了白乳、的乳、石乳这三种茶,大力制造出花色銙二十多种。起初,进贡的茶都加入龙脑香料,蔡君谟的《茶录》说:“茶本身有真香,但是进贡的茶稍微用龙脑香料调和成膏状,是想增添它的香气。”到这时考虑到会夺走茶的真味,才开始不再使用。大概茶的精妙之处,到龙园胜雪达到极致了,所以应该把它列为首位。然而它还在白茶之下,是因为白茶是皇上所喜好的。
过去,郡里有个叫黄儒的人撰写《品茶要录》,极力称赞当时灵秀茶芽的丰富,说假如让陆羽等人看到,必定会怅然若失。我也认为假如让黄儒看到如今的情况,那么以前的那些就不值得称奇了。然而龙焙刚刚兴起的时候,进贡的数量很少,太平兴国初年,才进贡五十片。逐渐增加到元符年间,按片计算有一万八千片,比起最初已经增加了好几倍,但还不算兴盛。如今已经达到四万七千一百多片了。这些数字都能在范逵所著的《龙焙美成茶录》中看到,范逵是管理茶事的官员。从白茶、龙园胜雪以下,茶的名目和品类实在繁多,现在把它们罗列在下面,让喜好这些的人能够了解观看。
又有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贡雏推先、价倍南金、旸谷先春、寿岩都胜、延平石乳、清白可鉴、风韵甚高,总共这十种,都是宣和二年所制造出来的,过了五年就被取消不用了。
每年进贡的茶分为十多批。只有白茶和龙园胜雪,从惊蛰前就开始安排人力制作,用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制成。然后快马加鞭飞速运送,不出仲春时节,就已经运到京城了,被称作头批纲运的茶。御苑玉芽以下的各类茶,就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发送。等到进贡的数量足够时,夏天已经过去一半了。欧阳文忠公(欧阳修)作诗说:“建安距离京城三千五百里,京城在三月就能品尝到新茶。”过去就是这样的情况。拿现在和往昔作比较,如今的新茶送到京城的时间又更早了。
由此想到草木这样微小的事物,有着瑰丽奇特、卓越优异之处的,也一定要遇到合适的时机然后才能展现出来,更何况是作为读书人的我们呢。昔日韩愈先生感慨两只鸟受到赏识提拔,而自己哀伤比不上它们,如今我对于这些茶,怎敢效仿韩愈先生那样去感慨作赋呢,只是力求自我警醒,坚定自己的操守,等待时机罢了。
《御苑采茶歌十首(并序)》
前朝管理漕运的官员封修睦,自号退士,曾经写过《御苑采茶歌》十首,在人们口中流传。如今龙园所制作的贡茶,比起往昔更加兴盛,可惜那位退士没能看到啊。我(蕃,当为作者自称)恭敬地依照以往的惯例,也写了十首这样的歌来献给漕运使。依旧沿用退士原来的韵脚,以此来表达对前辈贤人的仰慕之意。
其一
用如白雪般肥美的茶芽,由贡茶使者亲手调制,随即趁着大好春光去采摘那如美玉般的茶条。敲起鼓来,那声音在高高的亭子边响起,惊破了清晨的美梦,众人呼喊着一起登上御苑东边的桥去采茶。
其二
在天还没亮的东方不停地采摘,大家一同用心呵护那如玉般的茶芽,足见心意之诚。不时在青山之中唱起一曲歌,那歌声就如同春风在田间道路上吹拂一般。
其三
大家一起采摘这灵秀的茶草来报答皇恩,进贡的命令十分明确,在龙焙这个地方依照御厨的方法来制造贡茶,使者的指令十分尊崇。巡逻的士卒每天沿着云雾缭绕的山间堑壕巡逻,山间的神灵也守护着御园的大门。
其四
众人纷乱地争抢着路径,踩踏了新生的青苔,回头望去,龙园在清晨的天色中渐渐明朗开来。一名尉官敲响钲(一种乐器,此处作号令用),三次下令催促,大家急忙拿着装茶的烟笼下山来。(因为)采茶是不允许等到太阳出来的。
其五
红彤彤的太阳刚刚升起,天气变得暖和起来,提着翠绿篮子的人们相互跟随着走下山坡。负责茶事的官员只想着让那龙芽保持润泽,根本不管新采的茶芽上带着多少露水。(采摘新芽时是不折取带水的部分的。)
其六
那翠绿的茶芽被新制的绛红色纱笼笼罩着,看上去就如同人生中有着美玉般气节、清风般的高洁风采。茶叶的气息如云般蒸腾,让千山万壑都染上了翠绿之色,人们的欢呼声如同雷震一般,让万山都好似被映红了。
其七
凤山每天都沉浸在似烟非烟的云雾之中,还留存着三春时节的雨露润泽之象。海棠花绽放,浅红色的花朵如同微微含笑,柳树低垂着淡绿色的枝条,仿佛困倦得睡了三次一般。(红云岛上有很多海棠,宫堤两边的柳树最为茂盛。)
其八
龙焙傍晚被熏烤得凝聚起紫色的雾气,凤池清晨被水洗涤后带着苍茫的烟雾。水芽这种茶只有宣和年间才有,它的出现一下子让以往的一枪一旗之类的茶都显得逊色了,算来已有二百年了。
其九
每年进贡都要采摘上万株茶树的茶芽,如今的龙园胜雪和当初的情况很不一样了。宣和殿里春风宜人,最让皇上龙颜大悦的就是那如美玉般的茶了。
其十
外台在庆历年间有仙风道骨的官员,那时才刚刚听说制作龙凤团茶中的小龙团。哪能比得上如今用金模制成的寸许大小的茶饼呢,它可是春风初起时最先进献给皇上享用的啊。
我的先辈曾经写过《茶录》,当时贡品极为兴盛的时候,一共有四十多种品类。绍兴戊寅年,我(克,当为作者自称)负责北苑的事务,查看近来所进贡的茶依旧和以前一样,它们先后的顺序也相同,只是把龙园胜雪的地位提升到了白茶之上,而且没有了兴国岩、小龙、小凤这几种茶。大概是建炎年间朝廷南迁之后,有旨意削减了三分之一的进贡品类,所以就省去了这些。先辈只是记录了它们的名号,我如今再把它们的形制描述出来,希望看到的人不会留下遗憾。此前,壬子年春天漕运司再次整顿茶政,过了十三年,才恢复到原来的进贡数额。并且依照政和年间的旧例,补种了两万株茶树。(政和年间曾经种过三万株茶树。)第二年更加虔诚地履行进贡的职责,于是就有了新增加的品类。还把京铤改称为大龙团,因此大龙团的数量比大凤团的数量要多。所有这些都是近期发生的事,或许还有人不知道呢。先辈又曾经写过《贡茶歌》十首,读这些歌可以想象到过去的事情,所以一并拿来附在文末。三月初吉这天,儿子克在北苑的寓所书写。
北苑贡茶最为兴盛,然而前辈们所记录的,只到庆历年间为止。从元丰年间的密云龙,到绍圣年间的瑞云翔龙,相继出现,制作比以前更加精细,只是没有喜好这些的人把它们记录下来,只是能在诗人的诗句中看到一些相关内容。等到大观年间以来,又增加创新了不少茶品,也还是使用拣芽制作。大概水芽是到宣和年间才有的,所以龙园胜雪和白茶相互竞争,每年充当首要的进贡品。再从御苑玉芽以下,品类实在繁多。我的先父亲眼见到当时的情况,都能一一记下来,写成的文稿都还留存着。如今福建的漕台新刊印的《茶录》,没有收录这本书的内容。希望我所写的这些能弥补它的缺失吧。
淳熙九年冬十二月四日,朝散郎行秘书郎兼国史编修官学士院权直熊克恭敬地记录下来。